卷三 公孫醜章句上
關燈
小
中
大
知其惡而以為非也。
人之所以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論恻隐而悉數之。
言人若無此,則不得謂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義、禮、智,性也。
心,統性情者也。
端,緒也。
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四體,四支,人之所必有者也。
自謂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擴,音廓。
擴,推廣之意。
充,滿也。
四端在我,随處發見。
知皆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
能由此而遂充之,則四海雖遠,亦吾度内,無難保者;不能充之,則雖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此章所論人之性情,心之體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如此。
學者于此,反求默識而擴充之,則天之所以與我者,可以無不盡矣。
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為能擴而充之。
不能然者,皆自棄也。
然其充與不充,亦在我而已矣。
”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誠心為四端,則信在其中矣。
”愚按:四端之信,猶五行之土。
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
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故土于四行無不在,于四時則寄王焉,其理亦猶是也。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音含。
●,甲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人之仁也。
巫者為人祈祝,利人之生。
匠者作為棺椁,利人之死。
孔子曰:‘裡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焉,于虔反。
夫,音扶。
裡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
人擇所以自處而不于仁,安得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
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
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
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
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釋孔子之意,以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為之,豈非不智之甚乎?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
由,與猶通。
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禮義之所在。
如恥之,莫如為仁。
此亦因人愧恥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
不言智、禮、義者,仁該全體。
能為仁,則三者在其中矣。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中,去聲。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喜其得聞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
周子曰:“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程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亦可謂百世之師矣。
”禹聞善言則拜。
書曰:“禹拜昌言。
”蓋不待有過,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舍,上聲。
樂,音洛。
言舜之所為,又有大于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
己未善,則無所系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于己,此善與人同之目也。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
舜之側微,耕于曆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猶許也,助也。
取彼之善而為之于我,則彼益勸于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
能使天下之人皆勸于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
此章言聖賢樂善之誠,初無彼此之閑。
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朝,音潮。
惡惡,上去聲,下如字。
浼,莫罪反。
塗,泥也。
鄉人,鄉裡之常人也。
望望,去而不顧之貌。
浼,污也。
屑,趙氏曰:“潔也。
”說文曰:“動作切切也。
”不屑就,言不以就之為潔,而切切于是也。
已,語助辭。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佚,音逸。
袒,音但。
裼,音錫。
裸,魯果反。
裎,音程。
焉能之焉,于虔反。
柳下惠,魯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
不隐賢,不枉道也。
遺佚,放棄也。
阨,困也。
憫,憂也。
爾為爾至焉能浼我哉,惠之言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由由,自得之貌。
偕,并處也。
不自失,不失其止也。
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而可留也。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隘,狹窄也。
不恭,簡慢也。
夷、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極之地。
然既有所偏,則不能無弊,故不可由也。
人之所以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論恻隐而悉數之。
言人若無此,則不得謂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義、禮、智,性也。
心,統性情者也。
端,緒也。
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四體,四支,人之所必有者也。
自謂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擴,音廓。
擴,推廣之意。
充,滿也。
四端在我,随處發見。
知皆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
能由此而遂充之,則四海雖遠,亦吾度内,無難保者;不能充之,則雖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此章所論人之性情,心之體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如此。
學者于此,反求默識而擴充之,則天之所以與我者,可以無不盡矣。
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為能擴而充之。
不能然者,皆自棄也。
然其充與不充,亦在我而已矣。
”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誠心為四端,則信在其中矣。
”愚按:四端之信,猶五行之土。
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
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故土于四行無不在,于四時則寄王焉,其理亦猶是也。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音含。
●,甲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人之仁也。
巫者為人祈祝,利人之生。
匠者作為棺椁,利人之死。
孔子曰:‘裡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焉,于虔反。
夫,音扶。
裡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
人擇所以自處而不于仁,安得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
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
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
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
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釋孔子之意,以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為之,豈非不智之甚乎?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
由,與猶通。
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禮義之所在。
如恥之,莫如為仁。
此亦因人愧恥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
不言智、禮、義者,仁該全體。
能為仁,則三者在其中矣。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中,去聲。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喜其得聞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
周子曰:“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程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亦可謂百世之師矣。
”禹聞善言則拜。
書曰:“禹拜昌言。
”蓋不待有過,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舍,上聲。
樂,音洛。
言舜之所為,又有大于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
己未善,則無所系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于己,此善與人同之目也。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
舜之側微,耕于曆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猶許也,助也。
取彼之善而為之于我,則彼益勸于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
能使天下之人皆勸于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
此章言聖賢樂善之誠,初無彼此之閑。
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朝,音潮。
惡惡,上去聲,下如字。
浼,莫罪反。
塗,泥也。
鄉人,鄉裡之常人也。
望望,去而不顧之貌。
浼,污也。
屑,趙氏曰:“潔也。
”說文曰:“動作切切也。
”不屑就,言不以就之為潔,而切切于是也。
已,語助辭。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佚,音逸。
袒,音但。
裼,音錫。
裸,魯果反。
裎,音程。
焉能之焉,于虔反。
柳下惠,魯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
不隐賢,不枉道也。
遺佚,放棄也。
阨,困也。
憫,憂也。
爾為爾至焉能浼我哉,惠之言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由由,自得之貌。
偕,并處也。
不自失,不失其止也。
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而可留也。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隘,狹窄也。
不恭,簡慢也。
夷、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極之地。
然既有所偏,則不能無弊,故不可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