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魏相篇
關燈
小
中
大
子謂魏相真漢相:“識兵略,達時令,遠乎哉!”
子曰:“孰謂齊文宣瞢而善楊遵彥也?謂孝文明,吾不信也。
謂爾朱榮忠,吾不信也。
謂陳思王善讓也,能污其迹,可謂遠刑名矣。
人謂不密,吾不信也。
” 董常問:“古者明而不視,聰而不聞,有是夫?”子曰:“又有圓而不同,方而不礙,直而不抵,曲而不佞者矣。
”常曰:“濁而不穢,清而不皎,剛而和,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聲,隐而不沒,用之則成,舍之則全,吾與爾有矣。
” 子遊馬頰之谷,遂至牛首之谿,登降信宿,從者樂。
姚義、窦威進曰:“夫子遂得潛乎?”子曰:“潛雖伏矣,亦孔之照。
”威曰:“聞朝廷有召子議矣。
”子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雠亦不我力。
”姚義曰:“其車既載,乃棄爾輔。
”窦威曰:“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子喟然,遂歌《正月》終焉。
既而曰:“不可為矣。
” 子曰:“《書》以辯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德,《春秋元經》以舉往,《易》以知來。
先王之蘊盡矣。
” 王孝逸曰:“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
”賈瓊曰:“夫子豈徒生哉?以萬古為兆人,五常為四國,三才九疇為公卿,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續詩》《續書》為朝廷,《禮論》《樂論》為政化,《贊易》為司命,《元經》為賞罰。
此夫子所以生也。
”叔恬聞之曰:“孝悌為社稷,不言為宗廟,無所不知為富貴,無所不極為死生。
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 賈瓊曰:“中山吳欽,天下之孝者也。
其處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父兄焦然,若無所據。
”子曰:“吾黨之孝者異此:其處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無所思。
” 裴嘉有婚會,薛方士預焉。
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
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 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見義。
《元經》有變也:所行有适,于是乎見權。
權義舉而皇極立矣。
” 董常曰:“夫子《六經》,皇極之能事畢矣。
” 文中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
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
《元經》,天下之書也。
其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之事也。
”董常曰:“執小義妨大權,《春秋》《元經》之所罪與?”子曰:“斯謂皇之不極。
” 禦河之役,子聞之曰:“人力盡矣。
” 子居家,不暫舍《周禮》。
門人問子。
子曰:“先師以王道極是也,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
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禮乎?” 子曰:“《周禮》其敵于天命乎?《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 張玄素問禮。
子曰:“直爾心,俨爾形,動思恭,靜思正。
”問道。
子曰:“禮得而道存矣。
”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
夫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 魏徵問君子之辯。
子曰:“君子奚辯?而有時平為辯,不得已也,其猶兵乎?”董常聞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辯,不殺之兵,亦時乎?”子曰:“誠哉!不知時,無以為君子。
” 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絕由去媒,讒佞遠矣。
” 子曰:“聞難思解,見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
” 子謂董常曰:“我未見勤者矣。
蓋有焉,我未之見也。
” 子曰:“年不豐,兵不息,吾已矣夫?” 子謂北山黃公善醫,先寝食而後針藥;汾陰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
房玄齡問正主庇民之道。
子曰:“先遺其身。
”曰:“請究其說。
”子曰:“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玄齡曰:“如主何?”子曰:“通也不可究其說,蕭、張其猶病諸?噫!非子所及,姑守爾恭,執爾慎,庶可以事人也。
” 江都有變,子有疾,謂薛收曰:“道廢久矣,如有王者出,三十年而後禮樂可稱也,斯已矣。
”收曰:“何謂也?”子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斯成矣。
” 子曰:“早婚少娉,教人以偷;妾媵無數,教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一夫一婦,庶人之職也。
” 子谒見隋祖,一接而陳《十二策》,編成四卷。
薛收曰:“辯矣乎!”董常曰:“非辯也,理當然爾。
