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聽真僞,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别雄雌。

    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

    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内楗第三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結本始。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财貨,貨結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

    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内者,進說辭也。

    楗者,楗所謀也。

    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志。

    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

    以變求内者,若管取楗。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

    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

    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外内者,必明道數。

    揣策來事,見疑決之。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産業,曰楗而内合。

    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抵戲第四抵戲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

    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

    罅者,澗也。

    澗者,成大隙也。

    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經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

    抵戲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僞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

    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聖人也。

    聖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無可抵,則深隐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

    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