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拾遺

關燈
,此仁人之功也,孔子以其功許之矣。

    然而三歸反坫,其心猶累于物,此孔、顔之所不為也。

    使顔子而無死,切而磋之,琢而磨之,将造次颠沛于是,何三月不違而止哉?如管仲生不由禮,死而五公子之禍起,齊遂大亂。

    君子之為仁,将取其心乎?将取其功乎?二者不可得兼,使天相人,以顔子之心收管仲之功,庶幾無後患也。

    夫孔氏之門人,其聞道者亦寡耳。

    顔子、曾子,孔門之知道者也,故孔子歎之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苟未聞道,雖多學而識之,至于生死之際,未有不自失也。

    苟一日聞道,雖死可以不亂矣。

    死而不亂,而後可謂學矣。

     孔子曆試而不用,慨然而歎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欤?」此非孔子之誠言,蓋其一時之歎雲爾。

    子路聞之而喜。

    子路亦豈誠欲入海者耶?亦喜孔子之知其勇耳。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蓋曰無所取材,以為是桴也,亦戲之雲爾。

    雖聖人,其與人言,亦未免有戲也。

     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孔子以忠許之,而不與其仁。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孔子以清許之,而不與其仁。

    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賢大夫也,而孔子不以仁與之。

    孔子之以仁與人也固難。

    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至于近世,惟齊管仲然後以仁許之。

    如令尹子文、陳文子雖賢,未可以列于仁人之目。

    故冉有、子路之政事,公西華之應對,與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

     臧文仲,魯之君子也,其言行載于魯,而孔子少之,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

    」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智也。

    舍是六者,其餘皆仁且智也欤?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君子而不仁,則臧文仲之類欤?孔子居魯,陽貨欲見而不往,陽貨時其亡也而饋之豚,孔子亦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諸塗,與孔子三言,孔子答之無違。

    孔子豈順陽貨者哉?不與之較耳。

    孟子曰:「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夫先之而必答,禮之而必報,孔子亦有不得已矣。

    孔子之見南子,如見陽貨,必有不得已焉。

    子路疑之,而孔子不辨也。

    故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以為世莫吾知,而自信于天雲爾。

     泰伯以國授王季,逃之荊蠻,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賢,而不知泰伯之德,所以成之者遠矣。

    故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瞻曰:「泰伯斷發文身,示不可用,使民無得而稱之。

    有讓國之實而無其名,故亂不作。

    彼宋宣、魯隐,皆存其實而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魯皆被其禍。

    」予以為不然。

    人患不誠,誠無争心,苟非豺狼,孰不順之?魯之禍始于攝,而宋之禍成于好戰,皆非讓之過也。

    漢東海王強以天下授顯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授玄宗,兄弟終身無間言焉,豈亦斷發文身哉?子貢曰:「泰伯端委以治吳,仲雍繼之,斷發文身。

    」孰謂泰昝斷發文身,示不可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爾。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婦人者,太姒也。

    然則武王蓋臣其母乎?古者婦人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春秋書魯僖公之母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

    」太姒雖母,以九人故,謂之臣焉可也。

     或問子西,孔子曰:「彼哉彼哉!鄭公孫僑無足焉」者,蓋非所問也。

    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複國,而孔子非之,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賢,而疑其不利楚國,使聖人之功不見于世,所以深疾之也。

    世之不知孔子者衆矣,孔子未嘗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爾。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孔子為魯大夫,鄰國有弑君之禍,而恬不以為言,則是許之也。

    「哀公、三桓之不足與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

    知而猶告,以為雖無益于今日,而君臣之義猶有儆于後世也。

    」子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