” 房玄齡請習《十二策》,子曰:“時異事變,不足習也。
” 虞
謂爾朱榮忠,吾不信也。
謂陳思王善讓也,能污其迹,可謂遠刑名矣。
人謂不密,吾不信也。
” 董常問:“古者明而不視,聰而不聞,有是夫?”子曰:“又有圓而不同,方而不礙,直而不抵,曲而不佞者矣。
”常曰:“濁而不穢,清而不皎,剛而和,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聲,隐而不沒,用之則成,舍之則全,吾與爾有矣。
” 子遊馬頰之谷,遂至牛首之谿,登降信宿,從者樂。
姚義、窦威進曰:“夫子遂得潛乎?”子曰:“潛雖伏矣,亦孔之照。
”威曰:“聞朝廷有召子議矣。
”子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雠亦不我力。
”姚義曰:“其車既載,乃棄爾輔。
”窦威曰:“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子喟然,遂歌《正月》終焉。
既而曰:“不可為矣。
” 子曰:“《書》以辯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德,《春秋元經》以舉往,《易》以知來。
先王之蘊盡矣。
” 王孝逸曰:“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
”賈瓊曰:“夫子豈徒生哉?以萬古為兆人,五常為四國,三才九疇為公卿,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續詩》《續書》為朝廷,《禮論》《樂論》為政化,《贊易》為司命,《元經》為賞罰。
此夫子所以生也。
”叔恬聞之曰:“孝悌為社稷,不言為宗廟,無所不知為富貴,無所不極為死生。
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 賈瓊曰:“中山吳欽,天下之孝者也。
其處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父兄焦然,若無所據。
”子曰:“吾黨之孝者異此:其處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無所思。
” 裴嘉有婚會,薛方士預焉。
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
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 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見義。
《元經》有變也:所行有适,于是乎見權。
權義舉而皇極立矣。
” 董常曰:“夫子《六經》,皇極之能事畢矣。
” 文中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
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
《元經》,天下之書也。
其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之事也。
”董常曰:“執小義妨大權,《春秋》《元經》之所罪與?”子曰:“斯謂皇之不極。
” 禦河之役,子聞之曰:“人力盡矣。
” 子居家,不暫舍《周禮》。
門人問子。
子曰:“先師以王道極是也,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
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禮乎?” 子曰:“《周禮》其敵于天命乎?《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 張玄素問禮。
子曰:“直爾心,俨爾形,動思恭,靜思正。
”問道。
子曰:“禮得而道存矣。
”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
夫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 魏徵問君子之辯。
子曰:“君子奚辯?而有時平為辯,不得已也,其猶兵乎?”董常聞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辯,不殺之兵,亦時乎?”子曰:“誠哉!不知時,無以為君子。
” 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絕由去媒,讒佞遠矣。
” 子曰:“聞難思解,見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
” 子謂董常曰:“我未見勤者矣。
蓋有焉,我未之見也。
” 子曰:“年不豐,兵不息,吾已矣夫?” 子謂北山黃公善醫,先寝食而後針藥;汾陰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
房玄齡問正主庇民之道。
子曰:“先遺其身。
”曰:“請究其說。
”子曰:“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玄齡曰:“如主何?”子曰:“通也不可究其說,蕭、張其猶病諸?噫!非子所及,姑守爾恭,執爾慎,庶可以事人也。
” 江都有變,子有疾,謂薛收曰:“道廢久矣,如有王者出,三十年而後禮樂可稱也,斯已矣。
”收曰:“何謂也?”子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斯成矣。
” 子曰:“早婚少娉,教人以偷;妾媵無數,教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一夫一婦,庶人之職也。
” 子谒見隋祖,一接而陳《十二策》,編成四卷。
薛收曰:“辯矣乎!”董常曰:“非辯也,理當然爾。
” 房玄齡請習《十二策》,子曰:“時異事變,不足習也。
” 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