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小
中
大
忍容言邪?”
賈瓊問:“富而教之,何謂也?”子曰:“仁生于歉,義生于豐。
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也。
是以至治之代,五典潛,五禮措,五服不章。
人知飲食,不知蓋藏;人知群居,不知愛敬。
上如标枝,下如野鹿。
何哉?蓋上無為,下自足故也。
”賈瓊曰:“淳漓樸散,其可歸乎?”子曰:“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爾。
昔舜、禹繼軌而天下樸,夏桀承之而天下詐,成湯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厲散,文、景甯而桓、靈失。
斯則治亂相易,澆淳有由。
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
其曰太古不可複,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
《詩》《書》《禮》《樂》,複何為哉?”董常聞之,謂賈瓊曰:“孔、孟雲亡,夫子之道行,則所謂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乎?孰雲淳樸不可歸哉?” 子曰:“以性制情者鮮矣。
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
《易》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 窦威曰:“大哉,《易》之盡性也!門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
”或問:“威與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 子曰:“《大雅》或幾于道,蓋隐者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 或問陶元亮。
子曰:“放人也。
《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
《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閉關矣。
”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忘大樂者必有餘樂,天之道也。
” 子曰:“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而三才備矣。
氣為鬼,其天乎?識為神,其人乎?吾得之理性焉。
” 薛收曰:“敢問天神人鬼,何謂也?周公其達乎?”子曰:“大哉,周公!遠則冥諸心也。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
故悉本于天。
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
故以祀禮接焉。
近則求諸己也。
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
卒歸之人。
推鬼于人,蓋引而敬之也。
故以飨禮接焉。
古者觀盥而不薦,思過半矣。
”薛收曰:“敢問地祇。
”子曰:“至哉!百物生焉,萬類形焉。
示之以民,斯其義也。
形也者,非他也,骨肉之謂也。
故以祭禮接焉。
”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離也。
措之事業,則有主焉。
圜丘尚祀,觀神道也;方澤貴祭,察物類也;宗廟用飨,懷精氣也。
”收曰:“敢問三才之蘊。
”子曰:“至哉乎問!夫天者,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
乾坤之蘊,汝思之乎?”于是收退而學《易》。
子曰:“射以觀德,今亡矣。
古人貴仁義,賤勇力。
” 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已親;好疑尚詐,而患人之不已信;則有之矣。
”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義,小人以力。
難矣夫!” 子曰:“太熙之後,天子所存者号爾。
烏乎!索化列之以政,則蕃君比之矣。
《元經》何以不興乎?” 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死而後已。
得時則行,失時則蟠。
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
《詩》不雲乎: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
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玄齡惕然謝曰:“其行也如是之遠乎?”
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也。
是以至治之代,五典潛,五禮措,五服不章。
人知飲食,不知蓋藏;人知群居,不知愛敬。
上如标枝,下如野鹿。
何哉?蓋上無為,下自足故也。
”賈瓊曰:“淳漓樸散,其可歸乎?”子曰:“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爾。
昔舜、禹繼軌而天下樸,夏桀承之而天下詐,成湯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厲散,文、景甯而桓、靈失。
斯則治亂相易,澆淳有由。
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
其曰太古不可複,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
《詩》《書》《禮》《樂》,複何為哉?”董常聞之,謂賈瓊曰:“孔、孟雲亡,夫子之道行,則所謂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乎?孰雲淳樸不可歸哉?” 子曰:“以性制情者鮮矣。
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
《易》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 窦威曰:“大哉,《易》之盡性也!門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
”或問:“威與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 子曰:“《大雅》或幾于道,蓋隐者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 或問陶元亮。
子曰:“放人也。
《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
《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閉關矣。
”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忘大樂者必有餘樂,天之道也。
” 子曰:“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而三才備矣。
氣為鬼,其天乎?識為神,其人乎?吾得之理性焉。
” 薛收曰:“敢問天神人鬼,何謂也?周公其達乎?”子曰:“大哉,周公!遠則冥諸心也。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
故悉本于天。
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
故以祀禮接焉。
近則求諸己也。
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
卒歸之人。
推鬼于人,蓋引而敬之也。
故以飨禮接焉。
古者觀盥而不薦,思過半矣。
”薛收曰:“敢問地祇。
”子曰:“至哉!百物生焉,萬類形焉。
示之以民,斯其義也。
形也者,非他也,骨肉之謂也。
故以祭禮接焉。
”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離也。
措之事業,則有主焉。
圜丘尚祀,觀神道也;方澤貴祭,察物類也;宗廟用飨,懷精氣也。
”收曰:“敢問三才之蘊。
”子曰:“至哉乎問!夫天者,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
乾坤之蘊,汝思之乎?”于是收退而學《易》。
子曰:“射以觀德,今亡矣。
古人貴仁義,賤勇力。
” 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已親;好疑尚詐,而患人之不已信;則有之矣。
”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義,小人以力。
難矣夫!” 子曰:“太熙之後,天子所存者号爾。
烏乎!索化列之以政,則蕃君比之矣。
《元經》何以不興乎?” 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死而後已。
得時則行,失時則蟠。
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
《詩》不雲乎: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
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玄齡惕然謝曰:“其行也如是之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