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拾遺

關燈
「哀公患三桓之逼,嘗欲以越伐魯而去之。

    以越伐魯,豈若從孔子而伐齊?既克田氏,則魯公室自張,三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

    」予以為不然。

    古之君子将有立于世,必先擇其君。

    齊桓雖中主,然其所以任管仲者,世無有也,然後九合之功可得而成。

    今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

    使孔子誠克田而返,将誰與保其功?然則孔子之憂,顧在克齊之後,此則孔子之所不為也。

     古之教人必以學,學必教之以道。

    道有上下,其形而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

    君子上達,知其道也;小人下達,得其器也。

    上達者,不私于我,不役于物,故曰「君子學道則愛人」。

    下達者知義之不可犯,禮之不可過,故曰「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如使人而不知道,雖至于君子,有不仁者矣。

    小人則無所不至也,故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有道者不知貧富之異,貧而無怨,富而無驕,一也。

    然而饑寒切于身而心不動,非忘身者不能。

    故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以禮樂遊于諸侯,世知其笃于學而已,不知其他也。

    犁彌謂齊景公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

    」衛靈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猶犁彌也。

    久而厭之,将傲之以其所不知,蓋問陳焉。

    孔子知其決不用也,故明日而行。

    使誠用之,雖及軍旅之事可也。

     道之大,充塞天地,贍足萬物,誠得其人而用之,無所不至也。

    苟非其人,道雖存,七尺之軀,有不能充矣,而況其餘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人生于欲,不知道者,未有不為欲所蔽也。

    故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始學者未可以語道也。

    故古之教者,必始于周南召南。

    周南召南知欲之不可已也,而道之以禮。

    以禮濟欲,夫是以樂而不淫。

    始學者安焉,由是以免于蔽。

    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欤?」言欲之蔽也。

    古之傳道者,必以言,達者得意而忘言,則言可尚也。

    小人以言害意,因言以失道,則言可畏也。

    故曰:「予欲無言。

    」聖人之教人亦多術矣,行止語默,無非教者。

    子貢習于聽言,而未知其餘也。

    故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夫豈無以感而通之乎? 君子無所不學,然而不可勝志也。

    志必有所一而後可,志無所一,雖博猶雜學也。

    故曰:「博學而笃志。

    」将有問也必切,其退而思之,必自近者始。

    不然,疑而不信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自夫婦之所能而思之,可以知聖人之所不能也。

    故曰:「切問而近思。

    」君子為此二者,雖不為仁,而仁可得也。

    故曰:「仁在其中矣。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悌忠信,泛愛而親仁者,其質也。

    有其質矣,而無學以文之者,皆未免于有過也。

    故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此六者,皆美質也,而無學以文之,則其病至此。

    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質如孔子,而不知學,皆六蔽之所害,蓋無足怪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善也。

    善之成而可用,如苖之實而可食也。

    盡其心力于學,三年而不見其成功者,世無有也。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此裡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也,而孔子何難焉?蓋知不義之可惡,而欲以小惠要譽于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難也。

     衛靈公以南子自污,孔子去魯,從之不疑。

    季桓子以女樂之故,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如避寇雠。

    子瞻曰:「衛靈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

    」予以為不然。

    孔子之世,諸侯之過如衛靈公者多矣,而可盡去乎?齊人以女樂間孔子,魯君大夫既食其餌矣,使孔子安而不去,則坐待其禍,無可為矣,非衛南子之比也。

     論語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