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劉子卷之十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正賞第五十一
賞者所以辨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
賞而不正,則情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
理之失也,由於貴古而賤今;情之亂也,在乎信耳而棄目。
古今雖殊,其迩皇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
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迩同而評殊未得以言評,評正而俱翻則情理并亂也。
由今人之畫鬼魅者易為巧,摹犬馬者難為工,何者?鬼魅質虛而犬馬質露也。
質虛者可托怪以示奇形,露者不可誣罔以是非,雖以其真而見妙也。
托怪於無象,可假非而為是;取範於真形,則雖是而疑非。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不覺孔丘之聖;齊景公高仰管仲之謀,而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 張伯松者,漢時人。
仲舒,前漢人也。
近遺子雲之美。
以夫子之聖非不光於稷契,晏嬰之賢非有減於管仲,揚子雲之才非為劣於董仲舒,然而弗貴者,豈非重古而輕今,珍遠而鄱近,貴耳而賤目,忠不名而毀實耶。
觀俗之論,非苟欲以貴彼而賤此,饬名而挫實,由於美惡混揉,真僞難分,摸法以度物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
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則莫之能識;懸之權衡,則毫厘之重辨矣。
是以聖人知是非難明,輕重難定,制為法則,揆量物情。
故權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誣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罔以方圓。
故摹法以測物,則真僞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則是非難明矣。
越人躍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為鯉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嘔之,此為未知味也。
趙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聲,世人競習之,後聞其非,乃束指而罷,此為未知音也。
宋人得燕石以為美玉,銅匣而藏之,後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此為未識玉也。
郢人為賦托以靈均靈是屈原,舉世而誦之,後知其非,皆緘口而捐之,此為未知文也。
故以蛇為鯉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趙曲為雅聲者唯锺期不捆澤也其音,以燕石為美玉者唯琦頓 是秦人,善别美玉者也。
不謬其真, 易牙善能别味,锺子期善能别樂音,皆位至大夫也。
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不濫其賞。
昔二人評玉,一人曰好,一人曰醜,久不能辨,各曰:爾來入吾目中,則好醜分矣。
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苟相反,瞳睛殊也。
堂珠備幌,綴以金魄, 幌是屏風之别名也。
碧流光霞,曜爛眩目,而醉者眸轉,呼為焰火,非備幌狀移,目改變也。
鏡形如盃,以照西施,鏡縱則面長,鏡橫則面廣,非西施貌易,所照變也。
海濱居者望島如舟,望舟如亮,而須舟者不造島,射亮者不向舟,知是望遠目亂而心惑也。
山底行者望嶺樹如簪,視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樹,求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亂而心惑也。
至於觀人論文,則以大為小,以能為鄙鄙愚,而不知其目亂心惑也,與望山海而不亦反乎。
昔者仲尼先飯黍,侍者掩口笑, 人送黍飯來饷孔子。
孔子不吃諸食,先飯黍,侍者掩口笑。
孔子曰:黍是五谷之長,故先飯黍。
子遊褐裘而諺博言也,曾參揮指而哂。
以聖賢之舉措非有謬也,而不免於嗤诮,奚況世人未有名稱,其容止文華能兔於其诮者,豈不難也。
以此觀之,則正可以為邪,美可以稱惡,名實颠倒,可謂歎息也。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聰達亮於前聞,明鑒出于意表,不以名實眩惑,不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華,不沒纖芥之善,不掩螢燸之光,可謂千載一遇也。
激通第五十二 登峭嶺者,則欲望遠;臨浚谷者,必欲窺墟。
墟墓之問使情哀,清廟之中使心敬。
此處無心,而情僞之發者,地勢使之然也。
故駛雪多積荒城之限,急風好起沙河之上;克己類出甕牖之氓,庾命必在吞氣之士。
何者?寒荒之地,風雪之所積;慷慨之懷,忠義之所聚。
是以梗格郁蹙以成褥錦之瘤,蚌蛤結瘉以銜明月之珠。
烏飛則能翔青雲之際,矢驚則能瑜白雪之嶺。
泰穆公使人造弓,三年乃成。
穆公用射,不穿一劄,欲殺弓士。
士有一女來見穆公,謂公曰:妾父造弓竟年辛苦。
此拓生在朝陽之山,妾一日三回而看其作者,牯以春膠,被以糜筋,箭之束藝,作弓三年而始得成。
王今用射,不穿一劄,是妾父合得死。
妾聞幾射之法,左手如格虎,右手如扶枝,左手發,右手不知。
