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誘人以趣善也。
其利重矣,其威大矣。
空懸小利,足以勸善;虛設輕威,可以懲奸。
蚓複張厚賞以餌下,操大威以臨民哉。
故一賞不可不信也,一罰不可不明也。
賞而不要,雖賞不勸;罰而不明,雖刑不禁。
不勸不禁,則善惡失理。
是以明主一賞善罰惡非為己也,以為國也。
适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加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施罰焉。
罰必施於有過,賞必加於有功。
苟善賞信而罰明,則萬人從之,若舟之循川,車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濟,何行而弗臻矣。
審名第十六 言以譯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實為名源。
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無名,則實不可辨。
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由名辨而名非實也。
今信言以棄理,實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實,非得實者也。
故明者課言以尋理,不遺理而着言;執名以責實,不棄實而存名。
然則言理兼通而名實俱正。
世人傳言,皆以小成大,以非為是,傳彌廣,理逾乖,名彌假,實逾反,則回犬似人,轉白成黑矣。
今指犬似人,轉白似黑,則不類矣。
轉以類推,以此象彼,謂犬似攫, 大猿五百歲,則自善能媚美女。
攫似狙,狙似人,則犬似人矣。
謂白似缃, 淺黃色也。
綑似黃,黃似朱,朱似紫,紫似鉗, 青色也。
鉗似黑,則白成黑矣。
黃軒四面,非有八目; 黃軒,是軒轅黃帝也。
治國乃使諸侯至於四方,因為四面。
時人傳之,言黃軒有四個面,故言非有八目也。
夔之一足,必有獨經; 《呂氏春秋》曰:昔哀公謂孔子曰:夔之一足,信之乎。
孔子對曰:調六律,和八音,惟一人則足。
時人謂言:夔身隻有一足。
《莊子》雲:夔之一足,其行踯躅者也。
周人玉璞,其實死鼠; 周人,是周國人。
其周國貴玉璞,其人不識。
玉璞傍道,市人有人诳其謂死鼠為玉璞,賣與周人,以五彩裹之,於寶匣藏之,天下人謂其實是玉璞。
卞和聞之,故從其家借而觀之,乃死鼠也。
卞和笑之曰:此是死鼠,非玉璞,其人懷慚,并寶匣棄之也。
楚之鳳凰,乃是山雞; 楚人得山雞,見五色花文,謂是鳳凰。
以将獻其君,行至路半,見野田中極多,乃問之。
人曰:此是山雞。
楚人懷慚而退,走歸。
愚谷智叟,而像頑稱; 昔有賢人隐在愚谷,自号愚公。
時人聞之,謂之實是愚人,後知是賢智之人也。
黃公美女,乃得醜名; 黃公有美女,年三十不嫁,姿容端正。
有人問其女,黃公謙曰:女醜不嫁出。
人謂之實醜,後納為妃,時人始知其美麗也。
魯人縫掖,實非儒行; 縫,大也。
大掖之衣,單衣大袂也。
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
哀公見孔子與士大夫異,又與庶人不同,疑之為儒服。
然故問之。
東郭吹竿,而不知音。
竿似笙,有三十六管。
齊宣王好聞吹之,門下吹竿者三千人。
其時如解吹竿者得俸祿,東郭處士謬解在其中,虛執一竿於唇上,責求俸祿。
官一王死,成王立,乃遣一一閑之,東郭吹竿謬,遂走,終身不出也。
四面一足本非真實,玉璞鳳凰不是定名,魯人東郭空檻美稱,愚谷黃公橫受惡名。
由此觀之,傳聞喪真,翻轉名實,美惡無定稱,賢愚無正目。
俗之弊者,不察名實,虛信傳說,即似定真。
聞野丈人謂之田父, 野丈人,是藥名,世人從虛謂之是田父也。
河上妮女謂之婦人, ?女,是藥名,今之飯帶是也。
世人不審其名,謂之是婦人。
堯漿禹糧謂之飲食, 此亦是藥名。
堯漿,是木樹中水也。
禹糧,是赤土中極赤之土也,昔禹治水饑乏糧,乃取此土食之,故言禹糧。
世人不審其名,謂言是今之飲食也。
龍肝牛膝謂之為肉, 皆是藥草之名也。
世人不審,為是龍牛之肉也。
掘井得人謂言自土而出, 宋國有人家掘井,乃雲:吾家掘井,利得一人。
時人不曉,謂言是人從土出,悉皆傳之。
國君聞之,召而問之。
宋人對曰:臣家掘井得人者,住去水遠,每日遣一人汲水。
自掘已來,每日餘一人之工。
臣謂掘井似得一人,非是土下得人也。
三豕渡河雲負行水上。
魯人讀《史記》不知字錯,雲三豕渡河。
有人問曰:其義焉在。
魯人曰:競行水上。
子夏聞之,往看,乃謂之曰:晉君己亥日渡河,寫史記者錯己字成三,亥字作豕。
魯人不信,遂往晉問之。
晉君乃是己亥日渡河,始知其字實謬錯也。
凡斯之類,不可勝言。
故狐狸二獸,因其名便, 狐是野狗,狸是野貓。
合而為一;蛩蛩巨虛,其寔一獸, 蛩蛩前足長,巨虛後足長。
其獸出鴈門山,見人,即巨虛負蛩而走也。
因其詞煩,分為二斯。
雖成其名而不知敗其實,弗審其詞而不察其形。
是以古人必慎傳名,近審其詞,遠取諸理,不使名害於實。
實隐於名,故名無所容其僞,實無所蔽其真。
此謂正名也。
