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劉子卷之一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清神第一
形者,生之器也。
心者,形之本也。
神者,心之寶也。
故神靜而心和。
心靜無勞汝形。
問靜不擾其性情者,去塵遠穢。
故天清而白日昭,河清而聖人出,時清即太平,水清即魚躍,神清即無累,心清即影直。
神者,深智之名。
清者,不濁之稱。
若能清潔其身,則垢不染穢焉。
能靜其心神,身無損累。
故孔子以伯夷叔齊可言清矣。
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将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内,清虛栖心則不誘於外。
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
虛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心内若生白而不濁,則吉祥至矣。
瞻彼不阕者,虛室生白。
人心若空虛,則純白獨生。
司馬彪曰:阕,空也,止也。
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
不監於流波而監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
鏡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
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内慾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
今清歌奏而心樂。
韓娥善歌,欲之齊。
唱歌行至雍門,大雨雪,糧盡,欲唱歌乞食,雍門人不識,以杖擊之。
韓娥乃悲哭,雍門人聞其哭,盡皆悲泣,三日為之不食。
有智者謂娥曰:子既善歌,可止哭而歌。
韓娥即唱歌,其歌清暢可動梁塵,雍門人聞之,三日忘其食也。
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
以此而言,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樂猶塞正性,況萬物之衆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
故萬人彎弧以向一鹄,鵲能無中乎。
鵲是奸點之烏,故人皆之於射,比喻人心萬端,情亂心蕩,如彼鵲中箭也。
萬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藏之使候也。
耳目誘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适,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骛而不守。
志氣摩於趣舍,則五藏滔蕩而不安。
嗜慾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内,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
昔堯讓位與許由,許由不受,洗耳於河也。
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
容身而處,适情而遊,一氣浩然,純白於衷。
故形不養而性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防慾第二 人之禀氣,必有情性。
性之所感者,情也。
情之所安者,慾也。
慾者,貴愛之原,奢淫之本也。
故夏癸商辛以慾亡國,慶封智伯以慾亡家,皆由不防微慮遠,積小成大枚。
太公《六韬》曰:兩葉不去,将尋斧一柯;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此為小之不除,禍之大也。
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慾由於情而慾害情。
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波之與水火也。
煙生於火而煙郁火,冰出於水而冰遏水。
故煙微而火盛,冰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慾不能染也。
故林之性靜,所以動者風搖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濁者土渾之也;人之性貞,所以邪者慾眩之也。
身之有慾,如樹之有竭,樹抱竭則還自鑿,身抱慾而返自害。
故竭盛則木折,慾熾則身亡。
将收情慾,先斂五關。
五關者,情慾之路,嗜好之府也。
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 肥肉美酒,腐腸之藥。
鼻悅芳馨,命曰燻喉之煙;身安輿驷,命曰召蹙之機。
疏受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叉履機危。
於是挂冠東都門外,辭老歸家,群公送者千人。
庾信曰:群公别二疏。
二疏者,疏受兩兄弟也。
故曰: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書》曰:居寵思危,罔弗惟畏。
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
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适,其情一也。
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庸愚,由于處之異也。
譬由愚者之養魚烏也,見天之寒,則内魚於溫湯之中,而栖烏於火林之上。
水木者所以養魚烏也,養之失理必至憔爛。
色聲芳味所以悅人也,悅之過理還以害生。
故明者剖情以遣累,約慾以守負,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靡麗之華不以滑性,一辰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
此全性之道也。
夫蜂姜螫指則窮日煩擾,蚊虻嗜膚則通宵失寐。
蜂蚊小害,指膚外疾。
人入山則避蜂姜,入室則驅蚊虻。
何者?以其害於體也。
嗜慾攻心,正性颠倒。
嗜慾大害,攻心内疾,方於指膚亦以多也。
外疾之害,輕於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於太山,而莫之避,是棄輕患而負重害,不亦倒乎。
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情慾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
将收情慾,必在脆微。
情慾之萌,如木之将蘖,火之始熒,手可掣而斷,露可滴而滅,及其熾也,結條陵雲,煽嫖章華。
熛者火焰飛也,煽者火然也。
楚有章華之台,甚高大。
楚王好勇,放火燒此台,令士卒救之,有功者一準陳頭賞勞。
