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逐三日,乃還。
何謂高祖曰:韓信天下名士,用之則留,不用之則終亡也。
高祖拜為大将軍,乃滅趙破魏,席卷三秦,平定海内,信之力也。
豈特吐六奇而後明破趙魏而方識哉。
若非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一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鑒。
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者謂之鹑鴉上莫項切下鸱同,見其首者名曰鹌鞘上於乎切下音澤,皆訾其醜而笑其拙。
及鳳之成,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绮翮衆弋贍呼昊二切發,翩然一翕,翻翔雲棟,三日而不集,然後贊其奇而稱其巧。
堯遭洪水,浩浩滔天,蕩蕩懷山,下民昏墊。
禹為匹夫,未有功名。
堯深知之,使治水焉。
乃鑿龍門,斬荊山,導熊耳,通烏鼠,栉奔風, 栉者,風刷人之體,如梳栉發也。
沐驟雨,面目薰野,手足胼胝,冠桂不暇取,經門不及過,使百川束注于海,西被于流沙,生人兔為魚鼈之患。
於是衆人鹹歌詠,始知其賢。
故見其樸而知其巧者,是王爾之知公輸也;鳳成而知其巧者,是衆人之知公輸也。
未有功而知其賢者,是堯之知禹也;有功而知其賢者,是衆人之知禹也。
故知人之難,未易遇也。
侯生,夷門抱關之隸,見知於無忌; 侯生,魏人也,名赢。
夷門,是大梁之束門。
其時侯生知夷門之關。
賤隸,謂奴仆也。
魏公子無忌意在禮賢,欲見侯生,恐天下士至,盛設坐席,延魏貴臣。
未飲之問,忌自乘車往侯生家,請迎侯生,與同載至市中。
侯生於是停公子車於市,謂公子曰:市上屠兒朱亥,其人賢,官不達,隐在屠肆。
生欲與語,請公子且停車少時。
生遂下車與朱亥語,久而不來。
市人皆罵侯生小人,停公子車於市。
侯生偷視公子都無真色,知公子無忌賢,遂來上車,共至公子家,衆客各驚訝,始知侯生是賢人也。
豫子,範中行之亡虜也,蒙知於智伯, 豫子,豫讓也,先事範中行。
範中行反,智伯殺中行,豫讓轉事智伯。
智伯後被趙襄子殺,讓欲與智伯報偉殺襄子,詐為賤隸,伏襄子鳳中。
襄子欲入鳳門,忽心動怪之,使人搜廁中,乃見讓,身邊挾劍。
問之,讓曰:我是智伯臣也。
欲為智伯報儀,故來至此。
襄子曰:烈士也。
遂拾之。
讓後漆身吞炭,毀形易貌,欲殺襄子,其妻不識,友人識之,曰:子欲殺襄子,何不先事襄子而後殺之,豈不可乎。
無故自損,何由得近襄子也。
讓曰:豈有食人之祿,懷惡於人,吾不為也。
乃侯襄子出,伏劍橋下,欲殺襄子。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鈴豫讓也。
使人搜之,乃是讓。
襄子怒讓罪曰:子前於廁中,吾以拾焉。
今複更為,汝罪當死。
子先事範中行,智伯殺範中行,子何不為中行殺智伯而欲殺我,何也。
讓曰:我事範中行,隻以衆人禮待我,我以衆人禮報之。
智伯以國士之禮待我,我以國士禮報智伯,至死無恨。
臣願大王與身上衣,以劍擊之,方則就死。
襄子遂脫衣與之,讓得衣怒目叫呼,以劍擊衣。
襄子當被擊衣之時,心中不喜;從擊衣之後,漸息,未經旬日,乃至死也。
名尊而身顯,榮滿於當世。
雖複刎頸魏庭,漆身趙郊,揣情酬德,未報知己,虛左之顧,國士之遇也。
