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劉子卷之二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辯樂第七
樂者,天地之聲,中和之紀,
樂有五聲之節,緩急相及,須使得中和之聲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人心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 樂則有歌有舞。
歌則詠其詞以聲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随之。
歌者與樂器同而詞數不一,樂随詞變曲奏而更歌。
故謂之歌詞,今亦謂 之歌雅也。
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發於音聲 歌則聽其音聲,舞則觀其容也。
形發於動靜,而入於至道。
音聲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則不能無道,道則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也。
師曠驟歌知南風之不竟,季子聽樂識陳國之先亡。
審官商,察音律,五降既止,不使手煩,淫聲亂起而亂正聲。
先王惡其亂,則制雅樂以道之。
其曲彈了,手煩不止,為之淫聲。
正聲為雅樂。
煩手亂聲,為之淫樂。
淫是亡國亂世之音聲也。
故制雅樂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淫;使其音調,倫而不詭; 詭,詐也。
先王之為樂也,所以有限節。
故樂者有五音之節,為聲有遲速,從本至末,緩急相及,使得中和之聲。
其曲既了,則罷退。
五聲既成,中和罷退,不容更複彈作,以為淫聲。
故日:五降不息,則非正聲;手煩不已,則雜聲并奏。
雜聲者,則是鄭衛之聲。
此聲是亡國亂世之聲音。
故雲使其聲和,音倫而不詭也。
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先儒所說繁,多也;省,喊也;康,少也。
樂,有淫樂,有雅樂。
作之者須辯别識之,使其音倫而不詭,使其樂聲而有倫貫,比次不使有詭詐也。
其音繁多,乃須減省。
遣康直均平,感人心善惡,辯貴賤,定尊卑,易人情,移風俗,每一舞各有於數。
故以舞為文,即不言為舞也。
是以感人之善惡,不使放心邪氣,是先王立樂之情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 先王舞雲門以祀天,舞鹹池以祭地,舞箫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
黃帝、颛顼、帝譽、堯、舜,是謂五帝。
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夏、殷、周,是後三王也。
各像勳德,應時之變。
故黃帝樂曰雲門, 謂其聖德如雲自門而出,故曰雲門也。
颛顼日五莖, 言其德被萬物,盡有根莖。
帝譽日六英, 言其德被萬物,自有英華。
堯日鹹池, 鹹,皆也;池,布也。
言其聖德皆遍布天下也。
舜曰箫韶, 箫,肅也。
言其道德,肅肅敬慎。
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堯之大功德。
《尚書》曰:箫韶九奏,鳳凰來儀。
已上是五帝也。
禹曰大夏, 夏,大也。
言禹能大堯舜之德,言其德廣如天,勤苦為民而不能為,因似大廈之屋能蓋覆於民。
湯曰大濩, 言其道德廣大,救於黎民,除其邪虐;亦能防護,褊布天下,養育黎民。
故以稱大濩也。
武曰大武, 言武王以武功定天下,故号其樂名大武。
此後三王合前八代,天道各異,泌革不同,立樂象於興時,制國不相仿襲。
此八樂之所以異名也。
先王聞五聲,播八音, 播,言被也,是其以舞為主而被以音聲。
魯作歌在堂而舞在庭,樂鈴先歌後舞。
先歌諸詩,而後諸樂。
其舞在堂上謂歌,其舞曲然也。
非苟欲愉心滿耳聽其铿锵而已,将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
協律呂之情, 律管有十二,以應十二月。
和陰陽之氣,調八風之韻, 五等之聲,皆和八方之風,皆平八音之作。
有節皆有常度,音之所守有其分,守各有次序。
通九歌之分, 樂有九奏,金奏擊金。
金謂之鐘縛也。
晉人作樂,先歌肆夏為初,先奏金,次歌文王之樂。
九奏者,九夏也。
九夏是曲名:王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驚夏、陝夏、肆夏。
王出,奏王夏。
