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
故鍊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
人能務學,鑽鍊其性,則才惠發矣。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玲於水,寒使然也;鏡出於金而明於金,瑩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也。
戎在西,夷在東,其人言語各異。
一同初生之時,孩子啼之聲無有别異。
及其長大,言語各别。
乃是教習使之學教然異者也。
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貯珠而岸不枯焉,口納滋味而百節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
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遊六藝不知智之源。
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故昊算質勁,非苦羽而不美; 吳者,東吳。
會稽出竹,質正堅緊,堪為箭藝。
雖複端直,須要括羽镞之也。
越劍性利,非淬砺而不钴;人性谖惠,非積學而不成。
洽淺以及深,披間而睹明,不可以傳聞稱非得以泛濫善也。
夫還鄉者,心務見家,不可以一步至也。
慕學者,情纏典素,不可以一讀能也。
故為山者基於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靈珠如豆, 初如小豆粒,長大徑寸,光明一室。
人能讀學,及成明,神智自明如斯也。
不見其長,疊歲而大,铙舌如指, 以銅為之,以木為舌。
不覺其損,累時而折。
懸岩滴溜,終能穴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
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穴者,積漸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聽,不聞者聾也;目形全而視,不見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監,道者不學也。
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悟百金,遭醫千裡。
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祈明師,以攻心衛性之蔽也。
故宣尼臨沒,手不釋卷,仲舒垂卒,口不輾誦; 董仲舒,廣川人,下帷讀書,七年不窺園圃,弟兄不面,乘馬三年,不知牡牝。
有子惡卧,自碎其掌; 有子,是有若也。
讀書惡睡,自劃碎其掌也。
蘇生患睡,親錐其股。
以聖賢之性,猶好學無倦,蚓伊傭人而可息哉! 專學第六 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
心禀五常,嗜好不一,或謀經史,或愛琴書。
時慕遊俗,乍希恬靜,莫不由心。
故出心也。
耳目候於外,若心不在學,則聽訟不聞,視簡不見。
如欲鍊業,必先正心,而後理義入焉。
夫兩葉掩目, 目主明,耳主聽。
兩葉掩目,則無所睹也。
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 耳主聞,若雙珠塞之,則寂寞無聞也。
必寂寞無聞。
葉作目蔽,珠為耳粳,二關外擁,視隔内聽。
心在於内,物在於外。
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既無視聽,心隔於内。
故雲視聽内隔。
固其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 離婁,是黃帝時人,目明,百步視見秋毫。
秋毫者,兔毫端末毛也。
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
季子,是吳之公子,善能别音聽樂識存亡。
清角,聲角,是木聲,雍和養育之聲。
樂中有此聲,其國甯也。
若無此聲者,其國亡也。
季子入外國聽樂求此聲,專用心於耳,不用其目,則不見嵩山岱山之形也。
視不關耳而耳不見, 目主見而耳不能見。
專心駐於目,鈴忘其耳,則聽不聞,故也。
聽不關目而目不聞者,何也? 耳主聞而目不能聞。
專心於耳,鈴忘其目,則視不見,由心不能兩用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離婁用心則棄耳,用耳則棄心。
心溺者,沒溺於視聽者也。
是以心駐於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
心駐於耳,必遺其目,則視不見也。
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劃劂之手 剟,方刀也,今之劃像矩。
劂,圓刀也,今之刻镂刀曲也,像規。
規者圓,矩者方。
雖執方圓之手,運而不能成也。
一雲劇攘是黃帝時律疾能走人也,俗雲劇攘律疾也。
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
弈秋,是古之善棋人名也。
因善博弈,乃得姓弈。
當弈之思,有吹笙過者,乍而聽之,則弈敗矣。
非弈道暴深,情有塹間,笙猾之也。
猾,亂狡之。
隸首,天下之善算也。
有嗚鴻過者,彎弧拟之,将發未發之問,問以三五,則不知也。
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
弈秋之弈,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
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等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
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於聽也;鼈無耳而目木以聞,專於視也。
以瞽鼈之微而聽察聰明,審者用心一也。
夫蟬之難取而黏之如剟, 剟,急也。
仲尼适楚,見偃樓者捕蟬,黏如攘。
孔子曰:巧哉!巧哉。
卷耳易采而不盈傾筐,專與不專也。
後妃歎曰:若得君子将共治國。
不知祭祀之時以過,專與不專,則斯見也。
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以入於神。
若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谛於心。
譬若聾者之歌,效人為之,無以自樂,雖出於口則越散矣。
劉子卷之一竟
