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小人不激不勵,不見利不勸。
” 靖君亮問辱。
子曰:“言不中,行不謹,辱也。
”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故樂至九變,而淳氣洽矣。
”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
象成莫大于形,而流于聲,王化始終所可見也。
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被動植矣,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藏乎?” 子曰:“封禅之費,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 子曰:“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财必削。
” 子曰:“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于萬民其猶天乎?”董常、房元齡、賈瓊問曰:“何謂也?”子曰:“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
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鹹宜。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心神忽然。
此其識時運者,憂不逢真主以然哉!” 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子曰:“無他,道也。
兵衛少而征求寡也。
”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誰居乎?幽王之罪也。
故始之以《黍離》,于是雅道息矣。
” 子曰:“五行不相沴,則王者可以制禮矣;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
” 子遊孔子之廟。
出而歌曰:“大哉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夫子之力也,其與太極合德,神道并行乎?”王孝逸曰:“夫子之道,豈少是乎?”子曰:“子未三複白圭乎?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成我者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
吾子汩彜倫乎?”孝逸再拜謝之,終身不敢臧否。
韋鼎請見。
子三見而三不語,恭恭若不足。
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廷,有不言之化,不殺之嚴矣。
” 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惟賢知賢,敢問夫子。
”子曰:“羊祜、陸遜,仁人也,可使。
”素曰:“已死矣,何可複使?”子曰:“今公能為羊、陸之事則可,如不能,廣求何益?通聞:迩者悅,遠者來,折沖樽俎可矣。
何必臨邊也?” 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
曰:“三綱五常,自可出也。
” 子曰:“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從何而興乎?” 子曰:“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
” 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拜而受吊。
裴晞問曰:“衛玠稱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何如?”子曰:“寬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阮嗣宗與人談,則及玄遠,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 子曰:“恕哉,淩敬!視人之孤猶己也。
” 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可矣。
智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義者,斯可矣。
如不得見,必也剛介乎?剛者好斷,介者殊俗。
” 薛收問至德要道。
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禮》不雲乎,至德為道本。
《易》不雲乎,顯道神德行。
”子曰:“大哉神乎!所自出也。
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 子曰:“我未見嗜義如嗜利者也。
” 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
曰:“壯哉,山河之固!”賈瓊曰:“既壯矣,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
”降而宿于禹廟,觀其碑首曰:“先君獻公之所作也,其文典以達。
” 子見劉孝标《絕交論》,曰:“惜乎,舉任公而毀也。
任公于是乎不可謂知人矣。
”見《辯命論》,曰:“人道廢矣。
”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子讀《樂毅論》,曰:“仁哉,樂毅!善藏其用。
智哉,太初!善發其蘊。
” 子讀《無鬼論》,曰:“未知人,焉知鬼?”
” 靖君亮問辱。
子曰:“言不中,行不謹,辱也。
”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故樂至九變,而淳氣洽矣。
”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
象成莫大于形,而流于聲,王化始終所可見也。
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被動植矣,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藏乎?” 子曰:“封禅之費,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 子曰:“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财必削。
” 子曰:“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于萬民其猶天乎?”董常、房元齡、賈瓊問曰:“何謂也?”子曰:“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
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鹹宜。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心神忽然。
此其識時運者,憂不逢真主以然哉!” 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子曰:“無他,道也。
兵衛少而征求寡也。
”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誰居乎?幽王之罪也。
故始之以《黍離》,于是雅道息矣。
” 子曰:“五行不相沴,則王者可以制禮矣;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
” 子遊孔子之廟。
出而歌曰:“大哉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夫子之力也,其與太極合德,神道并行乎?”王孝逸曰:“夫子之道,豈少是乎?”子曰:“子未三複白圭乎?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成我者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
吾子汩彜倫乎?”孝逸再拜謝之,終身不敢臧否。
韋鼎請見。
子三見而三不語,恭恭若不足。
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廷,有不言之化,不殺之嚴矣。
” 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惟賢知賢,敢問夫子。
”子曰:“羊祜、陸遜,仁人也,可使。
”素曰:“已死矣,何可複使?”子曰:“今公能為羊、陸之事則可,如不能,廣求何益?通聞:迩者悅,遠者來,折沖樽俎可矣。
何必臨邊也?” 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
曰:“三綱五常,自可出也。
” 子曰:“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從何而興乎?” 子曰:“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
” 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拜而受吊。
裴晞問曰:“衛玠稱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何如?”子曰:“寬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阮嗣宗與人談,則及玄遠,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 子曰:“恕哉,淩敬!視人之孤猶己也。
” 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可矣。
智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義者,斯可矣。
如不得見,必也剛介乎?剛者好斷,介者殊俗。
” 薛收問至德要道。
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禮》不雲乎,至德為道本。
《易》不雲乎,顯道神德行。
”子曰:“大哉神乎!所自出也。
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 子曰:“我未見嗜義如嗜利者也。
” 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
曰:“壯哉,山河之固!”賈瓊曰:“既壯矣,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
”降而宿于禹廟,觀其碑首曰:“先君獻公之所作也,其文典以達。
” 子見劉孝标《絕交論》,曰:“惜乎,舉任公而毀也。
任公于是乎不可謂知人矣。
”見《辯命論》,曰:“人道廢矣。
”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子讀《樂毅論》,曰:“仁哉,樂毅!善藏其用。
智哉,太初!善發其蘊。
” 子讀《無鬼論》,曰:“未知人,焉知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