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集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及處?誰不會做?
有子本是好人,挈将起來要當孔子,被曾子説出,便無光了,且添史記許多謗議,至今為笑。
前軰曰,君子不欲多取名。
自古隻有人不知不愠之君子,豈有取名之君子,然若為下等説,亦可以定民志。
梁智藏法師碑,蕭幾撰序,湘東王繹撰銘。
唐述[聖頌],奚拘[一作玽]撰序,呂向撰頌。
宗聖宮碑,歐陽詢撰序,陳叔逹撰銘。
夲朝不曽見出二手者,恐亦有之,謏[先子切,小也]聞未之見也。
先祖贈傅上舍詩,傅上舍數年後來雲“被好事者收了”,再求先祖寫,先祖不肯。
愚亦曾有詩贈人,被其再來求寫,便又與寫。
此是輕不及前軰重厚處。
文章可見興亡,可見時節,未説道理,且看文氣,“大風起兮雲飛揚”,興國之言也。
“妖姬臉似花含露”,亡國之音也[音一作文]。
偶歩瓜園,見有惡蜂捕一絡緯,上用口咬,下用毒釘,不堪其苦,天地如何得知何所赴訴,為之情懷不佳者數日。
秦檜議和,殺害名將,後人猶以為愛東南。
金國遷汴之時,其直學士孫大鼎奏疏明言。
天會八年之冬,諸大臣會于黒龍江之栁林相議,謂“宋臣如張浚、趙鼎則志在復讎;韓世忠、呉玠則習知兵事。
既不可以威取,復搆怨之良深,勢難先屈”。
魯王曰“惟遣彼臣先歸,因示恐脅而使之順,我佯不從而勉強聽之”。
忠獻王曰“汝言是矣。
誰可使者?”忠烈王曰“張孝純可”。
忠獻曰“此人在河東失節,人誰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隻有檜可用。
初言[一作初來説]趙氏得人心,必將有所推立,說張邦昌不為人恱服,不及半年,其言皆驗。
我喜其人置之軍中間,語以利害。
檜謂“南自南,北自北”,且許說“某着手時隻依這規模”,今隻用兵,南亦未必終弱,若縱其歸國,必是得志可濟吾事”。
是時,南人覊困,檜獨溫足,果至彼得權位而謀始行。
廢劉琦、韓世忠、張浚、趙鼎、殺嶽飛,而南北之勢定。
忠烈王德之誓書之中,必令不妄易首相,而檜亦隂發宇文虛中之逆,以報德。
表裡恐喝,一如忠獻所料,誅廢其喜事之將相,定南疆北界之畫,秦檜自謂欺世,不料後日金人自言之《南遷錄》甚詳。
當時胡編脩銓乞斬檜以謝天下,豈為過論,而後世至今有為檜出脫者,可痛也。
趙挺之除門下侍郎,鄒浩在貶所有詩雲“促膝論心十二年,有時忠憤淚澘然。
不聞一事拳拳救,但見三臺每每遷。
天地豈容将計免,國家能報乃身全。
他時會有相逢日,解説何由復自賢”。
句句好,至今尚感動人。
予不曉音律,覺其聲音亦怨。
挺之為相,子孫不喫着到今日。
至如此詩,千古削不去。
陳後山亦竒,特拜祁,遇寒,情願凍死,不肯着他絮襖。
詩傳一出,讀書盡廢,真是著書手叚。
其曰某傳,則不掩衆人之長矣。
要好于前面,綱領以後為列諸家名氏,使之有傳,亦是美事。
此書不比《論》、《孟》,經大爐韝,自“和鳴摯别”以下,皆是取之諸家見成言語,若不得前人先有此訓,詩亦懵然也。
物理難知。
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教誨爾子,式榖似之”。
直傳到漢,揚子雲猶曰“類我類我。
蜾蠃取螟蛉,産子於其身上,借其膏血以為養蜾蠃”。
大螟蛉枯,非變化也。
橘逾淮則為枳,亦非也。
江南人有接樹之法,以橘枝接枳,枳遂為橘,其核不變,再種則復為枳矣,淮北之人不曉此也。
以此知古人之言亦有誤者。
杜陵杜鵑詩雲“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親[一作嗔]。
殷勤哺其子,禮若奉至尊”。
亦不然。
杜鵑,鷂屬,梟之徒也,飛入鳥巢,鳥見之而去,于是生子于其巢,鳥歸不知是别子也,遂為育之,既長,乃欲噉母。
晦菴既謂《書序》非孔氏作。
晦翁既沒,其門人後學如蔡西山諸人又皆確然以為是聖人之書。
