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關燈
小
中
大
度,又有甚于物者。
今王恩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
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
故上文既發其端,而于此請王度之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與,平聲。
抑,發語辭。
士,戰士也。
構,結也。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
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殺觳觫之牛者。
故指以問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為此者,欲誘之也。
欲之所誘者獨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獨暗于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
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與,平聲。
為肥、抑為、豈為,不為之為,皆去聲。
便、令皆平聲。
辟,與辟同。
朝,音潮。
便嬖,近習嬖幸之人也。
已,語助辭。
辟,開廣也。
朝,緻其來朝也。
秦楚,皆大國。
莅,臨也。
若,如此也。
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
緣木求魚,言必不可得。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甚與、聞與之與,平聲。
殆、蓋,皆發語辭。
鄒,小國。
楚,大國。
齊集有其一,言集合齊地,其方千裡,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
以一服八,必不能勝,所謂後災也。
反本,說見下文。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朝,音潮。
賈,音古。
愬,與訴同。
行貨曰商,居貨曰賈。
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近者悅,遠者來,則大小強弱非所論矣。
蓋力求所欲,則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則所欲者不求而至。
與首章意同。
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與昏同。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恒,胡登反。
辟,與僻同。
焉,于虔反。
恒,常也。
産,生業也。
恒産,可常生之業也。
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産而有常心。
民則不能然矣。
罔,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畜,許六反,下同。
輕,猶易也。
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治,平聲。
凡治字為理物之義者,平聲;為己理之義者,去聲。
後皆放此。
贍,足也。
此所謂無常産而無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盍,何不也。
使民有常産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說具下文。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音見前章。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
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也。
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為齊梁之君各陳之也。
”楊氏曰:“為天下者,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然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故以制民之産告之。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
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齊王非無此心,而奪于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複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歎也。
今王恩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
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
故上文既發其端,而于此請王度之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與,平聲。
抑,發語辭。
士,戰士也。
構,結也。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
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殺觳觫之牛者。
故指以問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為此者,欲誘之也。
欲之所誘者獨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獨暗于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
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與,平聲。
為肥、抑為、豈為,不為之為,皆去聲。
便、令皆平聲。
辟,與辟同。
朝,音潮。
便嬖,近習嬖幸之人也。
已,語助辭。
辟,開廣也。
朝,緻其來朝也。
秦楚,皆大國。
莅,臨也。
若,如此也。
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
緣木求魚,言必不可得。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甚與、聞與之與,平聲。
殆、蓋,皆發語辭。
鄒,小國。
楚,大國。
齊集有其一,言集合齊地,其方千裡,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
以一服八,必不能勝,所謂後災也。
反本,說見下文。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朝,音潮。
賈,音古。
愬,與訴同。
行貨曰商,居貨曰賈。
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近者悅,遠者來,則大小強弱非所論矣。
蓋力求所欲,則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則所欲者不求而至。
與首章意同。
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與昏同。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恒,胡登反。
辟,與僻同。
焉,于虔反。
恒,常也。
産,生業也。
恒産,可常生之業也。
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産而有常心。
民則不能然矣。
罔,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畜,許六反,下同。
輕,猶易也。
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治,平聲。
凡治字為理物之義者,平聲;為己理之義者,去聲。
後皆放此。
贍,足也。
此所謂無常産而無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盍,何不也。
使民有常産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說具下文。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音見前章。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
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也。
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為齊梁之君各陳之也。
”楊氏曰:“為天下者,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然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故以制民之産告之。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
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齊王非無此心,而奪于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複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