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難行也。
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笃于斯,然亦未嘗得宣其用,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
”蓋先生之述,曰《時變論》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
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矣。
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其言帝王之道着矣。
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論》八篇,其言王霸之業盡矣。
安康獻公之述,曰《皇極谠義》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
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
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子謂董常曰:“吾欲修《元經》,稽諸史論,不足征也,吾得《皇極谠義》焉。
吾欲續《詩》,考諸集記,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
吾欲續《書》,按諸載錄,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論》焉。
”董常曰:“夫子之得,蓋其志焉。
”子曰:“然。
” 子謂薛收曰:“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
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
故聖人分焉。
” 文中子曰:“吾視遷、固而下,述作何其紛紛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參而不一乎?陳事者亂而無緒乎?” 子不豫,聞江都有變,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
” 文中子曰:“道之不勝時久矣,吾将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宅居汾陽,然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
” 薛收曰:“敢問《續書》之始于漢,何也?”子曰:“六國之弊,亡秦之酷,吾不忍聞也,又焉取皇綱乎?漢之統天下也,其除殘穢,與民更始,而興其視聽乎?”薛收曰:“敢問《續詩》之備六代,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收曰:“然。
”子曰:“餘安敢望仲尼!然至興衰之際,未嘗不再三焉。
故具六代始終,所以告也。
” 文中子曰:“天下無賞罰三百載矣,《元經》可得不興乎?”薛收曰:“始于晉惠,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元經》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
其以天下無主,而賞罰不明乎?”薛收曰:“然則《春秋》之始周平、魯隐,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
”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
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
皇極所以複建,而斯文不喪也。
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生。
董生曰:“仲尼沒而文在茲乎?” 文中子曰:“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 子述《元經》皇始之事,歎焉。
門人未達,叔恬曰:“夫子之歎,蓋歎命矣。
《書》雲: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
戎狄之德,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子聞之曰:“凝,爾知命哉!”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
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
門人問子,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
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
德林與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
”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
二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
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
”門人退。
子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稽德則遠。
” 賈瓊習《書》至《桓榮之命》,曰:“洋洋乎!光明之業。
天實監爾,能不以揖讓終乎!” 繁師玄将着《北齊錄》,以告子。
子曰:“無苟作也。
” 越公以《食經》遺子,子不受。
曰:“羹藜含糗,無所用也。
”答之以《酒诰》及《洪範》“三德”。
子曰
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笃于斯,然亦未嘗得宣其用,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
”蓋先生之述,曰《時變論》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
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矣。
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其言帝王之道着矣。
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論》八篇,其言王霸之業盡矣。
安康獻公之述,曰《皇極谠義》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
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
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子謂董常曰:“吾欲修《元經》,稽諸史論,不足征也,吾得《皇極谠義》焉。
吾欲續《詩》,考諸集記,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
吾欲續《書》,按諸載錄,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論》焉。
”董常曰:“夫子之得,蓋其志焉。
”子曰:“然。
” 子謂薛收曰:“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
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
故聖人分焉。
” 文中子曰:“吾視遷、固而下,述作何其紛紛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參而不一乎?陳事者亂而無緒乎?” 子不豫,聞江都有變,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
” 文中子曰:“道之不勝時久矣,吾将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宅居汾陽,然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
” 薛收曰:“敢問《續書》之始于漢,何也?”子曰:“六國之弊,亡秦之酷,吾不忍聞也,又焉取皇綱乎?漢之統天下也,其除殘穢,與民更始,而興其視聽乎?”薛收曰:“敢問《續詩》之備六代,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收曰:“然。
”子曰:“餘安敢望仲尼!然至興衰之際,未嘗不再三焉。
故具六代始終,所以告也。
” 文中子曰:“天下無賞罰三百載矣,《元經》可得不興乎?”薛收曰:“始于晉惠,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元經》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
其以天下無主,而賞罰不明乎?”薛收曰:“然則《春秋》之始周平、魯隐,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
”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
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
皇極所以複建,而斯文不喪也。
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生。
董生曰:“仲尼沒而文在茲乎?” 文中子曰:“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 子述《元經》皇始之事,歎焉。
門人未達,叔恬曰:“夫子之歎,蓋歎命矣。
《書》雲: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
戎狄之德,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子聞之曰:“凝,爾知命哉!”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
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
門人問子,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
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
德林與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
”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
二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
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
”門人退。
子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稽德則遠。
” 賈瓊習《書》至《桓榮之命》,曰:“洋洋乎!光明之業。
天實監爾,能不以揖讓終乎!” 繁師玄将着《北齊錄》,以告子。
子曰:“無苟作也。
” 越公以《食經》遺子,子不受。
曰:“羹藜含糗,無所用也。
”答之以《酒诰》及《洪範》“三德”。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