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鴃非冠饬,而競之者随君所好也。
楚靈王好細腰,臣妾為之約食,饑死者多。
越王勾踐好勇而揖鬭蛙, 越王勾踐好勇,将兵欲滅吳,招集天下壯士。
乘車於路,乃見一蛙在車轍中努身似拒車輪。
越王於是下車而揖之,於是壯士皆悉效之,遂滅吳。
此明勇士力之甚也。
國人為之輕命,兵死者衆。
命者人之所重,死者人之所惡。
今輕其所重,重其所惡者,何也。
從君所好也。
堯舜之人可比家而封,桀纣之人可接屋而誅,非堯舜之民性盡仁義,而桀纣之人生辄奸邪,而善惡性殊者染化故也。
是以明君慎其所好,以正時俗;樹之風聲,以流來世。
或為上化而下不必随君好,而人未必同也。
故唐堯之世而四兇縱,殷纣之時而三人貞,漢文節儉而人庶奢,齊景奢而晏嬰儉。
此未達之詞也。
何者?冬之德陰,而有寒炎蕭丘, 蕭丘山自生之火,常以春起秋滅。
其丘方千裡,火褊中生。
夏之德陽,而有霜霰。
霰,雨雪雜下也。
以天地之德,由不能一於陰陽,況其賢聖豈能一於萬民哉。
故權衡雖正,不能無毫厘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
從君之譬,以多言之,唐堯居上,天下皆治而四兇獨亂,猶曰堯治。
治者多也。
殷纣在上,天下皆亂而三人獨治,猶日纣亂。
亂者衆也。
漢文節儉,而人有奢,猶日世儉。
儉者多也。
齊景太奢,而晏嬰躬儉,猶日國奢。
奢者衆也。
水性宜玲,而有華陽溫泉, 華陽,是南地名,屬梁,則出溫泉也。
猶曰水玲。
玲者多也。
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炎,猶曰火熱。
熱者,多也。
迅風揚波,高下相臨,山隆谷窪,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
舉大體也。
故世之論事,皆取其多者以為之節。
今觀言者,當顧言外之旨,不得拘文以害意也。
法衛第十四 法術者,人主之所執,為治之樞機也。
術藏於内随務應變,法設於外适時禦人。
人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
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
人主以衛化世,猶天以氣變萬物。
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以術化人而不見其形。
故天以氣為靈,主以術為神。
術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斷為工。
淳風一澆,則人有争心;情僞既動,則立法以檢之。
檢,猶正也。
設令教導,以示人正法也。
建國君人者,雖能善政,未有棄法而成治也。
故神農不施刑罰而人善,為政者不可廢法而治人。
舜執幹戚而服有苗, 苗民不服舜。
舜執幹戚,舞於兩階間,苗民自服。
《尚書》雲:七旬有苗格。
征伐者不可釋甲而制寇。
立法者譬如善禦,察馬之力,揣途之數,齊其銜辔,以從其勢。
故能登阪赴險,無覆轍之敗, 如車難行,猶無覆墜也。
乘危涉遠,無越軌之患。
君,猶禦也;法,猶辔也;人,猶馬也;馬,猶軌也;理,猶執辔也。
執辔者欲馬之遵軌也,明法者欲人循治也。
辔不均齊,馬失軌也;法不适時,人乖理也。
是以明主務循其法,因時制宜。
苟利於人不必法古,必害於事不可循舊。
夏商之衰,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興,不相襲而王。
堯舜異道而德蓋天下,湯武殊治而名施後代。
由此觀之,法宜變動,非一代也。
今法者則溺於古律,儒者則拘於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
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
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拘法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論理。
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由以一衣拟寒暑,一藥治座痕也。
若載一時之禮以訓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 宋人乘船,失劍於水,刻舟記之?待船至彼,方始求之。
守株而待兔。
有狩驚兔集株而死。
有人過而得之,竟日不去,專守此株,更待兔來而誅死者也。
故制法者為禮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
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者。
成化之宗在於随時,為治之本在於因世。
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随時而成化。
以斯治政,未為忘也。
賞罰第十五 治民禦下,莫正於法;立法施教,莫大於賞罰。
賞罰者,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故天以晷數成歲, 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日月行度各有其數,日行遲一年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
國以法教為治。
晷運於天,則時成於地;法動於上,則治成於人。
晷之運也,先春後秋;法之動也,先賞後罰○是以溫風發春所以動萌華也,寒露降秋所以隕茂葉也,明賞有德所以勸善人也,顯罰有過所以禁下奸也。
善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
故賞少而勸善,刑薄而奸息。
賞一人而天下喜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狹而治廣,事寡而功衆也。
其王良之善禦也,識馬之饑飽,規矩徐疾之節,故鞭策不載而千裡可期。
然不可以無鞭策者,以馬之有佚也。
聖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養民,故刑罰不用,太平可緻。
然而不可廢刑罰者,以民之有縱也。
是以賞雖勸善,不可無罰:罰雖禁惡,不可無賞。
賞平罰當,則理道立矣。
