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述史篇
關燈
小
中
大
,廉而慮,龊龊焉自保,不足以發也。
”子曰:“降此,則穿窬之人爾,何足及政?抑可使備員矣。
” 子曰:“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
” 内史薛公謂子曰:“吾文章可謂淫溺矣。
”文中子離席而拜曰:“敢賀丈人之知過也。
”薛公因執子手喟然而詠曰:“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頹綱。
” 子将之陝。
門人從者,锵锵焉被于路。
子止之曰:“散矣。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門人乃退。
子謂賀若弼曰:“‘壯于趾’而已矣。
” 子曰:“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 賈瓊問正家之道。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恒’。
”王孝逸謂子曰:“盍說乎?”子曰:“嗚呼!言之不見信久矣。
吾将‘正大人’以取吉。
尚口則窮也。
且‘緻命遂志’,其唯君子乎?”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
《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
于是乎天人備矣。
”薛收曰:“何謂也?”子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故君子備之。
” 子曰:“可與共樂,未可與共憂;可與共憂,未可與共樂。
吾未見可與共憂樂者也。
二帝、三王,可與憂矣。
” 子曰:“非君子不可與語變。
” 子贊《易》,至于《革》,歎曰:“可矣,其孰能為此哉?”至初九,曰:“吾當之矣,又安行乎?”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
子曰:“卦也者,着天下之時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趨時有六動焉,吉、兇、悔、吝所以不同也。
”收曰:“敢問六爻之義。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誰能過乎?” 程元、薛收見子。
子曰:“二生之學文奚志也?”對曰:“尼父之《經》,夫子之續,不敢殆也。
”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居而安,動而變,可以佐王矣。
” 董常之喪,子赴洛,道于沔池。
主人不授館,子有饑色,坐荊棘間,贊《易》不辍也。
謂門人曰:“久矣,吾将辍也,而竟未獲,不知今也而通大困。
困而不憂,窮而不懾,通能之。
斯學之力也。
”主人聞之,召舍具餐焉。
賈瓊請絕人事。
子曰:“不可。
”請接人事。
子曰:“不可。
”瓊曰:“然則奚若?”子曰:“莊以待之,信以從之。
去者不追,來者不拒,泛如也。
斯可矣。
” 文中子曰:“賈誼夭,孝文崩,則漢祚可見矣。
” 子曰:“我未見謙而有怨,亢而無辱,惡而不彰者也。
”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禀也?”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
”董常曰:“噫!三極之道,禀之而行,不亦煥乎?”子曰:“《十二策》若行于時,則《六經》不續矣。
”董常曰:“何謂也?”子曰:“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
吾暇矣哉!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
”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聖人藏焉。
天下無道,聖人彰焉。
”董常曰:“願聞其說。
”子曰:“反一無迹,庸非藏乎?因貳以濟,能無彰乎?如有用我者,當處于泰山矣。
”董常曰:“将沖而用之乎?《易》不雲乎: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
” 杜淹問七制之主。
子曰:“有大功也。
”問賈誼之道何如。
子曰:“群疑亡矣。
” 或問楚元王。
子曰:“惠人也。
”問河間獻王。
子曰:“智人也。
”問東平王蒼。
子曰:“仁人也。
”問東海王強。
子曰:“義人也。
保終榮寵,不亦宜矣?” 子曰:“婦人預事而漢道危乎,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儲後不順而晉室堕矣。
此非天也,人謀不臧,咎矣夫?”
”子曰:“降此,則穿窬之人爾,何足及政?抑可使備員矣。
” 子曰:“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
” 内史薛公謂子曰:“吾文章可謂淫溺矣。
”文中子離席而拜曰:“敢賀丈人之知過也。
”薛公因執子手喟然而詠曰:“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頹綱。
” 子将之陝。
門人從者,锵锵焉被于路。
子止之曰:“散矣。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門人乃退。
子謂賀若弼曰:“‘壯于趾’而已矣。
” 子曰:“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 賈瓊問正家之道。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恒’。
”王孝逸謂子曰:“盍說乎?”子曰:“嗚呼!言之不見信久矣。
吾将‘正大人’以取吉。
尚口則窮也。
且‘緻命遂志’,其唯君子乎?”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
《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
于是乎天人備矣。
”薛收曰:“何謂也?”子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故君子備之。
” 子曰:“可與共樂,未可與共憂;可與共憂,未可與共樂。
吾未見可與共憂樂者也。
二帝、三王,可與憂矣。
” 子曰:“非君子不可與語變。
” 子贊《易》,至于《革》,歎曰:“可矣,其孰能為此哉?”至初九,曰:“吾當之矣,又安行乎?”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
子曰:“卦也者,着天下之時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趨時有六動焉,吉、兇、悔、吝所以不同也。
”收曰:“敢問六爻之義。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誰能過乎?” 程元、薛收見子。
子曰:“二生之學文奚志也?”對曰:“尼父之《經》,夫子之續,不敢殆也。
”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居而安,動而變,可以佐王矣。
” 董常之喪,子赴洛,道于沔池。
主人不授館,子有饑色,坐荊棘間,贊《易》不辍也。
謂門人曰:“久矣,吾将辍也,而竟未獲,不知今也而通大困。
困而不憂,窮而不懾,通能之。
斯學之力也。
”主人聞之,召舍具餐焉。
賈瓊請絕人事。
子曰:“不可。
”請接人事。
子曰:“不可。
”瓊曰:“然則奚若?”子曰:“莊以待之,信以從之。
去者不追,來者不拒,泛如也。
斯可矣。
” 文中子曰:“賈誼夭,孝文崩,則漢祚可見矣。
” 子曰:“我未見謙而有怨,亢而無辱,惡而不彰者也。
”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禀也?”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
”董常曰:“噫!三極之道,禀之而行,不亦煥乎?”子曰:“《十二策》若行于時,則《六經》不續矣。
”董常曰:“何謂也?”子曰:“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
吾暇矣哉!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
”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聖人藏焉。
天下無道,聖人彰焉。
”董常曰:“願聞其說。
”子曰:“反一無迹,庸非藏乎?因貳以濟,能無彰乎?如有用我者,當處于泰山矣。
”董常曰:“将沖而用之乎?《易》不雲乎: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
” 杜淹問七制之主。
子曰:“有大功也。
”問賈誼之道何如。
子曰:“群疑亡矣。
” 或問楚元王。
子曰:“惠人也。
”問河間獻王。
子曰:“智人也。
”問東平王蒼。
子曰:“仁人也。
”問東海王強。
子曰:“義人也。
保終榮寵,不亦宜矣?” 子曰:“婦人預事而漢道危乎,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儲後不順而晉室堕矣。
此非天也,人謀不臧,咎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