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彜倫,一匡皇極。

    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

    ” 子曰:“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

    ” 叔恬曰:“文中子之教興,其當隋之季世,皇家之未造乎?将敗者吾傷其不得用,将興者吾惜其不得見。

    其志勤,其言征,其事以蒼生為心乎?”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見也,舍兩漢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其役簡,其刑清,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

    四百年間,天下無二志,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

    ” 子曰:“王道之駁久矣,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矣,《詩》《書》可以不續乎?”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故以揖讓終焉。

    必也有聖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闊,不可格于後。

    夏、商之道直以簡,故以放弑終焉。

    必也有聖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曠,不可制于下。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 子燕居,董常、窦威侍。

    子曰:“吾視千載已上,聖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

    其道則一,而經制大備,後之為政,有所持循。

    吾視千載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則一,而述作大明,後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

    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見也。

    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

    ” 子曰:“常也其殆坐忘乎?靜不證理而足用焉,思則或妙。

    ” 李靖問聖人之道。

    子曰:“無所由,亦不至于彼。

    ”門人曰:“征也至。

    ”或曰:“未也。

    ”門人惑。

    子曰:“征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

    ”或問彼之說。

    子曰:“彼,道之方也。

    必也無至乎?”董常聞之悅,門人不達。

    董常曰:“夫子之道,與物而來,與物而去。

    來無所從,去無所視。

    ”薛收曰:“大哉,夫子之道!一而已矣。

    ” 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程元曰:“不敢企常。

    常也遺道德,元也志仁義。

    ”子曰:“常則然矣,而汝于仁義,未數數然也。

    其于彼有所至乎?” 子曰:“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

    ” 子曰:“孝哉,薛收!行無負于幽明。

    ” 子于是日吊祭,則終日不笑。

     或問王隐。

    子曰:“敏人也。

    其器明,其才富,其學贍。

    ”或問其道。

    子曰:“述作多而經制淺,其道不足稱也。

    ” 子謂陳壽有志于史,依大義而削異端。

    謂範甯有志于《春秋》,征聖經而诘衆傳。

    子曰:“使陳壽不美于史,遷、固之罪也。

    使範甯不盡美于《春秋》,歆、向之罪也。

    ”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寡。

    《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棄經而任傳。

    ” 子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

    ”賈瓊曰:“何謂也?”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齊韓毛鄭,《詩》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

    《書》殘于古、今,《詩》失于齊魯。

    汝知之乎?”賈瓊曰:“然則無師無傳可乎?”子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必也傳,又不可廢也。

    ” 子謂叔恬曰:“汝不為《續詩》乎?則其視七代損益,終懑然也。

    ” 子謂:“《續詩》可以諷,可以達,可以蕩,可以獨處;出則悌,入則孝;多見治亂之情。

    ” 文中子曰:“吾師也,詞達而已矣。

    ” 或問揚雄、張衡。

    子曰:“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艱。

    ”曰:“其道何如?”子曰:“靖矣。

    ” 子曰:“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 子曰:“我未見見謗而喜,聞譽而懼者。

    ” 子曰:“富觀其所與,貧觀其所取,達觀其所好,窮觀其所為,可也。

    ” 或問魏孝文。

    子曰:“可與興化。

    ” 銅川夫人好藥,子始述方。

    芮城府君重陰陽,子始着曆日。

    且曰:“吾懼覽者或費日也。

    ” 子謂薛知仁善處俗,以芮城之子妻之。

     子曰:“内難而能正其志,同州府君以之。

    ” 子曰:“吾于天下,無去也,無就也,惟道之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