然《康誥》篇分明是誤,往往聖人之筆不全矣。
西山併以康誥[一有序字]為是,依孔子説。
予向作《世運錄》時,曽用晦翁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辟,避也。
管蔡流言,周公避于東土”,星渚極以為然。
予後來思之,居東二年,東征又二年,自“我不見,于今三年”,其實隻二年,其輔成王幼沖之時,亦淺矣。
蔡仲之命辟管叔于商,依然“辟”是“法”字。
後來《道統錄》中分紀,遂依古説。
華翁極以為非,遂又為改之。
晦翁辨得自明,有益世教,隻是筭年有些逺,兩存之以俟後人。
《春秋傳序》先説二帝而上;次說三王;次説三王既一。
復作如秦見子醜寅之建正,杜撰起來建亥。
漢知三王是忠質文,又求之于忠質文之外,以智力為之,此都是“欲倣古之跡,而私意,妄為者也夫”。
子生于周末,以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二帝,而上不可得而追也。
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以三王之道,正後世之人。
春秋之法行,則三王之道興,不必逺追二帝以上,而三王之治,可行于後世,豈不天下太平?其意如此。
前說聖王不復作,是說三王。
後說聖王不復作,是說,二帝以上。
其間所謂“雖欲效古之跡”,不是說效古人之道,隻是要效其跡。
他有子醜寅,我便有亥。
他有忠質文,我便有智力,以具倣效其淺也。
如此看,方分曉。
不然,不復作者,既不可望倣古之跡者,又不可用是,絶後世於無人也。
文章難看。
東坡萬言書,前面說時事,儘好。
至于厚風俗存紀綱處,便淡薄枯槁。
葢其本源處欠,所以如此。
忠信所以進德也。
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進是進而未已,居是居而不遷,修辭立其誠。
且把修辭一件做題目,非禮勿視聼言動也。
在此居處,恭執事,敬與人。
忠亦在此,言忠信,行篤敬也。
在此動容貌,正顔色,出辭,氣亦在此。
古者祭天地,皆天子行禮。
至唐開元,禮始定自郊天之外,餘使有司攝之,後來遂為故事。
格物是窮理,不可易也,而以格為“至”,則有可籌繹者。
格于上下,可以訓“至”。
格物難以訓“至”,曰“緻知在至物”,非辭也。
愚嘗謂,格且比方思量之謂,此為是,此為非,此為正,此為邪,此為輕,此為重。
今之諺“欲知輕重”,則曰以稱格之。
此字必有傳承。
玉篇雲“格,至也、量也、度也”。
廣韻亦然。
彼之字義多出于古時經註,“格,至也”,是出堯典注,不知“度也,量也”出在何處。
以此訓“格”,正與今文合,向曾以告星渚,星渚以面看屋,久之無説。
緻知在格物,格物在緻知之初。
何曽日食萬錢,乃子何劭,便日食二萬。
諺雲敎奢易,教儉難。
平江,呉國都;嘉興,越地,相去百四十裡。
呉王逺逺經畧,破楚敗齊,而不能退取湖杭,以錢塘為界,豈但夫差之愚,其先世亦疎矣。
“畏厭[乙甲切,通作壓,履壞也]溺,三不弔”,隻是惡病欲染人,如疫之類。
若説有畏而死,則子畏於匡如何説。
自先王之禮不行,人心放恣,被釋氏乗虛而入,而冠禮、喪禮、葬禮、祭禮,皆被他将蠻夷之法來奪了。
冠禮,如他初削髮受戒之類,其叮嚀告戒甚嚴。
古時亦能有幾個好僧。
不比今時,受戒方新,出壇便破也。
喪禮,則有所謂七次之說。
謂人死後遇第七日,其魄必經由一隂司,受許多苦,至于七七,過七個隂司。
又有百日、有三年,皆經隂司。
夲是欺罔,愚夫惑其説。
遇此時,亦能記得父母,請僧追薦,謂之做功德。
做功德了,便做羹飯,謂之七次,羹飯随家豐儉。
今讀書人既闢佛老,不用其説,而于吾禮之中自不曽盡,朝夕奠無[一作非]奠,朔望無朔望,飲酒食肉,若罔聞知,是夷狄之不若也。
葬是順,火化是逆,今貧民無地可塟,又被他説火化上天,葬禮亦被奪了。