故鍊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
人能務學,鑽鍊其性,則才惠發矣。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玲於水,寒使然也;鏡出於金而明於金,瑩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也。
戎在西,夷在東,其人言語各異。
一同初生之時,孩子啼之聲無有别異。
及其長大,言語各别。
乃是教習使之學教然異者也。
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貯珠而岸不枯焉,口納滋味而百節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
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遊六藝不知智之源。
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故昊算質勁,非苦羽而不美; 吳者,東吳。
會稽出竹,質正堅緊,堪為箭藝。
雖複端直,須要括羽镞之也。
越劍性利,非淬砺而不钴;人性谖惠,非積學而不成。
洽淺以及深,披間而睹明,不可以傳聞稱非得以泛濫善也。
夫還鄉者,心務見家,不可以一步至也。
慕學者,情纏典素,不可以一讀能也。
故為山者基於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靈珠如豆, 初如小豆粒,長大徑寸,光明一室。
人能讀學,及成明,神智自明如斯也。
不見其長,疊歲而大,铙舌如指, 以銅為之,以木為舌。
不覺其損,累時而折。
懸岩滴溜,終能穴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
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穴者,積漸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聽,不聞者聾也;目形全而視,不見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監,道者不學也。
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悟百金,遭醫千裡。
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祈明師,以攻心衛性之蔽也。
故宣尼臨沒,手不釋卷,仲舒垂卒,口不輾誦; 董仲舒,廣川人,下帷讀書,七年不窺園圃,弟兄不面,乘馬三年,不知牡牝。
有子惡卧,自碎其掌; 有子,是有若也。
讀書惡睡,自劃碎其掌也。
蘇生患睡,親錐其股。
以聖賢之性,猶好學無倦,蚓伊傭人而可息哉! 專學第六 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
心禀五常,嗜好不一,或謀經史,或愛琴書。
時慕遊俗,乍希恬靜,莫不由心。
故出心也。
耳目候於外,若心不在學,則聽訟不聞,視簡不見。
如欲鍊業,必先正心,而後理義入焉。
夫兩葉掩目, 目主明,耳主聽。
兩葉掩目,則無所睹也。
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 耳主聞,若雙珠塞之,則寂寞無聞也。
必寂寞無聞。
葉作目蔽,珠為耳粳,二關外擁,視隔内聽。
心在於内,物在於外。
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既無視聽,心隔於内。
故雲視聽内隔。
固其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 離婁,是黃帝時人,目明,百步視見秋毫。
秋毫者,兔毫端末毛也。
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
季子,是吳之公子,善能别音聽樂識存亡。
清角,聲角,是木聲,雍和養育之聲。
樂中有此聲,其國甯也。
若無此聲者,其國亡也。
季子入外國聽樂求此聲,專用心於耳,不用其目,則不見嵩山岱山之形也。
視不關耳而耳不見, 目主見而耳不能見。
專心駐於目,鈴忘其耳,則聽不聞,故也。
聽不關目而目不聞者,何也? 耳主聞而目不能聞。
專心於耳,鈴忘其目,則視不見,由心不能兩用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離婁用心則棄耳,用耳則棄心。
心溺者,沒溺於視聽者也。
是以心駐於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
心駐於耳,必遺其目,則視不見也。
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劃劂之手 剟,方刀也,今之劃像矩。
劂,圓刀也,今之刻镂刀曲也,像規。
規者圓,矩者方。
雖執方圓之手,運而不能成也。
一雲劇攘是黃帝時律疾能走人也,俗雲劇攘律疾也。
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
弈秋,是古之善棋人名也。
因善博弈,乃得姓弈。
當弈之思,有吹笙過者,乍而聽之,則弈敗矣。
非弈道暴深,情有塹間,笙猾之也。
猾,亂狡之。
隸首,天下之善算也。
有嗚鴻過者,彎弧拟之,将發未發之問,問以三五,則不知也。
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
弈秋之弈,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
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等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
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於聽也;鼈無耳而目木以聞,專於視也。
以瞽鼈之微而聽察聰明,審者用心一也。
夫蟬之難取而黏之如剟, 剟,急也。
仲尼适楚,見偃樓者捕蟬,黏如攘。
孔子曰:巧哉!巧哉。
卷耳易采而不盈傾筐,專與不專也。
後妃歎曰:若得君子将共治國。
不知祭祀之時以過,專與不專,則斯見也。
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以入於神。
若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谛於心。
譬若聾者之歌,效人為之,無以自樂,雖出於口則越散矣。
劉子卷之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