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下

關燈
本經陰符七篇 陰符者,私志於内,物應於外。

    若合符契,故曰陰符。

    由本以經未,故曰本經。

     盛神法五龍。

     五龍,五行之龍也。

    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

    養神之所歸諸道。

     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

    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

    心能合容,故為之舍。

    德能制邪#1,故為之人#2。

    然養事之#3,宜歸之於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無名,天地之始。

    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

    道始所生者一,故日一其紀也。

    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見其形。

    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诂,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是以謂之神靈。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

    心能得一,乃有其衛。

     神明察道而生,故日道者神明之源也。

    化端不一,有時不化,故日一其化端也。

    循理有成,謂之德。

    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政,故日德養五氣也。

    一者,無為而自然者也。

    心能無為,其衍自生,故日心能得一,乃有其衍也。

     衛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

     心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衍。

    衍之有道由合#4,則神乃為之使。

     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

    真人者,與天為一。

     十二合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

    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合,故日十二合也。

    氣侯由之出入,故日氣之門戶也。

    唯心之所操秉,故日心之總攝也。

    凡此皆受之於天,不虧其素,故日真人。

    真人者,體同於天,故日與天為一也。

     而知之者内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

    聖人者,以類知之。

     内修煉,謂假學而知之者也。

    然聖人雖聖,猶假學而知。

    假學即非自然。

    故日以類知之也。

     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

     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問,其得一耳。

    既出之後,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知類在家,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衛必有不通。

     竅,謂孔竅也。

    言之事類在於九竅,然竅之所疑叉與衍相通。

    若乃心無其衍,衛鈴不通也。

     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心衍能通,五氣自養。

    然養五氣者,務神#5令來歸舍,神既來合,自然随理而化也。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

    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

    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

    存而舍之,是謂神化。

    歸於身,謂之真人。

     言能化者在於全五氣。

    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

    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氣。

    氣既養,德叉和焉。

    四者,志思神德也。

    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為。

    常存而合之,則神道變化自歸於身。

    神化歸身,可謂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産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

    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一者,無為也。

    言真人養産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育,皆以無為為之。

    故日執一而産養萬類。

    至於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

    故日無為以包也。

    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為士乎。

    既能盛神,然後乃可養志者也。

     養志法靈龜。

     志者,察是非。

    龜者,知吉兇。

    故日: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和通,心氣之思不達也。

     言以心氣不達也。

    故須養志,以求通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志,則心散,心散,則志衷;志衰,則思不達也。

     此明縱欲者不能養氣志,故所思不達者也。

     故心氣一,則欲不惶;欲不惶,則志意不衰;志意示衰,則思理達矣。

     此明寡欲者能養其志,欲思理達矣。

     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

     和通,則則莫不調暢,故故亂氣自消。

     故内以養氣,外以知人。

    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

     心通則一身泰,職明則天下平。

     将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将欲用之於人,謂之養志之衛用人也。

    養志則氣盛,不養則氣衰。

    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

    然則善於養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養,則#6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

     此明喪神始於志不養也。

     神喪則髻鬃,髻霏則參會不一。

     髡鬃,不精明之貌。

    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

    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

    己安,則志意實堅。

    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

    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安者,謂少欲而心安也。

    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

    如此,則威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