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火而不能禁,其勢盛也。

    嗜慾之萌,耳目可關而心意可鑰;至於熾也,雖襞情卷慾而不能收,其性敗也。

    如能塞兌於未形, 兌者,眼也。

    老子日塞其兌,閉其門。

    不見色慾也。

     禁慾於脆微,雖求悔憎,其可得乎。

     去情第三 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情者,利害之根,是非之主。

    非情,則物無所疑。

    有情,則應而成礙,故須去之也。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

    是非利害存於衷,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

    由此觀之,則情之所處,物之所疑也。

    是以媒揚譽人 媒揚,為媒之人,不知何代人也。

     而受譽者不以為德,身膚強飯而蒙飽者不以為惠,嬰兒傷人而被傷者不以為怨,侏儒嘲人而獲嘲者不以為辱。

    何者。

    挾利以為己,有情於譽飽,雖蒙惠而非德,無情於傷辱也。

    雖獲毀而無憾,魚不畏網而畏鴻, 鹈,鹧鵝烏,亦名胡污,澤烏是也。

     複偉者不怨鎖鄒 镆鎁,劍名也。

    聞魚腸、屬镂、子将、芙蓉、流彩、蓮花,明月、七星,皆劍名也。

     而怨其人。

    網無心而烏有情,劍無情而人有心也。

    使信士分财,不如投策探鈎; 令人分财物者,财動足也。

     使廉士守藏,不如閑局全封。

    何者。

    有心之於平,不若無心之不平也;有慾之於廉,不若無慾之不廉也。

    今人目若骊珠, 骊珠,黃帝時明目人也,百步之外視於秋毫。

    秋毫者,兔毫端末也。

     心如權衡, 權衡者,秤是也。

     評人好醜,雖言得其實,彼必嫌怨。

    及其自照明鏡,摹倒其容,醜狀既露,則内暫而不怨。

    向之評者與鏡無殊然而向怨,今之暫者以鏡無情而人有心也。

    三人居室,二人交争,必取信於不争者,以辯彼此之得失。

    夫不争者未必平,而交争者未必偏,而信於不争者,何也。

    以争者之心并挾,勝情故也。

    飄瓦擊人虛心,觸己雖有恢心而不怒者,以彼無情於擊觸也。

    是以聖人棄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不為名屍, 屍,主也。

    雖然若以愚,然不為此名中,亦不為此圖謀之府,故無際也。

     不為謀府,混然無際,而俗莫能累矣。

     韬光第四 物之寓世,未嘗不韬形滅影, 韬,藏也。

    太公作書名曰《 六韬》 者:龍韬、虎韬、豹韬、人韬、驿骊、鳳韬。

    張頭曰:人當韬讀以徒價,非自街也。

     隐質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夫含奇佩美, 凡人當須隐質滅形,自求多福也。

     街異露才者,未有不以此傷性毀命者也。

     凡世上萬物好佩華美,街示於佳異,迥露才者,未有不以此傷性者也。

     是故翠以羽自殘, 孔雀毛至青黃蔥翠,堪為器用,多被世人取之。

     龜以智自害, 神龜負圖而出,人取鑽灼之,則知吉兇之兆也。

     丹以含色磨,肌石以抱玉碎。

    質此四者生於異俗,與人非不隔也;托性於山林,寄情於物外,非有求於人也。

    然而自贻伊患者,未能隐其形也。

    若使翠斂翮於明丘之林, 南方去中國九萬裡火山,鳳出處也。

     則解羽之患永脫;龜曳尾於陽谷之泥, 陽谷,在日出處也。

    《 書》 :日出陽谷而天下明。

    無所不照者也。

     則鑽灼之悲不至;丹伏光於春山之底, 春山,是荊山之别名,多出玉朱砂者也。

     則磨肌之患永絕;石亢體於玄圃之岔,則剖琢之憂不及。

    故窮岩曲岫之梓梁,生於積石,穎貫青天,根鑿黃泉,分條布葉,輪菌嫘詭,麒磷戲其下,鶴鸾遊其颠,浮雲栖其側,清風激其問,終歲無毫厘之憂,兔刀斧之害者,非與人有得也,能韬隐其質,故緻全性也。

    路側之榆,樵人采其條,匠者伐其柯,餘有尺蘖而為行人所折者,非與人有偉也,然而緻寇者,形不隐也。

    周雞斷尾,獲免於犧牲; 周文王欲以殺雄雞祭廟,其雞知毛色合度,乃自鱿其尾。

    於是尾斷,不中祭祀,神明不敵,遂免死者也。

     山狙見巧,終必招害。

     山狙,靈獸,善能拍箭。

    楚王出獵,山狙逵樹見巧。

    王問左右曰:誰能善射。

    對曰:惟有養由基善射。

    王令由基射之。

    由基至,則調弦撚箭。

    山狙乃即抱樹而啼,知由基神射,無避箭,必見死也。

     由此言之,則出處之理亦可知矣。

    是以古之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澄心封情以定其内。

    内定則神腑不亂,外密财形骸不擾。

    以此處身,不亦全乎。

     崇學第五 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

    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道象之妙,非言不津。

    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夫繭噪以為絲,織為缣執,績以鲔敝,則王侯服之;學為禮儀,絲以文藻,而世人榮之。

    繭之不噪,則素絲蠹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崑竹未斷,則鳳音不彰; 黃帝使伶倫氏於崑侖山西解谷之曲,探竹為律管。

    其竹黃似金,吹之,聲合鳳音無異。

    故言鳳音不彰者也。

     情性未鍊,則神明不發。

    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