虛左之顧者,謂空車内左邊拟坐處也。
國士遇者,即是智伯豫讓以國士之禮也。
世之烈士,願為賞者授命,猶瞽者之思視,璧者之想行,而目終不得開,足不得伸,徒自悲夫。
薦賢第十九 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機也。
車摧輪則無以行,舟無機則無以濟,國之乏賢則無以理。
國之多賢,如托造父之乘, 造父是穆王時善禦之人也。
附越客之於舟, 越客是越人,居于海上,善能乘舟。
身不勞而千裡可期,足不行而蓬萊可至。
山名蓬萊,在海中,仙人所居處也。
朝之乏賢,若鳳虧六翩,欲望背摩青天,臆沖縧煙,終莫由也。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淩雲之榭,非一木所構;狐白之裘,非一腋之義;宇宙為宅,非一賢所治。
是以古之人君必招賢聘#1隐,人臣則獻士舉知。
唐昇二八流睦睦之美,周保十亂播濟濟之詠。
仲尼在衛,趙鞅折謀; 晉趙鞅好兵,欲伐衛,知仲尼在衛,乃即折其謀策,不能伐衛也。
幹木處魏,秦人罷兵; 段幹木是魏賢人也。
魏文侯常往其處,問國政。
秦欲伐魏,左右谏曰:魏有賢人段幹木,文侯日往其家,論次政事,未可伐也。
秦王止兵,不能伐魏。
宮奇未亡,獻公不侵; 宮奇是虞之公子。
晉獻公欲伐号,以騎馬垂棘之璧将獻於虞假道。
官奇練曰:号是虞之表也,唇亡則齒寒。
晉人謂獻公曰:官奇懦弱之 人,必不能強練。
雖練,虞君未足用也。
但多許寶貝,必克。
晉君差人多許寶貝,虞君責财受之。
官奇遂亡,晉君滅号,因回軍并讨虞國而 歸。
子玉猶存,文公側坐。
晉文公與子玉戰,大破子玉。
文公自變色,側身而坐,畏子玉賢人将有别計而圖已。
以此而言,則立政緻治,折沖厭難者舉賢
何謂高祖曰:韓信天下名士,用之則留,不用之則終亡也。
高祖拜為大将軍,乃滅趙破魏,席卷三秦,平定海内,信之力也。
豈特吐六奇而後明破趙魏而方識哉。
若非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一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鑒。
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者謂之鹑鴉上莫項切下鸱同,見其首者名曰鹌鞘上於乎切下音澤,皆訾其醜而笑其拙。
及鳳之成,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绮翮衆弋贍呼昊二切發,翩然一翕,翻翔雲棟,三日而不集,然後贊其奇而稱其巧。
堯遭洪水,浩浩滔天,蕩蕩懷山,下民昏墊。
禹為匹夫,未有功名。
堯深知之,使治水焉。
乃鑿龍門,斬荊山,導熊耳,通烏鼠,栉奔風, 栉者,風刷人之體,如梳栉發也。
沐驟雨,面目薰野,手足胼胝,冠桂不暇取,經門不及過,使百川束注于海,西被于流沙,生人兔為魚鼈之患。
於是衆人鹹歌詠,始知其賢。
故見其樸而知其巧者,是王爾之知公輸也;鳳成而知其巧者,是衆人之知公輸也。
未有功而知其賢者,是堯之知禹也;有功而知其賢者,是衆人之知禹也。
故知人之難,未易遇也。
侯生,夷門抱關之隸,見知於無忌; 侯生,魏人也,名赢。
夷門,是大梁之束門。
其時侯生知夷門之關。
賤隸,謂奴仆也。
魏公子無忌意在禮賢,欲見侯生,恐天下士至,盛設坐席,延魏貴臣。
未飲之問,忌自乘車往侯生家,請迎侯生,與同載至市中。
