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劉子曰:四十而仕為不惑也,五十而爵為知命也。
不惑然後可以為士,知命然後可以為大夫。
兼近四隅不失其所者,中是也。
并總萬物,不失其元者,一是也。
明徳制義不失其方者,禮是也。
禮者道之中也,教人以道雲乎,豈曰教人以文雲乎。
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難。
今之所謂作者,筆墨焉爾,簡牘焉爾。
君子之謀也,盡下而用其所長,不以已奪人,故曰功成而已矣,事立而已矣。
衆人盡其慮,而君子受其名。
道之勢似迂闊,道之文似詭偽,道之情似剛狷。
勢無迂闊則鄙,文無詭偽則野,情無剛狷則蕩。
舜作九招,九招者九名也,予識其三焉。
祈徵角之謂焉,天可順而不可恃也,鬼神可敬而不可諂也。
廟中其至矣,百官備,萬物具[案物一本作事],不言而事行,無為而功立。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春秋變魯之實也。
修已以安人。
治天下其猶作樂乎,作樂者備八音,八音不同物而同聲,同聲乃和。
治天下者進賢能,賢能不同術而同治,同治乃平。
是故樂之和一物不得主焉,天下之平一賢不能名焉。
政莫美于簡易,何為而可?曰:繁矣而後求簡焉,難矣而後求易焉,簡之而簡者,繁不可如何矣。
易之而易者,難不可如何矣。
儒者之原仁義也,樂工之本律呂也。
本律呂者衆,而知律呂者寡;原仁義者衆,而通仁義者寡。
律呂之所以亂,淫聲亂之;仁義之所以毀,小道毀之。
淫聲出乎律呂,而非所以正律呂也;小道生乎仁義,而非所以明仁義也。
善治聲者擇乎律呂,善治道者擇乎仁義。
天下之道莫大乎學,莫貴乎學。
夫學者匹夫也,而居聖人之業,可不謂大乎。
匹夫也而言王者之事,可不謂貴乎[案以上二條,一本誤連為一條]。
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物而不為。
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君人議道,有司守法。
君人議道,故議道者君人之徳也;有司守法,故守法者有司之器也。
古所以治者,當其分也。
古所以亂者,違其分也。
當其分而勸,違其分而競。
勸則事立,競則怨作。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謂也?曰:徳之至也。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樂也不淫其色。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哀也。
無傷善之心,此之謂也。
古之教者言不足而徵,徵不足而諭,諭不足而類,類不足而辯。
古之君子言而已矣,辯其末也。
天有常運也,地有常勢也,人有常性也,物有常理也。
是故天地始者由今日知之,萬世後者由今日知之,雖有至愚之人,而不疑于天、不惑于地,審必然也。
審必然則不可敓以辭,不可敓以辭者衆人皆然,而君子為甚。
是故聖賢之事出于上古者,雖甚逺必有以信之,雖甚幽必有以明之,雖甚繁必有以詔之,雖甚亂必有以治之。
書所以紀逺,而書未必盡信也;信有理言所以交近,而言未必盡聴也;聴有理,故信理者不惑于書。
聴理者不惑于言、不惑于書可以為師。
不惑于言可以為友、 漢武帝好馬,而餘吾渥窪為之出馬;葉公好龍,而龍亦下之。
髙宗好賢,恭黙思道,夢帝賚以良弼,此皆可以謂篤好之矣。
柱厲叔事莒敖公,不見用而死。
其難曰,吾以羞後世不知臣者。
狼瞫黜于晉,不肯為亂而死國事,亦以使上知也。
不肖之君諱言死亡,秦人不敢言死,衰宋之主怒言白也。
趙王殺其良將李牧,而作山木之謳;項羽既敗,悲歌慷慨泣下沾衣;李斯就戮東市,嘻籲感動。
使彼早自警安,有此患哉。
齊靈公淫于崔氏,崔氏殺之,將死曰請自刃于廟。
楚成王求食熊蹯而死,趙武靈王梁武帝探鳥鷇而食,胡亥曰願為黔首。
皆不忍平居為善,而希望須臾之生。
楚靈王聞諸公子被殺,自投車下曰,予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
商君設法殘民,及死之日歎曰,為法之敝一至此乎。
使此兩人幸而免,猶自以為行之是也。
楚荘王曰吾以不祥道民,則災及吾身。
桀紂可與為善,哀平不可與圖存。
非桀紂優也,時勢失也。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而誓司徒司馬司空,此三卿三軍也。
諸侯以百乘為軍,不以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下天子也。
以百乘為軍者一乘,凡八十家,家出一人,其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其餘以為厮役扈養者,凡一乘則一右,右皆虎賁勇士也。