劉子卷之三竟
其利重矣,其威大矣。
空懸小利,足以勸善;虛設輕威,可以懲奸。
蚓複張厚賞以餌下,操大威以臨民哉。
故一賞不可不信也,一罰不可不明也。
賞而不要,雖賞不勸;罰而不明,雖刑不禁。
不勸不禁,則善惡失理。
是以明主一賞善罰惡非為己也,以為國也。
适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加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施罰焉。
罰必施於有過,賞必加於有功。
苟善賞信而罰明,則萬人從之,若舟之循川,車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濟,何行而弗臻矣。
審名第十六 言以譯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實為名源。
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無名,則實不可辨。
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由名辨而名非實也。
今信言以棄理,實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實,非得實者也。
故明者課言以尋理,不遺理而着言;執名以責實,不棄實而存名。
然則言理兼通而名實俱正。
世人傳言,皆以小成大,以非為是,傳彌廣,理逾乖,名彌假,實逾反,則回犬似人,轉白成黑矣。
今指犬似人,轉白似黑,則不類矣。
轉以類推,以此象彼,謂犬似攫, 大猿五百歲,則自善能媚美女。
攫似狙,狙似人,則犬似人矣。
謂白似缃, 淺黃色也。
綑似黃,黃似朱,朱似紫,紫似鉗, 青色也。
鉗似黑,則白成黑矣。
黃軒四面,非有八目; 黃軒,是軒轅黃帝也。
治國乃使諸侯至於四方,因為四面。
時人傳之,言黃軒有四個面,故言非有八目也。
夔之一足,必有獨經; 《呂氏春秋》曰:昔哀公謂孔子曰:夔之一足,信之乎。
孔子對曰:調六律,和八音,惟一人則足。
時人謂言:夔身隻有一足。
《莊子》雲:夔之一足,其行踯躅者也。
周人玉璞,其實死鼠; 周人,是周國人。
其周國貴玉璞,其人不識。
玉璞傍道,市人有人诳其謂死鼠為玉璞,賣與周人,以五彩裹之,於寶匣藏之,天下人謂其實是玉璞。
卞和聞之,故從其家借而觀之,乃死鼠也。
卞和笑之曰:此是死鼠,非玉璞,其人懷慚,并寶匣棄之也。
楚之鳳凰,乃是山雞; 楚人得山雞,見五色花文,謂是鳳凰。
以将獻其君,行至路半,見野田中極多,乃問之。
人曰:此是山雞。
楚人懷慚而退,走歸。
愚谷智叟,而像頑稱; 昔有賢人隐在愚谷,自号愚公。
時人聞之,謂之實是愚人,後知是賢智之人也。
黃公美女,乃得醜名; 黃公有美女,年三十不嫁,姿容端正。
有人問其女,黃公謙曰:女醜不嫁出。
人謂之實醜,後納為妃,時人始知其美麗也。
魯人縫掖,實非儒行; 縫,大也。
大掖之衣,單衣大袂也。
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
哀公見孔子與士大夫異,又與庶人不同,疑之為儒服。
然故問之。
東郭吹竿,而不知音。
竿似笙,有三十六管。
齊宣王好聞吹之,門下吹竿者三千人。
其時如解吹竿者得俸祿,東郭處士謬解在其中,虛執一竿於唇上,責求俸祿。
官一王死,成王立,乃遣一一閑之,東郭吹竿謬,遂走,終身不出也。
四面一足本非真實,玉璞鳳凰不是定名,魯人東郭空檻美稱,愚谷黃公橫受惡名。
由此觀之,傳聞喪真,翻轉名實,美惡無定稱,賢愚無正目。
俗之弊者,不察名實,虛信傳說,即似定真。
聞野丈人謂之田父, 野丈人,是藥名,世人從虛謂之是田父也。
河上妮女謂之婦人, ?女,是藥名,今之飯帶是也。
世人不審其名,謂之是婦人。
堯漿禹糧謂之飲食, 此亦是藥名。
堯漿,是木樹中水也。
禹糧,是赤土中極赤之土也,昔禹治水饑乏糧,乃取此土食之,故言禹糧。
世人不審其名,謂言是今之飲食也。
龍肝牛膝謂之為肉, 皆是藥草之名也。
世人不審,為是龍牛之肉也。
掘井得人謂言自土而出, 宋國有人家掘井,乃雲:吾家掘井,利得一人。
時人不曉,謂言是人從土出,悉皆傳之。
國君聞之,召而問之。
宋人對曰:臣家掘井得人者,住去水遠,每日遣一人汲水。
自掘已來,每日餘一人之工。
臣謂掘井似得一人,非是土下得人也。
三豕渡河雲負行水上。
魯人讀《史記》不知字錯,雲三豕渡河。
有人問曰:其義焉在。
魯人曰:競行水上。
子夏聞之,往看,乃謂之曰:晉君己亥日渡河,寫史記者錯己字成三,亥字作豕。
魯人不信,遂往晉問之。
晉君乃是己亥日渡河,始知其字實謬錯也。
凡斯之類,不可勝言。
故狐狸二獸,因其名便, 狐是野狗,狸是野貓。
合而為一;蛩蛩巨虛,其寔一獸, 蛩蛩前足長,巨虛後足長。
其獸出鴈門山,見人,即巨虛負蛩而走也。
因其詞煩,分為二斯。
雖成其名而不知敗其實,弗審其詞而不察其形。
是以古人必慎傳名,近審其詞,遠取諸理,不使名害於實。
實隐於名,故名無所容其僞,實無所蔽其真。
此謂正名也。
劉子卷之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