施斛一節,既薦祖先,又與祖先,請客而共享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葢是理之必然,後世小人,但知自已饑餓,何曽有思親之心,往往雖有,子孫亦是若敖,如此則施斛請客之説,寧可信其有,不失為長厚也。
畢竟是一個祭祀,以僧代巫而求逹于鬼神,請父母而又與請客。
緻死緻生之道,容或有是理也。
予先室死,曽施斛祭之,友朋來問雲“君素不信佛老,何為施斛?”予曰“我自不信,我自施斛”。
既而友人呂居中雲“鄭慥堂先生,亦不信佛老,亦不廢斛,曽有所感也。
以僧代巫,卻要擇僧。
” 淵明送一僕[今作力]與乃子,助其薪水之勞,而曰彼亦人子也。
見得淵明知道王褒《僮約》。
無此事,以文為戲。
後世虐用其下者,乃以為口實。
可歎也。
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出納之吝比上似輕,何以亦謂之惡?朱子謂“當賞不賞,當罰不罰,亦甚計利害”,看來上三件是陽惡,下一件是柔惡,其害一也。
集註引項羽刓印事。
項羽婦人之仁,高祖在掌握内不能殺,雖麤暴,隻是柔惡,謂之有司堂。
堂主人隻做得一司一軄之事也。
章雪崖,平江隠君子也。
不曽見晦翁而時時有書問道。
晦翁答書見存。
有時常高聲雲“世紛如何汨沒得,自家可以見其胸中之所存也”。
顧齋、胡文淳嘗從之。
此顧齋說予。
每書此句于扇上,人知敬聖賢之言,方可讀書。
檀弓曰“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
左注謂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
此,今祀後土之禮也。
儀禮不説。
易,六經之祖。
河圖,易之祖。
魏文侯自請于周為諸侯。
田和遷齊,康公又為之請為諸侯。
吾以為蔔子夏、叚幹木恥矣。
古者,人鬼不相襲而相得也。
後世人求鬼,鬼求人,鬼亦非其鬼矣。
白樂天長恨歌叙事詳贍,後人得知當時實事,有功紀錄,然以敗亡為戲,更無惻怛憂愛之意,身為唐臣,亦當知春秋所以存魯之法,便是草木,亦将不忍,葢祖父與身皆朝廷長養,不可謂草茅不知朝廷,吾之此説不是不容臣下做此語,但有惻怛憂愛之心,語言自重。
頴考叔取蝥弧以先登,純孝者如此乎?莊公受許之後,其愧辭如此,許又非其不共戴之讐。
張良,弟死不葬。
雖以良之功名不可掩也,史之有功類此也。
“天生烝民,其命靡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其初秉於天者,無不具此良心,而全歸者鮮矣,故曰“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使天命之常者,其功乃在人。
“無適也,無莫也,無可無不可也。
義之與比,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也”。
不獨論“仕”、“止”。
谷永雲“楚王絶丹姫以成覇功”。
應劭注漢書,便撰個丹姫出來。
谷永集中乃夏姫也。
解注難看如此。
崔浩謂老子非老聃所著。
此說可信。
蘧伯玉,信君子矣,不若史魚之直諫君之言也。
聖人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而荀子曰“盜名不如盜貨。
田仲、史鰌不如盜也”。
然則聖人亦被史魚瞞了,荀卿無忌憚。
田單宣言令燕軍劓齊卒、掘齊人墓,燒死人以激齊軍之怒。
此當時策士形容田單謀策過當之言。
若果如此足以亡齊,決不足以復齊也[一作決不能復齊也]。
章雪崖有詩雲“掩關作夏計,長日獨清坐。
戎葵競自花,安榴粲成朶。
時芳詎容歇,幽賞無不可。
微風忽吹來,諒亦深知我”。
前軰曰,君子不欲多取名。
自古隻有人不知不愠之君子,豈有取名之君子,然若為下等説,亦可以定民志。
梁智藏法師碑,蕭幾撰序,湘東王繹撰銘。
唐述[聖頌],奚拘[一作玽]撰序,呂向撰頌。
宗聖宮碑,歐陽詢撰序,陳叔逹撰銘。