故
不惑然後可以為士,知命然後可以為大夫。
兼近四隅不失其所者,中是也。
并總萬物,不失其元者,一是也。
明徳制義不失其方者,禮是也。
禮者道之中也,教人以道雲乎,豈曰教人以文雲乎。
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難。
今之所謂作者,筆墨焉爾,簡牘焉爾。
君子之謀也,盡下而用其所長,不以已奪人,故曰功成而已矣,事立而已矣。
衆人盡其慮,而君子受其名。
道之勢似迂闊,道之文似詭偽,道之情似剛狷。
勢無迂闊則鄙,文無詭偽則野,情無剛狷則蕩。
舜作九招,九招者九名也,予識其三焉。
祈徵角之謂焉,天可順而不可恃也,鬼神可敬而不可諂也。
廟中其至矣,百官備,萬物具[案物一本作事],不言而事行,無為而功立。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春秋變魯之實也。
修已以安人。
治天下其猶作樂乎,作樂者備八音,八音不同物而同聲,同聲乃和。
治天下者進賢能,賢能不同術而同治,同治乃平。
是故樂之和一物不得主焉,天下之平一賢不能名焉。
政莫美于簡易,何為而可?曰:繁矣而後求簡焉,難矣而後求易焉,簡之而簡者,繁不可如何矣。
易之而易者,難不可如何矣。
儒者之原仁義也,樂工之本律呂也。
本律呂者衆,而知律呂者寡;原仁義者衆,而通仁義者寡。
律呂之所以亂,淫聲亂之;仁義之所以毀,小道毀之。
淫聲出乎律呂,而非所以正律呂也;小道生乎仁義,而非所以明仁義也。
善治聲者擇乎律呂,善治道者擇乎仁義。
天下之道莫大乎學,莫貴乎學。
夫學者匹夫也,而居聖人之業,可不謂大乎。
匹夫也而言王者之事,可不謂貴乎[案以上二條,一本誤連為一條]。
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物而不為。
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君人議道,有司守法。
君人議道,故議道者君人之徳也;有司守法,故守法者有司之器也。
古所以治者,當其分也。
古所以亂者,違其分也。
當其分而勸,違其分而競。
勸則事立,競則怨作。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謂也?曰:徳之至也。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樂也不淫其色。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哀也。
無傷善之心,此之謂也。
古之教者言不足而徵,徵不足而諭,諭不足而類,類不足而辯。
古之君子言而已矣,辯其末也。
天有常運也,地有常勢也,人有常性也,物有常理也。
是故天地始者由今日知之,萬世後者由今日知之,雖有至愚之人,而不疑于天、不惑于地,審必然也。
審必然則不可敓以辭,不可敓以辭者衆人皆然,而君子為甚。
是故聖賢之事出于上古者,雖甚逺必有以信之,雖甚幽必有以明之,雖甚繁必有以詔之,雖甚亂必有以治之。
書所以紀逺,而書未必盡信也;信有理言所以交近,而言未必盡聴也;聴有理,故信理者不惑于書。
聴理者不惑于言、不惑于書可以為師。
不惑于言可以為友、 漢武帝好馬,而餘吾渥窪為之出馬;葉公好龍,而龍亦下之。
髙宗好賢,恭黙思道,夢帝賚以良弼,此皆可以謂篤好之矣。
柱厲叔事莒敖公,不見用而死。
其難曰,吾以羞後世不知臣者。
狼瞫黜于晉,不肯為亂而死國事,亦以使上知也。
不肖之君諱言死亡,秦人不敢言死,衰宋之主怒言白也。
趙王殺其良將李牧,而作山木之謳;項羽既敗,悲歌慷慨泣下沾衣;李斯就戮東市,嘻籲感動。
使彼早自警安,有此患哉。
齊靈公淫于崔氏,崔氏殺之,將死曰請自刃于廟。
楚成王求食熊蹯而死,趙武靈王梁武帝探鳥鷇而食,胡亥曰願為黔首。
皆不忍平居為善,而希望須臾之生。
楚靈王聞諸公子被殺,自投車下曰,予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
商君設法殘民,及死之日歎曰,為法之敝一至此乎。
使此兩人幸而免,猶自以為行之是也。
楚荘王曰吾以不祥道民,則災及吾身。
桀紂可與為善,哀平不可與圖存。
非桀紂優也,時勢失也。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而誓司徒司馬司空,此三卿三軍也。
諸侯以百乘為軍,不以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下天子也。
以百乘為軍者一乘,凡八十家,家出一人,其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其餘以為厮役扈養者,凡一乘則一右,右皆虎賁勇士也。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