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關燈
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好,去聲。

    填,音田。

    填,鼓音也。

    兵以鼓進,以金退。

    直,猶但也。

    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楊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

    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為盡心焉,則末矣。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勝,音升。

    數,音促。

    罟,音古。

    洿,音烏。

    農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

    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冬乃役之也。

    不可勝食,言多也。

    數,密也。

    罟,網也。

    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

    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

    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

    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

    此皆為治之初,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事也。

    然飲食宮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

    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故以此為王道之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衣,去聲。

    畜,敕六反。

    數,去聲。

    王,去聲。

    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後皆放此。

    五畝之宅,一夫所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

    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故于牆下植桑以供蠶事。

    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

    畜,養也。

    時,謂孕子之時,如孟春犧性毋用牝之類也。

    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百畝之田,亦一夫所受。

    至此則經界正,井地均,無不受田之家矣。

    庠序,皆學名也。

    申,重也,丁甯反複之意。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

    頒,與斑同,老人頭半白黑者也。

    負,任在背。

    戴,任在首。

    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暖無教,則又近于禽獸。

    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不使之負戴于道路矣。

    衣帛食肉但言七十,舉重以見輕也。

    黎,黑也。

    黎民,黑發之人,猶秦言黔首也。

    少壯之人,雖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于饑寒也。

    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極财成輔相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莩,平表反。

    刺,七亦反。

    檢,制也。

    莩,餓死人也。

    發,發倉廪以赈貸也。

    歲,謂歲之豐兇也。

    惠王不能制民之産,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

    至于民饑而死,猶不知發,則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

    乃以民不加多,歸罪于歲兇,是知刃之殺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殺人也。

    不罪歲,則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

    天下之民至焉,則不但多于鄰國而已。

    程子曰:“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又曰:“孔子之時,周室雖微,天下猶知尊周之為義,故春秋以尊周為本。

    至孟子時,七國争雄,天下不複知有周,而生民之塗炭已極。

    當是時,諸侯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

    此孟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

    蓋王者,天下之義主也。

    聖賢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

    ”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承上章言願安意以受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梃,徒頂反。

    梃,杖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孟子又問而王答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厚斂于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饑以死,則無異于驅獸以食人矣。

    獸相食,且人惡之。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惡之之惡,去聲。

    惡在之惡,平聲。

    君者,民之父母也。

    惡在,猶言何在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俑,音勇。

    為,去聲。

    俑,從葬木偶人也。

    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刍靈,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惡其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