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小匡第二十

關燈


    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以旦暮從事于田墅,脫衣就功。

    首戴茅蒲,身服襏襫,沾體塗足,暴其發膚,盡其四支之力,以從事于田野。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颉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

    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

    不見異物而颉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令夫商群萃而州處,觀兇饑,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

    服牛辂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餘于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颉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

    正旅舊則民不惰。

    山澤各以其時至,則民不苟,陵陸丘井田疇均則民不惑,無奪民時,則百姓富。

    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幹時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對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對曰:“始于愛民。

    ”公曰:“愛民之道柰何?”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

    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後,則民殖矣。

    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

    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

    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也。

    ”公曰:“民富而以親,則可以使之乎?”管子對曰:“舉财長工,以止民用。

    陳力尚賢,以勸民知。

    加刑無苛,以濟百姓,行之無私。

    則足以容衆矣。

    出言必信,則令不窮矣,此使民之道也。

    ”桓公曰:“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民心未吾安”,公曰:“安之柰何?”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慈于民,予無财。

    寬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

    ”公曰:“民安矣,其可乎?”管仲對曰:“未可,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君有征戰之事,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然則難以速得意于天下。

    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則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

    ”公曰:“為之柰何?”管子對曰:“作内政而寓軍令焉。

    為高子之裡,為國子之裡,為公裡,三分齊國,以為三軍。

    擇其賢民,使為裡君。

    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

    且以田獵,因以賞罰,則百姓通于軍事矣。

    ”桓公曰:“善。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

    十軌為裡,裡有司。

    四裡為連,連為之長。

    十連為鄉,鄉有良人。

    以為軍令。

    是故五家為軌。

    五人為伍,軌長率之。

    十軌為裡。

    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

    四裡為連。

    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

    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

    五鄉一帥。

    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率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

    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振旅。

    秋以田曰猕,治兵。

    是故卒伍政定于裡,軍旅政定于郊。

    内教既成,令不得颉徙。

    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驩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于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正月之朝,鄉長複事,公親問焉。

    曰:“于子之鄉,有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于父母,長弟于鄉裡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公又問焉。

    曰:“于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衆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公又問焉。

    曰:“于子之鄉,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長弟于鄉裡,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于是乎鄉長退而修德進賢,桓公親見之,遂使役之官。

    公令官長期而書伐以告,且令選官之賢者而複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維順端悫,以待時使,使民恭敬以勸。

    其稱秉言,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

    ”公宣問其鄉裡,而有考驗,乃召而與之坐,省相其質以參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時,設問國家之患而不肉,退而察問其鄉裡,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