王自不解射,何欲殺妾父。
穆公聞語,乃取弓當虎圈而射之,矢瑜於山,過於彭城之束,勁過石梁,箭又沒其
賞而不正,則情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
理之失也,由於貴古而賤今;情之亂也,在乎信耳而棄目。
古今雖殊,其迩皇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
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迩同而評殊未得以言評,評正而俱翻則情理并亂也。
由今人之畫鬼魅者易為巧,摹犬馬者難為工,何者?鬼魅質虛而犬馬質露也。
質虛者可托怪以示奇形,露者不可誣罔以是非,雖以其真而見妙也。
托怪於無象,可假非而為是;取範於真形,則雖是而疑非。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不覺孔丘之聖;齊景公高仰管仲之謀,而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 張伯松者,漢時人。
仲舒,前漢人也。
近遺子雲之美。
以夫子之聖非不光於稷契,晏嬰之賢非有減於管仲,揚子雲之才非為劣於董仲舒,然而弗貴者,豈非重古而輕今,珍遠而鄱近,貴耳而賤目,忠不名而毀實耶。
觀俗之論,非苟欲以貴彼而賤此,饬名而挫實,由於美惡混揉,真僞難分,摸法以度物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
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則莫之能識;懸之權衡,則毫厘之重辨矣。
是以聖人知是非難明,輕重難定,制為法則,揆量物情。
故權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誣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罔以方圓。
故摹法以測物,則真僞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則是非難明矣。
越人躍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為鯉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嘔之,此為未知味也。
趙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聲,世人競習之,後聞其非,乃束指而罷,此為未知音也。
宋人得燕石以為美玉,銅匣而藏之,後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此為未識玉也。
郢人為賦托以靈均靈是屈原,舉世而誦之,後知其非,皆緘口而捐之,此為未知文也。
故以蛇為鯉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趙曲為雅聲者唯锺期不捆澤也其音,以燕石為美玉者唯琦頓 是秦人,善别美玉者也。
不謬其真, 易牙善能别味,锺子期善能别樂音,皆位至大夫也。
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不濫其賞。
昔二人評玉,一人曰好,一人曰醜,久不能辨,各曰:爾來入吾目中,則好醜分矣。
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苟相反,瞳睛殊也。
堂珠備幌,綴以金魄, 幌是屏風之别名也。
碧流光霞,曜爛眩目,而醉者眸轉,呼為焰火,非備幌狀移,目改變也。
鏡形如盃,以照西施,鏡縱則面長,鏡橫則面廣,非西施貌易,所照變也。
海濱居者望島如舟,望舟如亮,而須舟者不造島,射亮者不向舟,知是望遠目亂而心惑也。
山底行者望嶺樹如簪,視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樹,求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亂而心惑也。
至於觀人論文,則以大為小,以能為鄙鄙愚,而不知其目亂心惑也,與望山海而不亦反乎。
昔者仲尼先飯黍,侍者掩口笑, 人送黍飯來饷孔子。
孔子不吃諸食,先飯黍,侍者掩口笑。
孔子曰:黍是五谷之長,故先飯黍。
子遊褐裘而諺博言也,曾參揮指而哂。
以聖賢之舉措非有謬也,而不免於嗤诮,奚況世人未有名稱,其容止文華能兔於其诮者,豈不難也。
以此觀之,則正可以為邪,美可以稱惡,名實颠倒,可謂歎息也。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聰達亮於前聞,明鑒出于意表,不以名實眩惑,不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華,不沒纖芥之善,不掩螢燸之光,可謂千載一遇也。
激通第五十二 登峭嶺者,則欲望遠;臨浚谷者,必欲窺墟。
墟墓之問使情哀,清廟之中使心敬。
此處無心,而情僞之發者,地勢使之然也。
故駛雪多積荒城之限,急風好起沙河之上;克己類出甕牖之氓,庾命必在吞氣之士。
何者?寒荒之地,風雪之所積;慷慨之懷,忠義之所聚。
是以梗格郁蹙以成褥錦之瘤,蚌蛤結瘉以銜明月之珠。
烏飛則能翔青雲之際,矢驚則能瑜白雪之嶺。
泰穆公使人造弓,三年乃成。
穆公用射,不穿一劄,欲殺弓士。
士有一女來見穆公,謂公曰:妾父造弓竟年辛苦。
此拓生在朝陽之山,妾一日三回而看其作者,牯以春膠,被以糜筋,箭之束藝,作弓三年而始得成。
王今用射,不穿一劄,是妾父合得死。
妾聞幾射之法,左手如格虎,右手如扶枝,左手發,右手不知。
王自不解射,何欲殺妾父。
穆公聞語,乃取弓當虎圈而射之,矢瑜於山,過於彭城之束,勁過石梁,箭又沒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