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小
中
大
房玄齡問事君之道。
子曰:“無私。
”問使人之道。
曰:“無偏。
”曰:“敢問化人之道。
”子曰:“正其心。
”問禮樂。
子曰:“王道盛則禮樂從而興焉,非爾所及也。
” 或問楊素。
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也。
” 房玄齡問郡縣之治。
子曰:“宗周列國八百餘年,皇漢雜建四百餘載,魏、晉已降,滅亡不暇,吾不知其用也。
” 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抃粥,彈琴着書、講道勸義自樂也。
願君侯正身以統天下。
時和歲豐,則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
” 子曰:“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後刑,故其人悅以恕;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德,故其人怨以詐。
” 子曰:“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 子曰:“甚矣!齊文宣之虐也。
” 姚義曰:“何謂克終?”子曰:“有楊遵彥者,實國掌命。
視民如傷,奚為不終?” 窦威好議禮。
子曰:“威也賢乎哉?我則不敢。
” 北山丈人謂文中子曰:“何謂遑遑者無急欤?”子曰:“非敢急傷時怠也。
” 子曰:“吾不度不執,不常不遂。
” 房玄齡曰:“書雲霍光廢帝舉帝,何謂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
” 子遊河間之渚。
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海,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
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隐者也。
”收曰:“盍從之乎?”子曰:“吾與彼不相從久矣。
”“至人相從乎?”子曰:“否也。
”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願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 子見牧守屢易,曰:“堯、舜三載考績,仲尼三年有成。
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興,邦家有社稷焉;兩漢之盛,牧守有子孫焉。
不如是之亟也。
無定主而責之以忠,無定民而責之以化,雖曰能之,末由也已。
” 賀若弼請射于子,發必中。
子曰:“美哉乎藝也!古君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後藝可遊也。
”弼不悅而退。
子謂門人曰:“矜而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 子謂荀悅:“史乎史乎?”謂陸機:“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
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
鮑昭、江淹,古之狷者也。
其文急以怨。
吳筠、孔圭,古之狂者也。
其文怪以怒。
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
其文碎。
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
其文誕。
”或問孝綽兄弟。
子曰:“鄙人也。
其文淫。
”或問湘東王兄弟。
子曰:“貪人也。
其文繁。
謝朓,淺人也。
其文捷。
江揔,詭人也。
其文虛。
皆古之不利人也。
”子謂:“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
其文約以則。
” 尚書召子仕,子使姚義往辭焉。
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
”或曰:“僻。
”子曰:“吾得從嚴、揚遊泳以卒世,何患乎僻?” 子曰:“吾惡夫佞者,必也愚乎?愚者不妄動。
吾惡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 子曰:“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或曰:“王戎賢乎?”子曰:“戎而賢,天下無不賢矣。
”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 房玄齡問史。
子曰:“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
”問文。
子曰:“古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塞。
” 薛收問《續詩》。
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
何謂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風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頌,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歎,以陳誨立誡于家也。
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傷焉,或惡焉,或誡焉,是謂五志。
” 子謂叔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于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也,失則無所取衷矣。
” 子謂:《續詩》之有化,其猶先王之有雅乎?《續詩》之有政,其猶列國之有風乎? 子曰:“郡縣之政,其異列國之風乎?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笃
子曰:“無私。
”問使人之道。
曰:“無偏。
”曰:“敢問化人之道。
”子曰:“正其心。
”問禮樂。
子曰:“王道盛則禮樂從而興焉,非爾所及也。
” 或問楊素。
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也。
” 房玄齡問郡縣之治。
子曰:“宗周列國八百餘年,皇漢雜建四百餘載,魏、晉已降,滅亡不暇,吾不知其用也。
” 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抃粥,彈琴着書、講道勸義自樂也。
願君侯正身以統天下。
時和歲豐,則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
” 子曰:“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後刑,故其人悅以恕;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德,故其人怨以詐。
” 子曰:“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 子曰:“甚矣!齊文宣之虐也。
” 姚義曰:“何謂克終?”子曰:“有楊遵彥者,實國掌命。
視民如傷,奚為不終?” 窦威好議禮。
子曰:“威也賢乎哉?我則不敢。
” 北山丈人謂文中子曰:“何謂遑遑者無急欤?”子曰:“非敢急傷時怠也。
” 子曰:“吾不度不執,不常不遂。
” 房玄齡曰:“書雲霍光廢帝舉帝,何謂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
” 子遊河間之渚。
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海,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
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隐者也。
”收曰:“盍從之乎?”子曰:“吾與彼不相從久矣。
”“至人相從乎?”子曰:“否也。
”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願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 子見牧守屢易,曰:“堯、舜三載考績,仲尼三年有成。
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興,邦家有社稷焉;兩漢之盛,牧守有子孫焉。
不如是之亟也。
無定主而責之以忠,無定民而責之以化,雖曰能之,末由也已。
” 賀若弼請射于子,發必中。
子曰:“美哉乎藝也!古君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後藝可遊也。
”弼不悅而退。
子謂門人曰:“矜而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 子謂荀悅:“史乎史乎?”謂陸機:“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
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
鮑昭、江淹,古之狷者也。
其文急以怨。
吳筠、孔圭,古之狂者也。
其文怪以怒。
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
其文碎。
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
其文誕。
”或問孝綽兄弟。
子曰:“鄙人也。
其文淫。
”或問湘東王兄弟。
子曰:“貪人也。
其文繁。
謝朓,淺人也。
其文捷。
江揔,詭人也。
其文虛。
皆古之不利人也。
”子謂:“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
其文約以則。
” 尚書召子仕,子使姚義往辭焉。
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
”或曰:“僻。
”子曰:“吾得從嚴、揚遊泳以卒世,何患乎僻?” 子曰:“吾惡夫佞者,必也愚乎?愚者不妄動。
吾惡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 子曰:“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或曰:“王戎賢乎?”子曰:“戎而賢,天下無不賢矣。
”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 房玄齡問史。
子曰:“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
”問文。
子曰:“古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塞。
” 薛收問《續詩》。
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
何謂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風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頌,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歎,以陳誨立誡于家也。
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傷焉,或惡焉,或誡焉,是謂五志。
” 子謂叔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于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也,失則無所取衷矣。
” 子謂:《續詩》之有化,其猶先王之有雅乎?《續詩》之有政,其猶列國之有風乎? 子曰:“郡縣之政,其異列國之風乎?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