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子曰:“圓者動,方者靜。

    其見天地之心乎?” 子曰:“智者樂,其存物之所為乎?仁者壽,其忘我之所為乎?” 子曰:“義也清而莊,靖也惠而斷,威也和而博,收也曠而肅,瓊也明而毅,淹也誠而厲,玄齡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達簡而正。

    若逢其時,不減卿相,然禮樂則未備。

    ” 或曰:“董常何人也?”子曰:“其動也權,其靜也至。

    其顔氏之流乎?” 叔恬曰:“山濤為吏部,拔賢進善,時無知者。

    身殁之後,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後知群才皆濤所進。

    如何?子曰:“密矣。

    ”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 李密見子而論兵。

    子曰:“禮信仁義,則吾論之;孤虛詐力,吾不與也。

    ” 李伯藥見子而論詩。

    子不答。

    伯藥退謂薛收曰:“吾上陳應、劉,下述沈、謝,分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各有端序,音若埙篪。

    而夫子不應我,其未達欤?”薛收曰:“吾嘗聞夫子之論詩矣:上明三綱,下達五常。

    于是征存亡,辯得失。

    故小人歌之以貢其俗,君子賦之以見其志,聖人采之以觀其變。

    今子營營馳騁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則有由矣。

    ” 子曰:“學者,博誦雲乎哉?必也貫乎道。

    文者,苟作雲乎哉?必也濟乎義。

    ” 内史薛公見子于長安,退謂子收曰:“《河圖》、《洛書》,盡在是矣。

    汝往事之,無失也。

    ” 子曰:“士有靡衣鮮食而樂道者,吾未之見也。

    ” 子謂魏徵曰:“汝與凝皆天之直人也。

    征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時,有用舍焉。

    ” 子謂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時,則王法不撓矣。

    ” 李靖問任智如何,子曰:“仁以為己任。

    小人任智而背仁為賊,君子任智而背仁為亂。

    ” 薛收問仲長子光何人也。

    子曰:“天人也。

    ”收曰:“何謂天人?”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屬于人;曠哉大乎!獨能成其天。

    ”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

    ”子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

    推而達之于天下,斯可矣。

    ” 子曰:“君子之學進于道,小人之學進于利。

    ” 楚難作,使使召子,子不往。

    謂使者曰:“為我謝楚公。

    天下崩亂,非王公血誠不能安。

    苟非其道,無為禍先。

    ” 李密問王霸之略。

    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

    ”李密出,子謂賈瓊曰:“亂天下者必是夫也。

    幸災而念禍,愛強而願勝,神明不與也。

    ” 子居家,雖孩孺必狎。

    其使人也,雖童仆必斂容。

     子曰:“我未見知命者也。

    ” 子曰:“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 子躬耕。

    或問曰:“不亦勞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且庶人之職也。

    亡職者,罪無所逃天地之間,吾得逃乎?” 子藝黍登場,歲不過數石,以供祭祀、冠婚、賓客之酒也,成禮則止。

    子之室,酒不絕。

     薛方士問葬。

    子曰:“貧者斂手足,富者具棺椁,封域之制無廣也,不居良田。

    古者不以死傷生,不以厚為禮。

    ” 陳叔達問事鬼神之道。

    子曰:“敬而遠之。

    ”問祭。

    子曰:“何獨祭也,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

    三者不同,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

    達茲三者之說,則無不至矣。

    ”叔達俯其首。

     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溫,其臨事也斷。

    ”或問蘇綽。

    子曰:“俊人也。

    ”曰:“其道何如?”子曰:“行于戰國可以強,行于太平則亂矣。

    ”問牛弘。

    子曰:“厚人也。

    ” 子觀田,魏徵、杜淹、董常至。

    子曰:“各言志乎?”征曰:“願事明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淹曰:“願執明王之法,使天下無冤人。

    ”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常也無事于出處。

    ”子曰:“大哉!吾與常也。

    ” 子在長安。

    曰:“歸來乎!今之好異輕進者,率然而作,無所取焉。

    ” 子在绛,程元者<囗亡>薛收而來。

    子與之言六經。

    元退謂收曰:“夫子載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