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拾遺

關燈
宋 蘇轍 撰。

     予少年為論語略解,子瞻谪居黃州,為論語說,盡取以往,今見于其書者十二三也。

    大觀丁亥,閑居颍川,為孫籀、簡、筠講論語,子瞻之說,意有所未安,時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謂之論語拾遺,恨不得一質之子瞻也。

     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讷,世之所惡也。

    惡之,斯以為不仁矣。

    仁者直道而行,無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為是者,真務外不仁耳。

    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又曰:「剛毅木讷近仁。

    」子貢曰:「貧而無謟,富而無驕,何如?」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夫貧而無謟,富而無驕,亦可謂賢矣。

    然貧而樂,雖欲謟不可得也;富而好禮,雖欲驕亦不可得也。

    子貢聞之而悟曰:「士之至于此者,抑其切磋琢磨之功至也欤?」孔子喜之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舉其成功而告之,而知其所從來者,所謂聞一以知二也欤! 易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詩曰:「思無邪。

    」孔子取之。

    二者非異也,惟無思然後思無邪,有思則邪矣。

    火必有光,心必有思。

    聖人無思,非無思也,外無物,内無我,無我既盡,心全而不亂。

    物至而知可否,可者作,不可者止,因其自然,而吾未嘗思,未嘗為,此所謂無思無為而思之正也。

    若夫以物役思者,其邪矣。

    如使寂然不動,與木石為偶,而以為無思無為,則亦何以通天下之故也哉?故曰「思無邪」。

    「思馬思徂」,苟思馬而馬應,則凡思之所及,無不應也。

    此所以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終日不食,終夜不寝,緻力于思,徒思而無益,是以知思之不如學也。

    故十有五而志于學,則所由适道者順矣。

    由是以适道,知道而未能安,則不能行,不能行,則未可與立。

    惟能安能行,乃可與立,故三十而立,可與立矣。

    遇變而惑,則雖立而不固,故四十而不惑,則可與權矣。

    物莫能惑,人不能遷,則行上與天同,吾不違天,而天亦莫吾違也,故五十而知天命。

    人之至于此也,其所以施于物而行于人者至矣,然猶未也。

    心之所安,耳目接于物而有不順焉,以心禦之而後順,則其應必疑,故六十而耳順,耳目所遇,不思而順矣,然猶有心存焉,以心禦心,乃能中法。

    惟無心,然後從心而不逾矩,故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與物為二,君子之欲交于物也,非信無自入矣。

    譬如車,輪輿既具,牛馬既設,然而判然二物也,夫将何以行之?惟為之????以交之,而後輪輿得藉于牛馬也。

    ????,轅端持轭者也。

    故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車與馬得????而交,我與物得信而交,金石之堅,天地之遠,苟有誠信,無所不通,吾然後知信之為????也。

     不仁而久約,則怨而思亂,久樂則驕而忘患。

    故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然則何所處之而可?曰:仁人在上,則不仁者約而不怨,樂而不驕。

    管仲奪伯氏骈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與豎刁、易牙俱事桓公,終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動,而況管仲之上哉? 仁者無所不愛,人之至于無所不愛也,其蔽盡矣。

    有蔽者,必有所愛,有所不愛,無蔽者,無不愛矣。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以其無蔽也。

    夫然猶有惡也。

    無所不愛,則無所惡矣。

    故曰:「苟至于仁矣,無惡也;其不仁也,亦哀之而已。

    」 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

    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方薪之未盡也,火必有煙。

    土去則水無不清,薪盡則火無不明矣。

    人而至于不仁,則物有以害之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非不違仁也,外物之害既盡,惟一而不雜,未嘗不仁也。

    若顔子者,性亦治矣,然而土未盡去,薪未盡化,力有所未逮也,是以能三月不違仁矣,而未能遂以終身也。

    其餘則土盛而薪強,水火不能勝,是以日月至焉而已矣。

    故顔子之心,仁人之心也,不幸而死,學未及究,其功不見于世,孔子以其心許之矣。

    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