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關燈


    此文王之大勇也。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衡,與橫同。

    書周書大誓之篇也。

    然所引與今書文小異,今且依此解之。

    寵之四方,寵異之于四方也。

    有罪者我得而誅之,無罪者我得而安之。

    我既在此,則天下何敢有過越其心志而作亂者乎?衡行,謂作亂也。

    孟子釋書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勇也。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王若能如文武之為,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于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

    此章言人君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

    張敬夫曰:“小勇者,血氣之怒也。

    大勇者,理義之怒也。

    血氣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

    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人欲之分矣。

    ”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樂,音洛,下同。

    雪宮,離宮名。

    言人君能與民同樂,則人皆有此樂;不然,則下之不得此樂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

    明人君當與民同樂,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也。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樂民之樂而民樂其樂,則樂以天下矣;憂民之憂而民憂其憂,則憂以天下矣。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朝,音潮。

    放,上聲。

    晏子,齊臣,名嬰。

    轉附、朝,皆山名也。

    遵,循也。

    放,至也。

    琅邪,齊東南境上邑名。

    觀,遊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适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無非事者。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狩,舒救反。

    省,悉井反。

    述,陳也。

    省,視也。

    斂,收獲也。

    給,亦足也。

    夏諺,夏時之俗語也。

    豫,樂也。

    巡所守,巡行諸侯所守之土也。

    述所職,陳其所受之職也。

    皆無有無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補助之。

    故夏諺以為王者一遊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諸侯皆取法焉,不敢無事慢遊以病其民也。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飲食若流。

    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睊,古縣反。

    今,謂晏子時也。

    師,衆也。

    二千五百人為師。

    春秋傳曰:“君行師從。

    ”糧,謂糗糒之屬。

    睊睊,側目貌。

    胥,相也。

    讒,謗也。

    慝,怨惡也,言民不勝其勞而起謗怨也。

    方,逆也。

    命,王命也。

    若流,如水之流,無窮極也。

    流連荒亡,解見下文。

    諸侯,謂附庸之國,縣邑之長。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厭,平聲。

    此釋上文之義也。

    從流下,謂放舟随水而下。

    從流上,謂挽舟逆水而上。

    從獸,田獵也。

    荒,廢也。

    樂酒,以飲酒為樂也。

    亡,猶失也,言廢時失事也。

    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行,去聲。

    惟君所行也。

    ’言先王之法,今時之弊,二者惟在君所行耳。

    景公說,大戒于國,出舍于郊。

    于是始興發補不足。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征招角招是也。

    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說,音悅。

    為,去聲。

    樂,如字。

    征,陟裡反。

    招,與韶同。

    畜,敕六反。

    戒,告命也。

    出舍,自責以省民也。

    興發,發倉廪也。

    大師,樂官也。

    君臣,己與晏子也。

    樂有五聲,三曰角為民,四曰征為事。

    招,舜樂也。

    其詩,征招角招之詩也。

    尤,過也。

    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宜為君之所尤,然其心則何過哉?孟子釋之,以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愛其君者也。

    尹氏曰:“君之與民,貴賤雖不同,然其心未始有異也。

    孟子之言,可謂深切矣。

    齊王不能推而用之,惜哉!”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

    毀諸?已乎?”趙氏曰:“明堂,太山明堂。

    周天子東巡守朝諸侯之處,漢時遺址尚在。

    人欲毀之者,蓋以天子不複巡守,諸侯又不當居之也。

    王問當毀之乎?且止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夫,音扶。

    明堂,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

    能行王政,則亦可以王矣。

    何必毀哉?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鳏。

    老而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

    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茕獨。

    ’”與,平聲。

    孥,音奴。

    鳏,姑頑反。

    哿,工〔一〕可反。

    茕,音瓊。

    岐,周之舊國也。

    九一者,井田之制也。

    方一裡為一井,其田九百畝。

    中畫井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