於是士卒乃以泥塗其身,争入火救之。
故曰:煽漂章華之台者也。
雖窮力運斤,竭池灌
心者,形之本也。
神者,心之寶也。
故神靜而心和。
心靜無勞汝形。
問靜不擾其性情者,去塵遠穢。
故天清而白日昭,河清而聖人出,時清即太平,水清即魚躍,神清即無累,心清即影直。
神者,深智之名。
清者,不濁之稱。
若能清潔其身,則垢不染穢焉。
能靜其心神,身無損累。
故孔子以伯夷叔齊可言清矣。
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将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内,清虛栖心則不誘於外。
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
虛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心内若生白而不濁,則吉祥至矣。
瞻彼不阕者,虛室生白。
人心若空虛,則純白獨生。
司馬彪曰:阕,空也,止也。
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
不監於流波而監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
鏡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
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内慾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
今清歌奏而心樂。
韓娥善歌,欲之齊。
唱歌行至雍門,大雨雪,糧盡,欲唱歌乞食,雍門人不識,以杖擊之。
韓娥乃悲哭,雍門人聞其哭,盡皆悲泣,三日為之不食。
有智者謂娥曰:子既善歌,可止哭而歌。
韓娥即唱歌,其歌清暢可動梁塵,雍門人聞之,三日忘其食也。
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
以此而言,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樂猶塞正性,況萬物之衆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
故萬人彎弧以向一鹄,鵲能無中乎。
鵲是奸點之烏,故人皆之於射,比喻人心萬端,情亂心蕩,如彼鵲中箭也。
萬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藏之使候也。
耳目誘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适,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骛而不守。
志氣摩於趣舍,則五藏滔蕩而不安。
嗜慾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内,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
昔堯讓位與許由,許由不受,洗耳於河也。
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
容身而處,适情而遊,一氣浩然,純白於衷。
故形不養而性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防慾第二 人之禀氣,必有情性。
性之所感者,情也。
情之所安者,慾也。
慾者,貴愛之原,奢淫之本也。
故夏癸商辛以慾亡國,慶封智伯以慾亡家,皆由不防微慮遠,積小成大枚。
太公《六韬》曰:兩葉不去,将尋斧一柯;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此為小之不除,禍之大也。
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慾由於情而慾害情。
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波之與水火也。
煙生於火而煙郁火,冰出於水而冰遏水。
故煙微而火盛,冰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慾不能染也。
故林之性靜,所以動者風搖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濁者土渾之也;人之性貞,所以邪者慾眩之也。
身之有慾,如樹之有竭,樹抱竭則還自鑿,身抱慾而返自害。
故竭盛則木折,慾熾則身亡。
将收情慾,先斂五關。
五關者,情慾之路,嗜好之府也。
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 肥肉美酒,腐腸之藥。
鼻悅芳馨,命曰燻喉之煙;身安輿驷,命曰召蹙之機。
疏受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叉履機危。
於是挂冠東都門外,辭老歸家,群公送者千人。
庾信曰:群公别二疏。
二疏者,疏受兩兄弟也。
故曰: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書》曰:居寵思危,罔弗惟畏。
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
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适,其情一也。
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庸愚,由于處之異也。
譬由愚者之養魚烏也,見天之寒,則内魚於溫湯之中,而栖烏於火林之上。
水木者所以養魚烏也,養之失理必至憔爛。
色聲芳味所以悅人也,悅之過理還以害生。
故明者剖情以遣累,約慾以守負,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靡麗之華不以滑性,一辰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
此全性之道也。
夫蜂姜螫指則窮日煩擾,蚊虻嗜膚則通宵失寐。
蜂蚊小害,指膚外疾。
人入山則避蜂姜,入室則驅蚊虻。
何者?以其害於體也。
嗜慾攻心,正性颠倒。
嗜慾大害,攻心内疾,方於指膚亦以多也。
外疾之害,輕於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於太山,而莫之避,是棄輕患而負重害,不亦倒乎。
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情慾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
将收情慾,必在脆微。
情慾之萌,如木之将蘖,火之始熒,手可掣而斷,露可滴而滅,及其熾也,結條陵雲,煽嫖章華。
熛者火焰飛也,煽者火然也。
楚有章華之台,甚高大。
楚王好勇,放火燒此台,令士卒救之,有功者一準陳頭賞勞。
於是士卒乃以泥塗其身,争入火救之。
故曰:煽漂章華之台者也。
雖窮力運斤,竭池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