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劉子卷之四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鄙名第十七 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

    形有巧拙,名有好醜,言有善惡。

    名言之善則悅於人心,名言之惡則恢於人耳。

    是以古人制邑名子,必依善名名之,不善害於實矣。

    昔畢萬以盈大會福, 畢萬,是畢公之後,文公之子名。

    萬言大也。

    魏者亦言大邑,後鈴有魏邑。

    萬後果為卿。

    至於周末,乘魏國文侯即位,此後果王也。

     晉仇以怨偶逢禍。

     晉君太子名仇怨偶,後生一子名成師。

    成師長大,殺怨偶也。

     然盈大者不必盡吉,怨偶者不必皆兇,而人懷愛憎之意者以其名有善惡也。

    今野人晝見嬉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夜夢見雀者以為有爵位之象。

    然見嬉者未必有喜,夢雀者未必蟬冠,而人悅之者以其名利人也。

    水名盜泉,尼父不漱;邑名朝歌,顔淵不舍;裡名勝母,曾子還轫; 轫,輪也,曾子欲往鄭而至勝母裡,礙輪而不踐其裡,旋車而回也。

     亭名栢人,漢後夜遁。

     漢後,是漢高祖也。

    夜過柄人亭,欲宿。

    問曰:此是何亭。

    左右曰:此名植人亭。

    高祖曰:若名橋人亭,逼迫於人速,須急去。

    去後果俠客 來欲害高祖,至旦尋覓不見,乃是趙人貫高正,遂恕其罪,不以為怨也。

     何者?以其名害義也。

    以嬉雀之徵,無益於人,名苟近善而世俗愛之;邑泉之大,生人所庇,名必傷義,聖賢惡之。

    由此而言,則善惡之義在於名也。

    昔有貧人,命其狗曰富,命子曰樂。

    方祭而狗入於室,叱之曰:富出。

    祝曰:不祥。

    家果有禍,其子後死,哭之曰:樂而不自悲也。

    莊裡有人字其長子曰盜,次子曰歐。

    盜持衣出褥鋤草曰耨。

    其母呼之曰盜。

    吏因縛之,其母呼歐歐喻吏,遽而聲不轉,但言歐歐。

    吏因歐之,盜幾至於噎。

    立名不善,身受其弊。

    審名之宜,豈不信哉。

     知人第十八 龍之潛也,慶雲未附,則與魚鼈為鄰。

    骥之伏也,孫陽未賞,必與驽胎同櫃。

     骥,龍馬也。

    驽胎,鈍馬也。

    孫腸國之善相焉。

     士之翳也,知己未顧,亦與傭流雜處。

    自非神機洞明,莫能分也。

    故明哲之相士,聽之於未聞,察之於未形,而監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

    故孔方諲之相馬也, 孔方諲,秦人也。

    伯樂舉之為穆公相馬,三月始歸。

    穆公問曰:得馬否。

    方誣曰:得馬矣。

    馬在沙丘。

    穆公曰:何如。

    誣曰:牝而黃。

    及其馬至,牡而骊。

    穆公怒召伯樂,責曰:子何妄舉人也。

    毛色牝牡不辨,有何相馬之能。

    伯樂對曰:孔方誣相馬得之精,不在其赢。

    後乘之,其馬果日行千裡也。

     雖未追風逐電,絕塵掣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薛燭之賞劍, 薛燭,秦人也,天下别劍之人,為吳王相劍,知是寶器也。

     雖未陸斬玄犀,水截蛟龍,而銳刃之資亦已露矣。

    故範蠡吠於犬窦,文種聞而拜之; 範蠡是越人,文種亦是越人。

    文種為越王大夫。

    蠡見文種從門前過,蠡於狗窦中吠文種?種曰:狗當吠人。

    範蠡以我為人。

    回車至蠡門,入内而拜蠡,薦為越王左相。

    越王欲伐吳,一用文種、範蠡計謀,遂朱吳王。

    範蠡謂種曰: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可與伺苦,不可與同樂心後鈴害我,我欲去。

    文種曰:臣之事君,殺身以成名。

    縱後害我,就死無恨,終身不有背君之名。

    吾不去。

    範蠡於是泛五湖釣魚,自号漁父,終身不出。

    越王思蠡,遂鑄金為蠡形像,四時祭祀。

    文種事越王,未經載年犯事,果被越王所害,如蠡之言也。

     鮑龍跪石而吟,仲尼為之下車; 鮑龍是賢人,與孔子同時也。

     堯之知舜,不違桑陰; 堯當舉舜於雷澤之陰,與舜語於桑樹下,桑陰不移。

    堯即知舜是賢人,堪為天子,故以讓位與也。

     文王之知呂望,不以永日。

     文王出遊獵,占今曰獵合得一狩,非熊非熊,合得帝王師。

    果是呂望,王與伺車而還。

     眉睫之微, 昔人姓陳名雍,善能察賊,得眉睫之問,即知是賊。

    趙子謂曰:吾聞之人目大明察,見泉下魚叉兇。

    未經年,喋雍果被賊殺也。

     而形於色;音聲之妙,而動於心,賢聖觀察不待成功而知之也。

    陳平之棄楚歸漢,魏無知識其善謀; 陳平,陽武郡戶牖人也。

    少時家貧,在村作社頭,分肉甚平。

    父老謂之曰:陳孺子分肉極平。

    陳曰:使平得宰相治天下,如此肉平。

    後值漢與楚争滅秦,陳平在項羽下作将軍。

    項羽不能用賢,平遂背楚來投漢。

    漢相魏無知舉於高祖,高祖用為護軍,遂破楚滅秦。

    說六奇之謀,以定天下。

    今故言棄楚歸漢也。

     韓信之亡於黑水,蕭何知其能将。

     韓信,淮陰人。

    家貧不事生業,好帶長劍。

    後亡於黑水,得為連敖之官,犯事十二人皆被誅。

    誅至信,信仰視刀人滕公,謂公曰:欲定天下而殺壯士乎。

    滕公聞之,遂不斬。

    将見蕭何,何薦於高祖,高祖用為治粟都尉。

    信以官小又棄高祖逃走,蕭何聞信走,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