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關燈
小
中
大
,而言其必無後也。
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饑而死乎?李氏曰:“為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
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于此。
故以為民父母告之。
夫父母之于子,為之就利避害,未嘗頃刻而忘于懷,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裡;南辱于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長,上聲。
喪,去聲。
比,必二反。
灑與洗同。
魏本晉大夫魏斯,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号曰三晉。
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齊擊魏,破其軍,虜太子申。
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獻地于秦。
又與楚将昭陽戰敗,亡其七邑。
比,猶為也。
言欲為死者雪其恥也。
孟子對曰:“地方百裡而可以王。
百裡,小國也。
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省,所梗反。
斂、易皆去聲。
耨,奴豆反。
長,上聲。
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易,治也。
耨,耘也。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于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樂于效死也。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養,去聲。
彼,謂敵國也。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夫,音扶。
陷,陷于阱。
溺,溺于水。
暴虐之意。
征,正也。
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
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于我,則誰與我為敵哉?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仁者無敵”,蓋古語也。
百裡可王,以此而已。
恐王疑其迂闊,故勉使勿疑也。
孔氏曰:“惠王之志在于報怨,孟子以論在于救民。
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蓋孟子之本意。
” 孟子見梁襄王。
襄王,惠王子,名赫。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語,去聲。
卒,七沒反。
惡,平聲。
語,告也。
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
卒然,急遽之貌。
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
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王問列國分争,天下當何所定。
孟子對以必合于一,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王問也。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嗜,甘也。
‘孰能與之?’王複問也。
與,猶歸也。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夫,音扶。
浡,音勃。
由當作猶,古字借用。
後多放此。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
油然,雲盛貌。
沛然,雨盛貌。
浡然,興起貌。
禦,禁止也。
人牧,謂牧民之君也。
領,頸也。
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下悅而歸之。
蘇氏曰:“孟子之言,非苟為大而已。
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未有不以為迂者矣。
予觀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緻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複分,或遂以亡國。
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宣王,姓田氏,名辟強,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公、晉文公,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道,言也。
董子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亦此意也。
”以、已通用。
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謂王天下之道。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保,愛護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龁,音核。
舍,上聲。
觳,音斛。
觫,音速。
與,平聲。
胡龁,齊臣也。
釁鐘,新
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饑而死乎?李氏曰:“為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
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于此。
故以為民父母告之。
夫父母之于子,為之就利避害,未嘗頃刻而忘于懷,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裡;南辱于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長,上聲。
喪,去聲。
比,必二反。
灑與洗同。
魏本晉大夫魏斯,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号曰三晉。
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齊擊魏,破其軍,虜太子申。
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獻地于秦。
又與楚将昭陽戰敗,亡其七邑。
比,猶為也。
言欲為死者雪其恥也。
孟子對曰:“地方百裡而可以王。
百裡,小國也。
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省,所梗反。
斂、易皆去聲。
耨,奴豆反。
長,上聲。
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易,治也。
耨,耘也。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于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樂于效死也。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養,去聲。
彼,謂敵國也。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夫,音扶。
陷,陷于阱。
溺,溺于水。
暴虐之意。
征,正也。
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
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于我,則誰與我為敵哉?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仁者無敵”,蓋古語也。
百裡可王,以此而已。
恐王疑其迂闊,故勉使勿疑也。
孔氏曰:“惠王之志在于報怨,孟子以論在于救民。
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蓋孟子之本意。
” 孟子見梁襄王。
襄王,惠王子,名赫。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語,去聲。
卒,七沒反。
惡,平聲。
語,告也。
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
卒然,急遽之貌。
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
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王問列國分争,天下當何所定。
孟子對以必合于一,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王問也。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嗜,甘也。
‘孰能與之?’王複問也。
與,猶歸也。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夫,音扶。
浡,音勃。
由當作猶,古字借用。
後多放此。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
油然,雲盛貌。
沛然,雨盛貌。
浡然,興起貌。
禦,禁止也。
人牧,謂牧民之君也。
領,頸也。
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下悅而歸之。
蘇氏曰:“孟子之言,非苟為大而已。
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未有不以為迂者矣。
予觀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緻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複分,或遂以亡國。
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宣王,姓田氏,名辟強,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公、晉文公,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道,言也。
董子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亦此意也。
”以、已通用。
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謂王天下之道。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保,愛護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龁,音核。
舍,上聲。
觳,音斛。
觫,音速。
與,平聲。
胡龁,齊臣也。
釁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