侯生於是停公子車於市,謂公子曰:市上屠兒朱亥,其人賢,官不達,隐在屠肆。
生欲與語,請公子且停車少時。
生遂下車與朱亥語,久而不來。
市人皆罵侯生小人,停公子車於市。
侯生偷視公子都無真色,知公子無忌賢,遂來上車,共至公子家,衆客各驚訝,始知侯生是賢人也。
豫子,範中行之亡虜也,蒙知於智伯, 豫子,豫讓也,先事範中行。
範中行反,智伯殺中行,豫讓轉事智伯。
智伯後被趙襄子殺,讓欲與智伯報偉殺襄子,詐為賤隸,伏襄子鳳中。
襄子欲入鳳門,忽心動怪之,使人搜廁中,乃見讓,身邊挾劍。
問之,讓曰:我是智伯臣也。
欲為智伯報儀,故來至此。
襄子曰:烈士也。
遂拾之。
讓後漆身吞炭,毀形易貌,欲殺襄子,其妻不識,友人識之,曰:子欲殺襄子,何不先事襄子而後殺之,豈不可乎。
無故自損,何由得近襄子也。
讓曰:豈有食人之祿,懷惡於人,吾不為也。
乃侯襄子出,伏劍橋下,欲殺襄子。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鈴豫讓也。
使人搜之,乃是讓。
襄子怒讓罪曰:子前於廁中,吾以拾焉。
今複更為,汝罪當死。
子先事範中行,智伯殺範中行,子何不為中行殺智伯而欲殺我,何也。
讓曰:我事範中行,隻以衆人禮待我,我以衆人禮報之。
智伯以國士之禮待我,我以國士禮報智伯,至死無恨。
臣願大王與身上衣,以劍擊之,方則就死。
襄子遂脫衣與之,讓得衣怒目叫呼,以劍擊衣。
襄子當被擊衣之時,心中不喜;從擊衣之後,漸息,未經旬日,乃至死也。
名尊而身顯,榮滿於當世。
雖複刎頸魏庭,漆身趙郊,揣情酬德,未報知己,虛左之顧,國士之遇也。
虛左之顧者,謂空車内左邊拟坐處也。
國士遇者,即是智伯豫讓以國士之禮也。
世之烈士,願為賞者授命,猶瞽者之思視,璧者之想行,而目終不得開,足不得伸,徒自悲夫。
薦賢第十九 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機也。
車摧輪則無以行,舟無機則無以濟,國之乏賢則無以理。
國之多賢,如托造父之乘, 造父是穆王時善禦之人也。
附越客之於舟, 越客是越人,居于海上,善能乘舟。
身不勞而千裡可期,足不行而蓬萊可至。
山名蓬萊,在海中,仙人所居處也。
朝之乏賢,若鳳虧六翩,欲望背摩青天,臆沖縧煙,終莫由也。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淩雲之榭,非一木所構;狐白之裘,非一腋之義;宇宙為宅,非一賢所治。
是以古之人君必招賢聘#1隐,人臣則獻士舉知。
唐昇二八流睦睦之美,周保十亂播濟濟之詠。
仲尼在衛,趙鞅折謀; 晉趙鞅好兵,欲伐衛,知仲尼在衛,乃即折其謀策,不能伐衛也。
幹木處魏,秦人罷兵; 段幹木是魏賢人也。
魏文侯常往其處,問國政。
秦欲伐魏,左右谏曰:魏有賢人段幹木,文侯日往其家,論次政事,未可伐也。
秦王止兵,不能伐魏。
宮奇未亡,獻公不侵; 宮奇是虞之公子。
晉獻公欲伐号,以騎馬垂棘之璧将獻於虞假道。
官奇練曰:号是虞之表也,唇亡則齒寒。
晉人謂獻公曰:官奇懦弱之 人,必不能強練。
雖練,虞君未足用也。
但多許寶貝,必克。
晉君差人多許寶貝,虞君責财受之。
官奇遂亡,晉君滅号,因回軍并讨虞國而 歸。
子玉猶存,文公側坐。
晉文公與子玉戰,大破子玉。
文公自變色,側身而坐,畏子玉賢人将有别計而圖已。
以此而言,則立政緻治,折沖厭難者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