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小
中
大
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稱人事乎?故君子畏之。
無遠近高深而不應也,無洪纖曲直而不當也。
故歸之于天。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魏徵曰:“《書》雲: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彼交匪傲,萬福來求。
其是之謂乎?”子曰:“征其能自取矣。
”董常曰:“自取者其稱人邪?”子曰:“誠哉!惟人所召。
” 賈瓊進曰:“敢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謂也?”子曰:“召之在前,命之在後,斯自取也。
庸非命乎?噫!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瓊拜而出,謂程元曰:“吾今而後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
”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無斁。
” 文中子曰:“度德而師,易子而教,今亡矣。
”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國,非大臣也。
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
” 董常歎曰:“善乎,顔子之心也!三月不違仁矣。
”子聞之曰:“仁亦不遠,姑慮而行之,爾無苟羨焉。
惟精惟一,誕先登于岸。
”常出曰:“慮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無咎?焉能不違?” 繁師玄聞董常賢,問賈瓊以齒。
瓊曰:“始冠矣。
”師玄曰:“籲!其幼達也。
”瓊曰:“夫子十五為人師焉。
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豈以年乎?瓊聞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曰《詩》曰《禮》,不及四經,何也?”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志定而後及也;《樂》以和,德全而後及也;《書》以制法,從事而後及也;《易》以窮理,知命而後及也。
故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
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邪?”或曰:“然則《詩》《禮》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
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辯其德。
志定則發之以《春秋》,于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可從事,則達之以《書》,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于是乎可與盡性。
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樂》,則喧德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易》,則玩神。
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
先成諸己,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
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之矣。
” 子曰:“識寡于亮,德輕于才,斯過也已。
” 子曰:“治亂,運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
窮達,時也,有行之者,有遇之者。
吉兇,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
一來一往,各以數至,豈徒雲哉?” 遼東之役,天下治船。
子曰:“林麓盡矣。
帝省其山,其将何辭以對?” 或問《續經》。
薛收、姚義告于子。
曰:“使賢者非邪,吾将飾誠以請對;愚者非邪,吾獨奈之何?”因賦《黍離》之卒章,入謂門人曰:“五交三釁,劉峻亦知言哉!” 房玄齡問:“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可謂忠乎?”子曰:“讓矣。
” 杜如晦問政。
子曰:“推爾誠,舉爾類;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衆。
夫為政而何有?”如晦出,謂窦威曰:“谠人容其讦,佞人杜其漸,賞罰在其中。
吾知乎為政矣。
” 文中子曰:“制命不及黃初,志事不及太熙,褒貶不及仁壽。
”叔恬曰:“何謂也?”子泫然曰:“仁壽、大業之際,其事
無遠近高深而不應也,無洪纖曲直而不當也。
故歸之于天。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魏徵曰:“《書》雲: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彼交匪傲,萬福來求。
其是之謂乎?”子曰:“征其能自取矣。
”董常曰:“自取者其稱人邪?”子曰:“誠哉!惟人所召。
” 賈瓊進曰:“敢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謂也?”子曰:“召之在前,命之在後,斯自取也。
庸非命乎?噫!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瓊拜而出,謂程元曰:“吾今而後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
”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無斁。
” 文中子曰:“度德而師,易子而教,今亡矣。
”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國,非大臣也。
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
” 董常歎曰:“善乎,顔子之心也!三月不違仁矣。
”子聞之曰:“仁亦不遠,姑慮而行之,爾無苟羨焉。
惟精惟一,誕先登于岸。
”常出曰:“慮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無咎?焉能不違?” 繁師玄聞董常賢,問賈瓊以齒。
瓊曰:“始冠矣。
”師玄曰:“籲!其幼達也。
”瓊曰:“夫子十五為人師焉。
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豈以年乎?瓊聞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曰《詩》曰《禮》,不及四經,何也?”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志定而後及也;《樂》以和,德全而後及也;《書》以制法,從事而後及也;《易》以窮理,知命而後及也。
故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
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邪?”或曰:“然則《詩》《禮》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
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辯其德。
志定則發之以《春秋》,于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可從事,則達之以《書》,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于是乎可與盡性。
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樂》,則喧德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易》,則玩神。
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
先成諸己,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
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之矣。
” 子曰:“識寡于亮,德輕于才,斯過也已。
” 子曰:“治亂,運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
窮達,時也,有行之者,有遇之者。
吉兇,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
一來一往,各以數至,豈徒雲哉?” 遼東之役,天下治船。
子曰:“林麓盡矣。
帝省其山,其将何辭以對?” 或問《續經》。
薛收、姚義告于子。
曰:“使賢者非邪,吾将飾誠以請對;愚者非邪,吾獨奈之何?”因賦《黍離》之卒章,入謂門人曰:“五交三釁,劉峻亦知言哉!” 房玄齡問:“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可謂忠乎?”子曰:“讓矣。
” 杜如晦問政。
子曰:“推爾誠,舉爾類;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衆。
夫為政而何有?”如晦出,謂窦威曰:“谠人容其讦,佞人杜其漸,賞罰在其中。
吾知乎為政矣。
” 文中子曰:“制命不及黃初,志事不及太熙,褒貶不及仁壽。
”叔恬曰:“何謂也?”子泫然曰:“仁壽、大業之際,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