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武王戌軍三百兩,則虎賁三百人。

     漢武帝初好兵,事征伐,故衛青霍去病李廣楊僕諸酷吏皆為用。

    及後悔之,封丞相為富民侯,而捜粟都尉趙過平都令光更以務農重穀進,天下亦翕然賴之。

    此一君之身終始相反如此,而隨其取捨,輒皆得人,外則伸威四海,内則安養百姓。

    世豈乏士哉,常患人主不求也。

    禮不以近人為達,樂不以易備為樂,事不以便用為利,味不以爽口為美。

    行之似迂逺,作之似疎拙,居之似愚樸,安之似淡泊,化民成俗,俗既已成,偷偽者不能入。

     物謂之命,生謂之性,道謂之情。

    情者聖人所貴也,詩書禮樂所由作也,仁義忠信所由顯也。

    五帝三王所以有其人民也。

     忘情者自以為達,悖情者自以為難,直情者自以為真。

    三者異趨同亂,不可以為王霸之民。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顔囘。

    季康子問弟子好學,子曰顔囘好之者樂之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此聖人之好學也。

     齊桓欲用管仲,求之于魯。

    魯施父曰不如殺之。

    衛鞅為秦伐魏破魏師,魏安釐王曰吾悔不用公叔痤之言以誅鞅也。

    夫不忍克已為徳而謀害人之臣,猶竊鈴掩耳也。

    智止于自欺而已。

     教民者禮樂為急,非謂三王之禮五帝之樂也,時禮時樂,禮諭其制,樂諭其功,百姓鼓之舞之而不敢叛焉。

     教民以學,為将行之也;試人以言,為將用之也。

    是故學不可行者,君子弗取也;言不可用者,君子弗詢也。

    書曰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

     智不求隠,辯不求給,名不求難,行不求異。

    推鬼神虛無詭聴易視乘人以[缺]如此者,執而殺之。

     民難聚也而易散,難安也而易危。

    聚之有道,安之有術,不出于人情而已矣。

     叔贛問曰:尚書記人之功忘人之過,春秋収毫毛之善貶纎芥之惡,二者無異乎?曰:無異。

    何謂無異也?曰:忘其過不忘其惡,貶其惡無貶其過。

     仁義禮智信,五者霸王之器也,愛之而仁,利之而義,嚴之而禮,謀之而智,示之而信,之謂霸。

    仁不待愛,義不待利,禮不待嚴,智不待謀,信不待示,之謂王。

    王者率民以性者也,霸者動民以情者也。

    性者莫自知其然,情者如畏不可及。

    王者百年而立百年而備百年而裕百年而衰百年而踣,有過之矣。

    霸者十年而立十年而備十年而裕十年而衰十年而踣,有不及矣。

    率人以教人,其政乃純;率人以事神[案此句人字一本訛作神],其鬼乃神。

    政之不純,教之過也;鬼之不神,事之過也。

    教人過于觳,事神過于瀆,民不見嚴而煩是亵非瀆乎[案此二句有脫佚字]古之事神者必有則弗徵弗徵民弗信也,必無則弗畏弗畏民弗從也。

    事神若疑,故筮則弗非,盟則弗叛,禱則壹,齋則潔,言則信,令則從,居則謹,行則順,郊則見帝,廟則見先王,奧則見主,而誰職思亂。

     任天下之憂者,相天下者也。

    苦天下之重者,君天下者也。

    任天下之憂者,非憂敗也。

    言以已為天下法,苦天下之重者,非實可苦也;言富貴之非已伊尹,非憂天下任天下之憂者也,故舉于畎畝而相湯舜禹,非樂天下苦天下之重者也,故受天下禪也。

     古之君子為義于其學,為功于其業。

    義非其學,雖刑不避。

    為政者有以徇之,而勸事師也,功非其業,雖賞不就;為政者有以置之,則勸事君也,事師貴一,事君貴一,一之外毋敢動其心。

    人人一以事師,人人一以事君,天下治矣。

    義非其學,雖刑不避者誰歟?曰若齊景公虞人魏絳欒氏之臣是也。

    功非其業,雖賞不就者誰歟?曰若董安于屠羊説者是也。

     五經者五常也:詩者溫厚仁之質也,書者訓告信之紀也,易者淵微智之表也,春秋褒貶義之符也。

    惟禮自名,其道専也。

     利已者亡,利民者霸。

    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者王。

    君臨臣喪以桃茢先,非古也。

    周之未造也。

    古者教民不倍死,臣已死,君不忍呼其名。

     事師者北面,言臣之也。

    就養無方,死則為三年之服,言子之也。

    故受道焉不敢倍,倍之者君不以為臣,士不以為友。

    故善事其師者,必善事其親;善事其親者,必善事其君。

    故人君莫不欲其臣之善師也,故立師保之官;人父莫不欲其子之善師也,故易子而教。

     孟子曰:人之性善,人之性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可謂言過其實矣。

    人之性善,且有上有中有下。

    于上也又有上焉,于中也又有中焉,于下也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