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公孫醜章句上
關燈
小
中
大
,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夫,音扶。
黝務敵人,舍專守己。
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故二子之與曾子、子夏,雖非等倫,然論其氣象,則各有所似。
賢,猶勝也。
約,要也。
言論二子之勇,則未知誰勝;論其所守,則舍比于黝,為得其要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好,去聲。
惴,之瑞反。
此言曾子之勇也。
子襄,曾子弟子也。
夫子,孔子也。
縮,直也。
檀弓曰:“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又曰:“棺束縮二衡三。
”惴,恐懼之也。
往,往而敵之也。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言孟施舍雖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氣,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
孟子之不動心,其原蓋出于此,下文詳之。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聞與之與,平聲。
夫志之夫,音扶。
此一節,公孫醜之問。
孟子誦告子之言,又斷以己意而告之也。
告子謂于言有所不達,則當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則當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氣,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動之速也。
孟子既誦其言而斷之曰,彼謂不得于心而勿求諸氣者,急于本而緩其末,猶之可也;謂不得于言而不求諸心,則既失于外,而遂遺其内,其不可也必矣。
然凡曰可者,亦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耳。
若論其極,則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将帥;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于身,而為志之卒徒者也。
故志固為至極,而氣即次之。
人固當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緻養其氣。
蓋其内外本末,交相培養。
此則孟子之心所以未嘗必其不動,而自然不動之大略也。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夫,音扶。
公孫醜見孟子言志至而氣次,故問如此則專持其志可矣,又言無暴其氣何也?壹,專一也。
蹶,颠踬也。
趨,走也。
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
如人颠踬趨走,則氣專在是而反動其心焉。
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無暴其氣也。
程子曰:“志動氣者什九,氣動志者什一。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惡,平聲。
公孫醜複問孟子之不動心所以異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長而能然,而孟子又詳告之以其故也。
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氣,即所謂體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複其初也。
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
告子之學,與此正相反。
其不動心,殆亦冥然無覺,悍然不顧而已爾。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孟子先言知言而醜先問氣者,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
難言者,蓋其心所獨得,而無形聲之驗,有未易以言語形容者。
故程子曰:“觀此一言,則孟子之實有是氣可知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閑。
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假本如是也。
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而又無所作為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浩然之氣,乃吾氣也。
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一為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卻甚小也。
”謝氏曰:“浩然之氣,須于心得其正時識取。
”又曰:“浩然是無虧欠時。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餒,奴罪反。
配者,合而有助之意。
義者,人心之裁制。
道者,天理之自然。
餒,饑乏而氣不充體也。
言人能養成此氣,則其氣合乎道義而為之助,使其行之勇決,無所疑憚;若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為雖未必不出于道義,然其體有所不充,則亦不免于疑懼,而不足以有為矣。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慊,口簟反,又口劫反。
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于義也。
襲,掩取也,如齊侯襲莒之襲。
言氣雖可以配乎道義,而其養之之始,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直,是以無所愧怍,而此氣自然發生于中。
非由隻行一事偶合于義,便可掩襲于外而得之也。
慊,快也,足也。
言所行一有不合于義,而自反不直,則不足于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
然則義豈在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義外,而不複以義為事,則必不能集義以生浩然之氣矣。
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義之意,詳見告子上篇。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長,上聲。
揠,烏八反。
舍,上聲。
必有事焉而勿正,趙氏、程子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夫,音扶。
黝務敵人,舍專守己。
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故二子之與曾子、子夏,雖非等倫,然論其氣象,則各有所似。
賢,猶勝也。
約,要也。
言論二子之勇,則未知誰勝;論其所守,則舍比于黝,為得其要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好,去聲。
惴,之瑞反。
此言曾子之勇也。
子襄,曾子弟子也。
夫子,孔子也。
縮,直也。
檀弓曰:“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又曰:“棺束縮二衡三。
”惴,恐懼之也。
往,往而敵之也。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言孟施舍雖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氣,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
孟子之不動心,其原蓋出于此,下文詳之。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聞與之與,平聲。
夫志之夫,音扶。
此一節,公孫醜之問。
孟子誦告子之言,又斷以己意而告之也。
告子謂于言有所不達,則當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則當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氣,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動之速也。
孟子既誦其言而斷之曰,彼謂不得于心而勿求諸氣者,急于本而緩其末,猶之可也;謂不得于言而不求諸心,則既失于外,而遂遺其内,其不可也必矣。
然凡曰可者,亦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耳。
若論其極,則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将帥;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于身,而為志之卒徒者也。
故志固為至極,而氣即次之。
人固當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緻養其氣。
蓋其内外本末,交相培養。
此則孟子之心所以未嘗必其不動,而自然不動之大略也。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夫,音扶。
公孫醜見孟子言志至而氣次,故問如此則專持其志可矣,又言無暴其氣何也?壹,專一也。
蹶,颠踬也。
趨,走也。
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
如人颠踬趨走,則氣專在是而反動其心焉。
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無暴其氣也。
程子曰:“志動氣者什九,氣動志者什一。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惡,平聲。
公孫醜複問孟子之不動心所以異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長而能然,而孟子又詳告之以其故也。
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氣,即所謂體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複其初也。
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
告子之學,與此正相反。
其不動心,殆亦冥然無覺,悍然不顧而已爾。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孟子先言知言而醜先問氣者,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
難言者,蓋其心所獨得,而無形聲之驗,有未易以言語形容者。
故程子曰:“觀此一言,則孟子之實有是氣可知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閑。
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假本如是也。
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而又無所作為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浩然之氣,乃吾氣也。
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一為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卻甚小也。
”謝氏曰:“浩然之氣,須于心得其正時識取。
”又曰:“浩然是無虧欠時。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餒,奴罪反。
配者,合而有助之意。
義者,人心之裁制。
道者,天理之自然。
餒,饑乏而氣不充體也。
言人能養成此氣,則其氣合乎道義而為之助,使其行之勇決,無所疑憚;若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為雖未必不出于道義,然其體有所不充,則亦不免于疑懼,而不足以有為矣。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慊,口簟反,又口劫反。
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于義也。
襲,掩取也,如齊侯襲莒之襲。
言氣雖可以配乎道義,而其養之之始,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直,是以無所愧怍,而此氣自然發生于中。
非由隻行一事偶合于義,便可掩襲于外而得之也。
慊,快也,足也。
言所行一有不合于義,而自反不直,則不足于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
然則義豈在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義外,而不複以義為事,則必不能集義以生浩然之氣矣。
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義之意,詳見告子上篇。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長,上聲。
揠,烏八反。
舍,上聲。
必有事焉而勿正,趙氏、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