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 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

    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

    《易》不雲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 或問佛。

    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

    軒車不可以适越,冠冕不可以之胡,古之道也。

    ” 或問宇文儉。

    子曰:“君子儒也。

    疏通知遠,其《書》之所深乎?銅川府君重之,豈徒然哉?” 子遊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瞿然而歸。

    曰:“靡靡樂也。

    作之邦國焉,不可以遊矣。

    ” 子謂姚義:“盍官乎?”義曰:“舍道幹祿,義則未暇。

    ”子曰:“誠哉!” 或問荀彧、荀攸。

    子曰:“皆賢者也。

    ”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救時,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 子曰:“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

    ”賈瓊曰:“如何。

    ”子曰:“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鎮之以靜,則不行而謹。

    惟有道者能之。

    ” 楊素謂子曰:“甚矣,古之為衣冠裳履,何樸而非便也。

    ”子曰:“先王法服,不其深乎?為冠所以莊其首也,為履所以重其足也。

    衣裳襜如,劍佩锵如,皆所以防其躁也。

    故曰俨然,人望而畏之。

    以此防民,猶有疾驅于道者。

    今舍之曰不便,是投魚于淵,置猿于木也。

    天下庸得不馳騁而狂乎?引之者非其道也。

    ” 董常歌《邶?柏舟》。

    子聞之曰:“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邳公好古物,鐘鼎什物、圭玺錢具必具。

    子聞之曰:“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

    ” 子謂仲長子光曰:“山林可居乎?”曰:“會逢其适也,焉知其可?”子曰:“達人哉,隐居放言也!”子光退謂董、薛曰:“子之師,其至人乎?死生一矣,不得與之變。

    ” 薛收問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 子謂姚義能交。

    或曰簡。

    子曰:“所以為能也。

    ”或曰廣。

    子曰:“廣而不濫,又所以為能也。

    ” 子謂:“晁錯率井田之序,有心乎複古矣。

    ” 賈瓊問《續書》之義。

    子曰:“天子之義列乎範者有四,曰制,曰诏,曰志,曰策。

    大臣之義載于業者有七,曰命,曰訓,曰對,曰贊,曰議,曰誡,曰谏。

    ” 文中子曰:“帝者之制,恢恢乎其無所不容。

    其有大制,制天下而不割乎?其上湛然,其下恬然。

    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失,與天下正之。

    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

    其卓然不可動乎?其感而無不通乎?此之謂帝制矣。

    ”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

    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繁師玄曰:“遠矣,吾視《易》之道,何其難乎?”子笑曰:“有是夫?終日乾乾可也。

    視之不臧,我思不遠。

    ” 越公聘子。

    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

    ”歌《幹旄》而遣之。

    既而曰:“玉帛雲乎哉?” 子謂房玄齡曰:“好成者,敗之本也;願廣者,狹之道也。

    ”玄齡問:“立功立言何如?”子曰:“必也量力乎?” 子謂:“姚義可與友,久要不忘;賈瓊可與行事,臨難不變;薛收可與事君,仁而不佞;董常可與出處,介如也。

    ” 子曰:“賤物貴我,君子不為也。

    好奇尚怪,蕩而不止,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 薛宏請見《六經》,子不出。

    門人惑。

    子笑曰:“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隐。

    ” 子有内弟之喪,不飲酒食肉。

    郡人非之。

    子曰:“吾不忍也。

    ”賦《載馳》卒章而去。

     鄭和谮子于越公曰:“彼實慢公,公何重焉?”越公使問子。

    子曰:“公可慢,則仆得矣;不可慢,則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預焉?”越公待之如舊。

     子曰:“我未見勇者。

    ”或曰賀若弼。

    子曰:“弼也戾,焉得勇?” 李密問英雄。

    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問勇。

    子曰:“必也義乎?” 賈瓊曰:“甚矣,天下之不知子也。

    ”子曰:“爾願知乎哉?姑修焉,天将知之,況人乎?” 賈瓊請《六經》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墜也。

    ”子曰:“爾将為名乎!有美玉姑待價焉。

    ” 楊玄感問孝。

    子曰:“始于事親,終于立身。

    ”問忠。

    子曰:“孝立則忠遂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