夲朝不曽見出二手者,恐亦有之,謏[先子切,小也]聞未之見也。
先祖贈傅上舍詩,傅上舍數年後來雲“被好事者收了”,再求先祖寫,先祖不肯。
愚亦曾有詩贈人,被其再來求寫,便又與寫。
此是輕不及前軰重厚處。
文章可見興亡,可見時節,未説道理,且看文氣,“大風起兮雲飛揚”,興國之言也。
“妖姬臉似花含露”,亡國之音也[音一作文]。
偶歩瓜園,見有惡蜂捕一絡緯,上用口咬,下用毒釘,不堪其苦,天地如何得知何所赴訴,為之情懷不佳者數日。
秦檜議和,殺害名將,後人猶以為愛東南。
金國遷汴之時,其直學士孫大鼎奏疏明言。
天會八年之冬,諸大臣會于黒龍江之栁林相議,謂“宋臣如張浚、趙鼎則志在復讎;韓世忠、呉玠則習知兵事。
既不可以威取,復搆怨之良深,勢難先屈”。
魯王曰“惟遣彼臣先歸,因示恐脅而使之順,我佯不從而勉強聽之”。
忠獻王曰“汝言是矣。
誰可使者?”忠烈王曰“張孝純可”。
忠獻曰“此人在河東失節,人誰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隻有檜可用。
初言[一作初來説]趙氏得人心,必將有所推立,說張邦昌不為人恱服,不及半年,其言皆驗。
我喜其人置之軍中間,語以利害。
檜謂“南自南,北自北”,且許說“某着手時隻依這規模”,今隻用兵,南亦未必終弱,若縱其歸國,必是得志可濟吾事”。
是時,南人覊困,檜獨溫足,果至彼得權位而謀始行。
廢劉琦、韓世忠、張浚、趙鼎、殺嶽飛,而南北之勢定。
忠烈王德之誓書之中,必令不妄易首相,而檜亦隂發宇文虛中之逆,以報德。
表裡恐喝,一如忠獻所料,誅廢其喜事之將相,定南疆北界之畫,秦檜自謂欺世,不料後日金人自言之《南遷錄》甚詳。
當時胡編脩銓乞斬檜以謝天下,豈為過論,而後世至今有為檜出脫者,可痛也。
趙挺之除門下侍郎,鄒浩在貶所有詩雲“促膝論心十二年,有時忠憤淚澘然。
不聞一事拳拳救,但見三臺每每遷。
天地豈容将計免,國家能報乃身全。
他時會有相逢日,解説何由復自賢”。
句句好,至今尚感動人。
予不曉音律,覺其聲音亦怨。
挺之為相,子孫不喫着到今日。
至如此詩,千古削不去。
陳後山亦竒,特拜祁,遇寒,情願凍死,不肯着他絮襖。
詩傳一出,讀書盡廢,真是著書手叚。
其曰某傳,則不掩衆人之長矣。
要好于前面,綱領以後為列諸家名氏,使之有傳,亦是美事。
此書不比《論》、《孟》,經大爐韝,自“和鳴摯别”以下,皆是取之諸家見成言語,若不得前人先有此訓,詩亦懵然也。
物理難知。
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教誨爾子,式榖似之”。
直傳到漢,揚子雲猶曰“類我類我。
蜾蠃取螟蛉,産子於其身上,借其膏血以為養蜾蠃”。
大螟蛉枯,非變化也。
橘逾淮則為枳,亦非也。
江南人有接樹之法,以橘枝接枳,枳遂為橘,其核不變,再種則復為枳矣,淮北之人不曉此也。
以此知古人之言亦有誤者。
杜陵杜鵑詩雲“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親[一作嗔]。
殷勤哺其子,禮若奉至尊”。
亦不然。
杜鵑,鷂屬,梟之徒也,飛入鳥巢,鳥見之而去,于是生子于其巢,鳥歸不知是别子也,遂為育之,既長,乃欲噉母。
晦菴既謂《書序》非孔氏作。
晦翁既沒,其門人後學如蔡西山諸人又皆確然以為是聖人之書。
然《康誥》篇分明是誤,往往聖人之筆不全矣。
西山併以康誥[一有序字]為是,依孔子説。
予向作《世運錄》時,曽用晦翁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辟,避也。
管蔡流言,周公避于東土”,星渚極以為然。
予後來思之,居東二年,東征又二年,自“我不見,于今三年”,其實隻二年,其輔成王幼沖之時,亦淺矣。
蔡仲之命辟管叔于商,依然“辟”是“法”字。
後來《道統錄》中分紀,遂依古説。
華翁極以為非,遂又為改之。
晦翁辨得自明,有益世教,隻是筭年有些逺,兩存之以俟後人。