而軍相見,奏肆夏。
牲出,奏昭夏。
四方賓來,奏納夏。
臣有功,奏章夏。
夫人助祭,奏齊夏。
族人侍養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人心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 樂則有歌有舞。
歌則詠其詞以聲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随之。
歌者與樂器同而詞數不一,樂随詞變曲奏而更歌。
故謂之歌詞,今亦謂 之歌雅也。
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發於音聲 歌則聽其音聲,舞則觀其容也。
形發於動靜,而入於至道。
音聲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則不能無道,道則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也。
師曠驟歌知南風之不竟,季子聽樂識陳國之先亡。
審官商,察音律,五降既止,不使手煩,淫聲亂起而亂正聲。
先王惡其亂,則制雅樂以道之。
其曲彈了,手煩不止,為之淫聲。
正聲為雅樂。
煩手亂聲,為之淫樂。
淫是亡國亂世之音聲也。
故制雅樂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淫;使其音調,倫而不詭; 詭,詐也。
先王之為樂也,所以有限節。
故樂者有五音之節,為聲有遲速,從本至末,緩急相及,使得中和之聲。
其曲既了,則罷退。
五聲既成,中和罷退,不容更複彈作,以為淫聲。
故日:五降不息,則非正聲;手煩不已,則雜聲并奏。
雜聲者,則是鄭衛之聲。
此聲是亡國亂世之聲音。
故雲使其聲和,音倫而不詭也。
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先儒所說繁,多也;省,喊也;康,少也。
樂,有淫樂,有雅樂。
作之者須辯别識之,使其音倫而不詭,使其樂聲而有倫貫,比次不使有詭詐也。
其音繁多,乃須減省。
遣康直均平,感人心善惡,辯貴賤,定尊卑,易人情,移風俗,每一舞各有於數。
故以舞為文,即不言為舞也。
是以感人之善惡,不使放心邪氣,是先王立樂之情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 先王舞雲門以祀天,舞鹹池以祭地,舞箫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
黃帝、颛顼、帝譽、堯、舜,是謂五帝。
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夏、殷、周,是後三王也。
各像勳德,應時之變。
故黃帝樂曰雲門, 謂其聖德如雲自門而出,故曰雲門也。
颛顼日五莖, 言其德被萬物,盡有根莖。
帝譽日六英, 言其德被萬物,自有英華。
堯日鹹池, 鹹,皆也;池,布也。
言其聖德皆遍布天下也。
舜曰箫韶, 箫,肅也。
言其道德,肅肅敬慎。
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堯之大功德。
《尚書》曰:箫韶九奏,鳳凰來儀。
已上是五帝也。
禹曰大夏, 夏,大也。
言禹能大堯舜之德,言其德廣如天,勤苦為民而不能為,因似大廈之屋能蓋覆於民。
湯曰大濩, 言其道德廣大,救於黎民,除其邪虐;亦能防護,褊布天下,養育黎民。
故以稱大濩也。
武曰大武, 言武王以武功定天下,故号其樂名大武。
此後三王合前八代,天道各異,泌革不同,立樂象於興時,制國不相仿襲。
此八樂之所以異名也。
先王聞五聲,播八音, 播,言被也,是其以舞為主而被以音聲。
魯作歌在堂而舞在庭,樂鈴先歌後舞。
先歌諸詩,而後諸樂。
其舞在堂上謂歌,其舞曲然也。
非苟欲愉心滿耳聽其铿锵而已,将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
協律呂之情, 律管有十二,以應十二月。
和陰陽之氣,調八風之韻, 五等之聲,皆和八方之風,皆平八音之作。
有節皆有常度,音之所守有其分,守各有次序。
通九歌之分, 樂有九奏,金奏擊金。
金謂之鐘縛也。
晉人作樂,先歌肆夏為初,先奏金,次歌文王之樂。
九奏者,九夏也。
九夏是曲名:王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驚夏、陝夏、肆夏。
王出,奏王夏。
而軍相見,奏肆夏。
牲出,奏昭夏。
四方賓來,奏納夏。
臣有功,奏章夏。
夫人助祭,奏齊夏。
族人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