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

    其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乎?” 子曰:“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寝,亹亹焉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不知其由也。

    ” 溫彥博問:“嵇康、阮籍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窮也。

    ”曰:“何謂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餘。

    ”曰:“敢問道器。

    ”子曰:“通變之謂道,執方之謂器。

    ”曰:“劉靈何人也?”子曰:“古之閉關人也。

    ”曰:“可乎?”曰:“兼忘天下,不亦可乎?”曰:“道足乎?”曰:“足則吾不知也。

    ” 陳守謂薛生曰:“吾行令于郡縣而盜不止,夫子居于鄉裡而争者息,何也?”薛生曰:“此以言化,彼以心化。

    ”陳守曰:“吾過矣。

    ”退而靜居,三月盜賊出境。

    子聞之曰:“收善言,叔達善德。

    ” 房玄齡問:“田疇,何人也?”子曰:“古之義人也。

    ” 子謂“《武德》之舞勞而決。

    其發謀動慮,經天子乎?”謂“《昭德》之舞閑而泰。

    其和神定氣,綏天下乎?”太原府君曰:“何如?”子曰:“或決而成之,或泰而守之。

    吾不知其變也。

    噫!《武德》,則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也。

    且《武》之未盡善久矣。

    其時乎?其時乎?” 子謂史談善述九流。

    “知其不可廢,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長者之言哉?”子曰:“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故曰:存乎其人。

    ” 子曰:“安得圓機之士,與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極之主,與之共叙九疇哉?” 杜淹問:“崔浩何人也?”子曰:“迫人也。

    執小道,亂大經。

    ” 程元曰:“敢問《豳風》何也?”子曰:“變風也。

    ”元曰:“周公之際,亦有變風乎?”子曰:“君臣相诮,其能正乎?成王終疑,則風遂變矣。

    非周公至誠,孰能卒之哉?”元曰:“《豳》居變風之末,何也?”子曰:“夷王已下,變風不複正矣。

    夫子蓋傷之者也,故終之以《豳風》。

    言變之可正也,唯周公能之,故系之以正,歌豳曰周之本也。

    嗚呼,非周公孰知其艱哉?變而克正,危而克扶,始終不失于本,其惟周公乎?系之豳遠矣哉!” 子曰:“齊桓尊王室而諸侯服,惟管仲知之;符秦舉大号而中原靜,惟王猛知之。

    ”或曰符秦逆。

    子曰:“晉制命者之罪也,符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故齊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晉制至私之命,故符秦、王猛不得而事也。

    其應天順命、安國濟民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纣,齊桓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周。

    故曰:晉之罪也,符秦何逆?三十餘年,中國士民,東西南北,自遠而至,猛之力也。

    ” 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 太原府君曰:“溫子升何人也?”子曰:“險人也。

    智小謀大。

    永安之事,同州府君常切齒焉,則有由也。

    ” 子讀三祖上事。

    曰:“勤哉,而不補也!無謂魏、周無人,吾家适不用爾。

    ” 子之家廟,座必東南向,自穆公始也。

    曰:“未志先人之國。

    ” 遼東之役。

    子聞之曰:“禍自此始矣。

    天子不見伯益贊禹之詞,公卿不用魏相諷宣帝之事。

    ” 王孝逸謂子曰:“天下皆争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 子謂賈瓊、王孝逸、淩敬曰:“諸生何樂?”賈瓊曰:“樂閑居。

    ”子曰:“靜以思道可矣。

    ”王孝逸曰:“樂聞過。

    ”子曰:“過而屢聞,益矣。

    ”淩敬曰:“樂逢善人。

    ”子曰:“多賢不亦樂乎?” 薛收遊于館陶,适與魏徵歸。

    告子曰:“征,顔、冉之器也。

    ” 征宿子之家,言《六經》,逾月不出。

    及去,謂薛收曰:“明王不出而夫子生,是三才九疇屬布衣也。

    ” 劉炫見子,談《六經》。

    唱其端,終日不竭。

    子曰:“何其多也。

    ”炫曰:“先儒異同,不可不述也。

    ”子曰:“一以貫之可矣。

    爾以尼父為多學而識之耶?”炫退,子謂門人曰:“榮華其言,小成其道,難矣哉!” 淩敬問禮樂之本。

    子曰:“無邪。

    ”淩敬退,子曰:“賢哉,儒也!以禮樂為問。

    ” 子曰:“《大風》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秋風》樂極哀來,其悔志之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