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劉子卷之三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貴農第十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

    民者,國之本也。

    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魚無水則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

    先王知其如此而給民衣食。

    故農祥旦正,辰集陬訾, 農者,耕種之稱。

    旦,正月,祥,吉也。

    農吉之月,謂是正月旦也。

     陽氣憤盈,土木脈發,天子親耕於東郊, 用上亥日。

     後妃躬桑於北郊。

     用上已日。

     國非無良農也,而主者親耕;世非無蠶妾也,而後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廟,下可以勸兆民。

    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

    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天子親耕,後妃親織,以為天下先。

    是以其耕不強者無以養其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蓋其形。

    衣食饒足,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以施其策,勇者無以行其威。

    故衣食為民之本,而工巧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镂傷於農事,錦績蔡組害於女工。

    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

    饑寒并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

    衣食足知榮辱,倉凜實知禮節。

    故建國者必務田蠶之實而棄美麗之華,以谷帛為珍寶,比珠玉於糞土。

    何者?珠玉止於虛玩,而谷帛有實用也。

    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為隋珠,如值水旱之歲、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禦寒,珠未可以充饑也。

    雖有奪日之監,代月之光,歸於無用也。

    何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

    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

    其最急者,食為本也。

    霜雪岩岩,苦蓋不可以代裘; 苦,茆也。

    言無布帛可衣,唯衣茆蒙。

    蒙者,女人之衣曰蒙。

    今江東亦呼苦茆為蓋也。

     室如懸磬,草木不可以當糧。

    故先王制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災厄也。

    堯湯之時,有十年之蓄。

    及遭九年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馑相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

    谷之所以不積者,在於遊食者多而農人少故也。

    夫螟勝秋生而秋死, 食苗心曰螟,食節曰騰,食根曰螫,食葉曰賊。

    此四蟲皆為人之災也。

     一時為災而數年乏食。

    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螟勝亦以甚矣。

    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桑,省遊食之人,減搖役之費,則倉凜充實,頌聲作矣。

    雖有戎馬之興,水旱之珍,國未嘗有憂,民終無害也。

     愛民第十二 天生烝民,而樹之以君。

    君者,民之天也。

    天之養物,以陰陽為大;君之化民,以政教為務。

    故寒暑不時則疾疫,風雨不節則歲饑。

    刑罰者,民之寒暑也;教令者,民之風雨也。

    刑罰不時則民傷,教令不節則俗弊。

    故水濁無掉尾之魚,土湧無歲奠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

    政之於人,猶琴瑟也,大弦急則小弦絕,小弦絕大弦問矣。

    夫足寒傷心,民勞傷國;足溫而心平,人佚而國甯。

    是故善為理者必以仁愛為本,不以苛酷為先,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榣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匮人财,不奪農時以足民用,則家給國富而太平可緻也。

    人之於君,猶子之於父母 也。

    未有父母富而子貧,父母貧而子富也。

    故人饒足者非獨人之足,亦國之足;渴乏者非獨人之渴乏,亦國之渴乏也。

    故有若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此之謂也。

    先王之治,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昆蟲不失其所,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年未擊,不張廚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草木有生而無識,烏獸有識而無知,猶施仁愛以及之,奚況在人而不愛之乎。

    故君者其仁如春,其澤如雨,德潤萬物,則人為之死矣。

    昔太王居合, 太王,是周太王也,古公宣甫也。

    後稷十五代孫居合土,行仁愛於百姓,一年成市,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所亂`以然者,仁愛有餘也。

     而人随之,仁愛有餘也。

    夙沙之君, 風沙,國名也。

    仁愛不足者而人傳之,來歸舜。

    又雲:舜伐之,沙國之人背君而來舜。

    未審将何為先也。

     而人背之,仁愛不足也。

    仁愛附人,堅於金石,金石可銷而人不可離。

    故君者壤地,人者卉木也。

    未聞壤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萬民不盛矣。

     從化第十三 君以民為體,民以君為心。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從之。

    未見心好而身不從,君欲而民不随也。

    人之從君,如草之從風,水之從器。

    故君之德,風之與器也;人之情,草之與水也。

    草之戴風,風骛東則東靡,風骛西則西靡,是随風之東西也。

    水之在器,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是随器之方圓也。

    下之事上,從其所行,猶影之随形,響之應聲,言不虛也。

    上所好物,下必有甚。

    《詩》雲:誘人孔易,言從上也。

    昔齊桓公好衣紫,闱境盡被異彩。

    晉文公不好服羔裘,群臣皆衣牂羊。

     牂羊者,言是老羊皮。

    又雲母羊皮也。

     魯哀公好儒服,舉國皆着儒衣。

    趙武靈王好鴃鹉,國人鹹冠駿冠。

    紫非正色,祥非美義,儒非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