故君者,賞罰之所歸,
楚靈王好細腰,臣妾為之約食,饑死者多。
越王勾踐好勇而揖鬭蛙, 越王勾踐好勇,将兵欲滅吳,招集天下壯士。
乘車於路,乃見一蛙在車轍中努身似拒車輪。
越王於是下車而揖之,於是壯士皆悉效之,遂滅吳。
此明勇士力之甚也。
國人為之輕命,兵死者衆。
命者人之所重,死者人之所惡。
今輕其所重,重其所惡者,何也。
從君所好也。
堯舜之人可比家而封,桀纣之人可接屋而誅,非堯舜之民性盡仁義,而桀纣之人生辄奸邪,而善惡性殊者染化故也。
是以明君慎其所好,以正時俗;樹之風聲,以流來世。
或為上化而下不必随君好,而人未必同也。
故唐堯之世而四兇縱,殷纣之時而三人貞,漢文節儉而人庶奢,齊景奢而晏嬰儉。
此未達之詞也。
何者?冬之德陰,而有寒炎蕭丘, 蕭丘山自生之火,常以春起秋滅。
其丘方千裡,火褊中生。
夏之德陽,而有霜霰。
霰,雨雪雜下也。
以天地之德,由不能一於陰陽,況其賢聖豈能一於萬民哉。
故權衡雖正,不能無毫厘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
從君之譬,以多言之,唐堯居上,天下皆治而四兇獨亂,猶曰堯治。
治者多也。
殷纣在上,天下皆亂而三人獨治,猶日纣亂。
亂者衆也。
漢文節儉,而人有奢,猶日世儉。
儉者多也。
齊景太奢,而晏嬰躬儉,猶日國奢。
奢者衆也。
水性宜玲,而有華陽溫泉, 華陽,是南地名,屬梁,則出溫泉也。
猶曰水玲。
玲者多也。
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炎,猶曰火熱。
熱者,多也。
迅風揚波,高下相臨,山隆谷窪,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
舉大體也。
故世之論事,皆取其多者以為之節。
今觀言者,當顧言外之旨,不得拘文以害意也。
法衛第十四 法術者,人主之所執,為治之樞機也。
術藏於内随務應變,法設於外适時禦人。
人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
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
人主以衛化世,猶天以氣變萬物。
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以術化人而不見其形。
故天以氣為靈,主以術為神。
術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斷為工。
淳風一澆,則人有争心;情僞既動,則立法以檢之。
檢,猶正也。
設令教導,以示人正法也。
建國君人者,雖能善政,未有棄法而成治也。
故神農不施刑罰而人善,為政者不可廢法而治人。
舜執幹戚而服有苗, 苗民不服舜。
舜執幹戚,舞於兩階間,苗民自服。
《尚書》雲:七旬有苗格。
征伐者不可釋甲而制寇。
立法者譬如善禦,察馬之力,揣途之數,齊其銜辔,以從其勢。
故能登阪赴險,無覆轍之敗, 如車難行,猶無覆墜也。
乘危涉遠,無越軌之患。
君,猶禦也;法,猶辔也;人,猶馬也;馬,猶軌也;理,猶執辔也。
執辔者欲馬之遵軌也,明法者欲人循治也。
辔不均齊,馬失軌也;法不适時,人乖理也。
是以明主務循其法,因時制宜。
苟利於人不必法古,必害於事不可循舊。
夏商之衰,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興,不相襲而王。
堯舜異道而德蓋天下,湯武殊治而名施後代。
由此觀之,法宜變動,非一代也。
今法者則溺於古律,儒者則拘於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
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
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拘法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論理。
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由以一衣拟寒暑,一藥治座痕也。
若載一時之禮以訓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 宋人乘船,失劍於水,刻舟記之?待船至彼,方始求之。
守株而待兔。
有狩驚兔集株而死。
有人過而得之,竟日不去,專守此株,更待兔來而誅死者也。
故制法者為禮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
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者。
成化之宗在於随時,為治之本在於因世。
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随時而成化。
以斯治政,未為忘也。
賞罰第十五 治民禦下,莫正於法;立法施教,莫大於賞罰。
賞罰者,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故天以晷數成歲, 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日月行度各有其數,日行遲一年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
國以法教為治。
晷運於天,則時成於地;法動於上,則治成於人。
晷之運也,先春後秋;法之動也,先賞後罰○是以溫風發春所以動萌華也,寒露降秋所以隕茂葉也,明賞有德所以勸善人也,顯罰有過所以禁下奸也。
善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
故賞少而勸善,刑薄而奸息。
賞一人而天下喜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狹而治廣,事寡而功衆也。
其王良之善禦也,識馬之饑飽,規矩徐疾之節,故鞭策不載而千裡可期。
然不可以無鞭策者,以馬之有佚也。
聖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養民,故刑罰不用,太平可緻。
然而不可廢刑罰者,以民之有縱也。
是以賞雖勸善,不可無罰:罰雖禁惡,不可無賞。
賞平罰當,則理道立矣。
故君者,賞罰之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