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中

關燈
飛箝第五 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

    箝,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

    言取人之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彼必露情竭志而無隐,然後因其所好牽持緘束令不得轉移。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

     幾度其權略,量其村能,為遠。

    作聲譽者所以征遠而來近也。

    謂賢者所在或遠或近,以此征來,若燕昭尊郭魄,即其事也。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别是非之紐閣, 言遠近既至,乃立賞罰之勢,制能否之事。

    事勢既立,鈴先察黨與之同異,别言語之是非。

     見内外之辭,知有無之數, 外謂浮虛。

    ,内謂情實,有無謂道衍能否。

    又鈴見其情僞之辭,知其能否之數。

     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

     既察同異,别是非,見内外,知有無,然後與之次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則賢不肖可知也。

     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權之所以知其輕重,量之所以知其長短。

    輕重既分,長短既形,乃施隐括以輔其曲直。

    如此,則征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引鈎箝之辭,飛而箝之。

     鈎,謂誘緻其情。

    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鈎箝之辭亦有等級。

    故引鈎箝之辭,内惑而得其情日鈎,!外譽而得其情日飛。

    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脫移,故日鈎箝,故日飛鈎箝。

     鈎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謂說鈎箝之辭,或牌而同之,或合而異之,故日乍同乍異也。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 不可善,謂鈎箝之辭所不能動。

    如此叉先命征召之。

    重累者,謂其人既至,然後狀其村所有。

    其人既至,然後都狀其村衛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從化者也。

     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 或有雖都狀其所有,猶未從化,然後就其村衍短者訾毀之,人或過而從之,言不知化者也。

     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或有狀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為毀也。

    或有曆說其短,村衛便着,此以毀為重累也。

    為其人難動,故或重累之,或訾毀之,所以驅誘令從化。

     其用,或稱财貨、琦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 其用,謂人既從化,将用之,鈴先知其性行好惡,動以财貨、采色者,欲知其人食康也。

     或量能立勢以鈎之, 量其能之優劣,然後立去就之勢,以鈎其情,以知智謀。

     或伺候見焖而箝之。

     謂伺彼行事,見其娴#2而箝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其事用抵幟, 謂此上事用抵幟之衍而為之。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蛆睑之難易,人民貨财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

     将用之於天下,謂用飛箝之衍,輔於帝王。

    度權量能,欲知帝王村能可輔成否。

    天時盛衰,地形廣狹,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時地利人和,合其泰否。

    諸侯之交,親疏愛憎,又欲知從否之衆寡。

     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鈎其所好,以箝求之。

     既審其慮懷,知其好惡,然後就其所最重者而說之。

    又以飛箝之辭,鈎其所好。

    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

    所好不違,則何說而不行哉。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

    此飛箝之綴也。

     用之於人,謂用飛箝之衍於諸侯也。

    量智能,料氣勢者,亦欲知其智謀能否也。

    樞,所以主門之動靜,機所以主弩之放發。

    言既知其諸侯智謀能否,然後立法,鎮其動靜,制其放發,猶樞之於門,機之於弩,或先而迎之,或後而随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

    如此則諸侯之權可得,而執己之恩又得而固。

    故日飛箝之綴也,謂用飛箝之衍連於人也。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束,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用於人,謂以飛箝之衛任使人也。

    但以聲譽揚之,故日空往。

    彼則開心,露情歸附於己,故日實來。

    既得其情,爻綴而勿失。

    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辭。

    如此,則從橫束西南北。

    反覆惟在己之箝引,無思不服。

     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雖有覆敗,鈴能複振,不失其節度,此箝之終也。

     作合第六 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於此,必作於彼,令其不疑,然後可行其意,即伊呂之去就是也。

     凡趨合倍反,計有适合。

     言趨合倍反,雖參差不齊,然後施之計謀,理乃适合。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轉,如連環之屬。

    然其去就,各有形勢,或反或覆。

    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為之立制也。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問,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所多所少,謂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

    既知多少所宜,然後為之增喊。

    故曰以此先知。

    謂用倍反之理知之也。

    轉化,謂轉變以從化也。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能仁為貴,故無常貴。

    立善為師,故無常師。

     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3, 善爻為之,故無不為。

    無稽之言不聽,故無所聽。

     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 於事叉成,於謀又合。

    如此者與衆立之,推以為主也。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

     合於彼,叉離於此,是其忠謀不得兩施也。

     必有反杵,反於是,性於彼,杵於此,反於彼。

    其術也, 既有#4不兩施,宜行反件之衛。

    反杵者意欲反合於此,鈴行件於彼。

    件者設疑其事#5,令昧者不知覺其事也。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

    大小進退,其用一也。

     用之者,謂反性之衍。

    量者,謂其事業有無。

    與,謂與之親。

    幾行件者,必稱其事業所有而親媚之,則暗主無從而覺,故得行其衛也。

    所行之衍,雖有大小進退之異,然而至於稱.事揚親則一,故日其用一也。

     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将行反怖之衍,爻須先定計謀,然後行之,又用飛箝之衍以彌縫之。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性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

     言古之深識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諸侯,驅置件合之地,然後設法變化而轉移之。

    衆心既從,乃求其真主而與之合也。

     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

     伊尹所以就桀纣者,以性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後得合於其真主矣。

     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以天命系於殷、湯、文王,故二臣歸二主不疑也。

     非至聖人達奧不能銜世,非#6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

    故性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 夫件合之道,不能行於勝己,而叉用之於不我若,故知誰不如,然後行之也。

     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既行件合之道於不如己者,則進退縱橫唯吾所欲耳。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

    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隐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