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關燈
小
中
大
凡十六章。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見于之見,音現,下見于同。
語,去聲,下同。
好,去聲,篇内并同。
莊暴,齊臣也。
庶幾,近辭也。
言近于治。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樂,世俗之樂。
古樂,先王之樂。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曰:“不若與衆。
”聞與之與,平聲。
樂樂,下字音洛。
孰樂,亦音洛。
獨樂不若與人,與少樂不若與衆,亦人之常情也。
“臣請為王言樂:為,去聲。
此以下,皆孟子之言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蹙,子六反。
頞,音遏。
夫,音扶。
同樂之樂,音洛。
鐘鼓管鑰,皆樂器也。
舉,皆也。
疾首,頭痛也。
蹙,聚也。
頞,額也。
人憂戚則蹙其額。
極,窮也。
羽旄,旌屬。
不與民同樂,謂獨樂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窮困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病與之與,平聲。
同樂之樂,音洛。
與民同樂者,推好樂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民歸之矣,所謂齊其庶幾者如此。
範氏曰:“戰國之時,民窮财盡,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
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
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
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
蓋孔子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同。
”楊氏曰:“樂以和為主,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則雖奏以鹹、英、韶、濩,無補于治也。
故孟子告齊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囿,音又。
傳,直戀反。
囿者,蕃育鳥獸之所。
古者四時之田,皆于農隙以講武事,然不欲馳骛于稼穑場圃之中,故度閑曠之地以為囿。
然文王七十裡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傳,謂古書。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裡,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民以為小,不亦宜乎?刍,音初。
荛,音饒。
刍,草也。
荛,薪也。
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内有囿方四十裡,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裡,為阱于國中。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
禮:入國而問禁。
國外百裡為郊,郊外有關。
阱,坎地以陷獸者,言陷民于死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獯,音熏。
鬻,音育。
句,音鈎。
仁人之心,寬洪恻怛,而無較計大小強弱之私。
故小國雖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
智者明義理,識時勢。
故大國雖見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
湯事見後篇。
文王事見詩大雅。
大王事見後章。
所謂狄人,即獯鬻也。
句踐,越王名。
事見國語、史記。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樂,音洛。
天者,理而已矣。
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當然也。
自然合理,故曰樂天。
不敢違理,故曰畏天。
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也。
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
詩雲:‘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周頌我将之篇。
時,是也。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言以好勇,故不能事大而恤小也。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夫撫之夫,音扶。
惡,平聲。
疾視,怒目而視也。
小勇,血氣所為。
大勇,義理所發。
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對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詩大雅皇矣篇。
赫,赫然怒貌。
爰,于也。
旅,衆也。
遏,詩作“按”,止也。
徂,往也。
莒,詩作旅。
徂旅,謂密人侵阮徂共之衆也。
笃,厚也。
祜,福也。
對,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見于之見,音現,下見于同。
語,去聲,下同。
好,去聲,篇内并同。
莊暴,齊臣也。
庶幾,近辭也。
言近于治。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樂,世俗之樂。
古樂,先王之樂。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曰:“不若與衆。
”聞與之與,平聲。
樂樂,下字音洛。
孰樂,亦音洛。
獨樂不若與人,與少樂不若與衆,亦人之常情也。
“臣請為王言樂:為,去聲。
此以下,皆孟子之言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蹙,子六反。
頞,音遏。
夫,音扶。
同樂之樂,音洛。
鐘鼓管鑰,皆樂器也。
舉,皆也。
疾首,頭痛也。
蹙,聚也。
頞,額也。
人憂戚則蹙其額。
極,窮也。
羽旄,旌屬。
不與民同樂,謂獨樂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窮困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病與之與,平聲。
同樂之樂,音洛。
與民同樂者,推好樂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民歸之矣,所謂齊其庶幾者如此。
範氏曰:“戰國之時,民窮财盡,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
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
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
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
蓋孔子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同。
”楊氏曰:“樂以和為主,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則雖奏以鹹、英、韶、濩,無補于治也。
故孟子告齊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囿,音又。
傳,直戀反。
囿者,蕃育鳥獸之所。
古者四時之田,皆于農隙以講武事,然不欲馳骛于稼穑場圃之中,故度閑曠之地以為囿。
然文王七十裡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傳,謂古書。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裡,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民以為小,不亦宜乎?刍,音初。
荛,音饒。
刍,草也。
荛,薪也。
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内有囿方四十裡,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裡,為阱于國中。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
禮:入國而問禁。
國外百裡為郊,郊外有關。
阱,坎地以陷獸者,言陷民于死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獯,音熏。
鬻,音育。
句,音鈎。
仁人之心,寬洪恻怛,而無較計大小強弱之私。
故小國雖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
智者明義理,識時勢。
故大國雖見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
湯事見後篇。
文王事見詩大雅。
大王事見後章。
所謂狄人,即獯鬻也。
句踐,越王名。
事見國語、史記。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樂,音洛。
天者,理而已矣。
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當然也。
自然合理,故曰樂天。
不敢違理,故曰畏天。
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也。
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
詩雲:‘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周頌我将之篇。
時,是也。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言以好勇,故不能事大而恤小也。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夫撫之夫,音扶。
惡,平聲。
疾視,怒目而視也。
小勇,血氣所為。
大勇,義理所發。
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對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詩大雅皇矣篇。
赫,赫然怒貌。
爰,于也。
旅,衆也。
遏,詩作“按”,止也。
徂,往也。
莒,詩作旅。
徂旅,謂密人侵阮徂共之衆也。
笃,厚也。
祜,福也。
對,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