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關燈
為九區。

    一區之中,為田百畝。

    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

    八家各受私田百畝,而同養公田,是九分而稅其一也。

    世祿者,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孫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則官之。

    如不足用,亦使之不失其祿。

    蓋其先世嘗有功德于民,故報之如此,忠厚之至也。

    關,謂道路之關。

    市,謂都邑之市。

    譏,察也。

    征,稅也。

    關市之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商賈之稅也。

    澤,謂潴水。

    梁,謂魚梁。

    與民同利,不設禁也。

    孥,妻子也。

    惡惡止其身,不及妻子也。

    先王養民之政:導其妻子,使之養其老而恤其幼。

    不幸而有鳏寡孤獨之人,無父母妻子之養,則尤宜憐恤,故必以為先也。

    詩小雅正月之篇。

    哿,可也。

    茕,困悴貌。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雲:‘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二〕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糇,音侯。

    橐,音托。

    戢,詩作輯,音集。

    王自以為好貨,故取民無制,而不能行此王政。

    公劉,後稷之曾孫也。

    詩大雅公劉之篇。

    積,露積也。

    糇,幹糧也。

    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皆所以盛糇糧也。

    戢,安集也。

    言思安集其民人,以光大其國家也。

    戚,斧也。

    揚,钺也。

    爰,于也。

    啟行,言往遷于豳也。

    何有,言不難也。

    孟子言公劉之民富足如此,是公劉好貨,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民也。

    今王好貨,亦能如此,則其于王天下也,何難之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雲:‘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大,音泰。

    王又言此者,好色則心志蠱惑,用度奢侈,而不能行王政也。

    大王,公劉九世孫。

    詩大雅綿之篇也。

    古公,大王之本号,後乃追尊為大王也。

    亶甫,大王名也。

    來朝走馬,避狄人之難也。

    率,循也。

    浒,水涯也。

    岐下,岐山之下也。

    姜女,大王之妃也。

    胥,相也。

    宇,居也。

    曠,空也。

    無怨曠者,是大王好色,而能推己之心以?民也。

    楊氏曰:“孟子與人君言,皆所以擴充其善心而格其非心,不止就事論事。

    若使為人臣者,論事每如此,豈不能堯舜其君乎?”愚謂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

    蓋鐘鼓、苑囿、遊觀之樂,與夫好勇、好貨、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

    然天理人欲,同行異情。

    循理而公于天下者,聖賢之所以盡其性也;縱欲而私于一己者,衆人之所以滅其天也。

    二者之間,不能以發,而其是非得失之歸,相去遠矣。

    故孟子因時君之問,而剖析于幾微之際,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

    其法似疏而實密,其事似易而實難。

    學者以身體之,則有以識其非曲學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己複禮之端矣。

    〔一〕“工”原作“二”,據清仿宋大字本改。

    〔二〕“糧”,清仿宋大字本作“囊”。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

    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比,必二反。

    托,寄也。

    比,及也。

    棄,絕也。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士師,獄官也。

    其屬有鄉士遂士之官,士師皆當治之。

    已,罷去也。

    曰:“四境之内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治,去聲。

    孟子将問此而先設上二事以發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

    其憚于自責,恥于下問如此,不足與有為可知矣。

    趙氏曰“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無堕其職,乃安其身。

    ”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世臣,累世勳舊之臣,與國同休戚者也。

    親臣,君所親信之臣,與君同休戚者也。

    此言喬木世臣,皆故國所宜有。

    然所以為故國者,則在此而不在彼也。

    昨日所進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則無親臣矣。

    況世臣乎?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舍,上聲。

    王意以為此亡去者,皆不才之人。

    我初不知而誤用之,故今不以其去為意耳。

    因問何以先識其不才而舍之邪?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與,平聲。

    如不得已,言謹之至也。

    蓋尊尊親親,禮之常也。

    然或尊者親者未必賢,則必進疏遠之賢而用之。

    是使卑者踰尊,疏者踰戚,非禮之常,故不可不謹也。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去,上聲。

    左右近臣,其言固未可信。

    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猶恐其蔽于私也。

    至于國人,則其論公矣,然猶必察之者,蓋人有同俗而為衆所悅者,亦有特立而為俗所憎者。

    故必自察之,而親見其賢否之實,然後從而用舍之;則于賢者知之深,任之重,而不才者不得以幸進矣。

    所謂進賢如不得已者如此。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