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公孫醜章句上

關燈
以七字為句。

    近世或幷下文心字讀之者亦通。

    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于颛臾之有事。

    正,預期也。

    春秋傳曰“戰不正勝”,是也。

    如作正心義亦同。

    此與大學之所謂正心者,語意自不同也。

    此言養氣者,必以集義為事,而勿預期其效。

    其或未充,則但當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為以助其長,乃集義養氣之節度也。

    闵,憂也。

    揠,拔也。

    芒芒,無知之貌。

    其人,家人也。

    病,疲倦也。

    舍之不耘者,忘其所有事。

    揠而助之長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為者也。

    然不耘則失養而已,揠則反以害之。

    無是二者,則氣得其養而無所害矣。

    如告子不能集義,而欲強制其心,則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

    其于所謂浩然者,蓋不惟不善養,而又反害之矣。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诐,彼寄反。

    複,扶又反。

    此公孫醜複問而孟子答之也。

    诐,偏陂也。

    淫,放蕩也。

    邪,邪僻也。

    遁,逃避也。

    四者相因,言之病也。

    蔽,遮隔也。

    陷,沈溺也。

    離,叛去也。

    窮,困屈也。

    四者亦相因,則心之失也。

    人之有言,皆本于心。

    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苟為不然,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于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非心通于道,而無疑于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為義外之說,則自不免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猶未免雜于堂下衆人之中,則不能辨決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闵子、顔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行,去聲。

    此一節,林氏以為皆公孫醜之問是也。

    說辭,言語也。

    德行,得于心而見于行事者也。

    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故言之親切而有味也。

    公孫醜言數子各有所長,而孔子兼之,然猶自謂不能于辭命。

    今孟子乃自謂我能知言,又善養氣,則是兼言語德行而有之,然則豈不既聖矣乎?此夫子,指孟子也。

    程子曰:“孔子自謂不能于辭命者,欲使學者務本而已。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惡,平聲。

    夫聖之夫,音扶。

    惡,驚歎辭也。

    昔者以下,孟子不敢當醜之言,而引孔子、子貢問答之辭以告之也。

    此夫子,指孔子也。

    學不厭者,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

    再言“是何言也”,以深拒之。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顔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

    ”此一節,林氏亦以為皆公孫醜之問,是也。

    一體,猶一肢也。

    具體而微,謂有其全體,但未廣大耳。

    安,處也。

    公孫醜複問孟子既不敢比孔子,則于此數子欲何所處也。

    曰:“姑舍是。

    ”舍,上聲。

    孟子言且置是者,不欲以數子所至者自處也。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治,去聲。

    伯夷,孤竹君之長子。

    兄弟遜國,避纣隐居,聞文王之德而歸之。

    及武王伐纣,去而餓死。

    伊尹,有莘之處士。

    湯聘而用之,使之就桀。

    桀不能用,複歸于湯。

    如是者五,乃相湯而伐桀也。

    三聖人事,詳見此篇之末及萬章下篇。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班,齊等之貌。

    公孫醜問,而孟子答之以不同也。

    曰:“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裡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是則同。

    ”與,平聲。

    朝,音潮。

    有,言有同也。

    以百裡而王天下,德之盛也。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為,心之正也。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其本根節目之大者,惟在于此。

    于此不同,則亦不足以為聖人矣。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污,音蛙。

    好,去聲。

    污,下也。

    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

    假使污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譽之,明其言之可信也。

    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程子曰:“語聖則不異,事功則有異。

    夫子賢于堯舜,語事功也。

    蓋堯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萬世。

    堯舜之道,非得孔子,則後世亦何所據哉?”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言大凡見人之禮,則可以知其政;聞人之樂,則可以知其德。

    是以我從百世之後,差等百世之王,無有能遁其情者,而見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

    聖人之于民,亦類也。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