《春秋傳序》先説二帝而上;次說三王;次説三王既一。
復作如秦見子醜寅之建正,杜撰起來建亥。
漢知三王是忠質文,又求之于忠質文之外,以智力為之,此都是“欲倣古之跡,而私意,妄為者也夫”。
子生于周末,以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二帝,而上不可得而追也。
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以三王之道,正後世之人。
春秋之法行,則三王之道興,不必逺追二帝以上,而三王之治,可行于後世,豈不天下太平?其意如此。
前說聖王不復作,是說三王。
後說聖王不復作,是說,二帝以上。
其間所謂“雖欲效古之跡”,不是說效古人之道,隻是要效其跡。
他有子醜寅,我便有亥。
他有忠質文,我便有智力,以具倣效其淺也。
如此看,方分曉。
不然,不復作者,既不可望倣古之跡者,又不可用是,絶後世於無人也。
文章難看。
東坡萬言書,前面說時事,儘好。
至于厚風俗存紀綱處,便淡薄枯槁。
葢其本源處欠,所以如此。
忠信所以進德也。
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進是進而未已,居是居而不遷,修辭立其誠。
且把修辭一件做題目,非禮勿視聼言動也。
在此居處,恭執事,敬與人。
忠亦在此,言忠信,行篤敬也。
在此動容貌,正顔色,出辭,氣亦在此。
古者祭天地,皆天子行禮。
至唐開元,禮始定自郊天之外,餘使有司攝之,後來遂為故事。
格物是窮理,不可易也,而以格為“至”,則有可籌繹者。
格于上下,可以訓“至”。
格物難以訓“至”,曰“緻知在至物”,非辭也。
愚嘗謂,格且比方思量之謂,此為是,此為非,此為正,此為邪,此為輕,此為重。
今之諺“欲知輕重”,則曰以稱格之。
此字必有傳承。
玉篇雲“格,至也、量也、度也”。
廣韻亦然。
彼之字義多出于古時經註,“格,至也”,是出堯典注,不知“度也,量也”出在何處。
以此訓“格”,正與今文合,向曾以告星渚,星渚以面看屋,久之無説。
緻知在格物,格物在緻知之初。
何曽日食萬錢,乃子何劭,便日食二萬。
諺雲敎奢易,教儉難。
平江,呉國都;嘉興,越地,相去百四十裡。
呉王逺逺經畧,破楚敗齊,而不能退取湖杭,以錢塘為界,豈但夫差之愚,其先世亦疎矣。
“畏厭[乙甲切,通作壓,履壞也]溺,三不弔”,隻是惡病欲染人,如疫之類。
若説有畏而死,則子畏於匡如何説。
自先王之禮不行,人心放恣,被釋氏乗虛而入,而冠禮、喪禮、葬禮、祭禮,皆被他将蠻夷之法來奪了。
冠禮,如他初削髮受戒之類,其叮嚀告戒甚嚴。
古時亦能有幾個好僧。
不比今時,受戒方新,出壇便破也。
喪禮,則有所謂七次之說。
謂人死後遇第七日,其魄必經由一隂司,受許多苦,至于七七,過七個隂司。
又有百日、有三年,皆經隂司。
夲是欺罔,愚夫惑其説。
遇此時,亦能記得父母,請僧追薦,謂之做功德。
做功德了,便做羹飯,謂之七次,羹飯随家豐儉。
今讀書人既闢佛老,不用其説,而于吾禮之中自不曽盡,朝夕奠無[一作非]奠,朔望無朔望,飲酒食肉,若罔聞知,是夷狄之不若也。
葬是順,火化是逆,今貧民無地可塟,又被他説火化上天,葬禮亦被奪了。
施斛一節,既薦祖先,又與祖先,請客而共享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葢是理之必然,後世小人,但知自已饑餓,何曽有思親之心,往往雖有,子孫亦是若敖,如此則施斛請客之説,寧可信其有,不失為長厚也。
畢竟是一個祭祀,以僧代巫而求逹于鬼神,請父母而又與請客。
緻死緻生之道,容或有是理也。
予先室死,曽施斛祭之,友朋來問雲“君素不信佛老,何為施斛?”予曰“我自不信,我自施斛”。
既而友人呂居中雲“鄭慥堂先生,亦不信佛老,亦不廢斛,曽有所感也。
以僧代巫,卻要擇僧。
” 淵明送一僕[今作力]與乃子,助其薪水之勞,而曰彼亦人子也。
見得淵明知道王褒《僮約》。
無此事,以文為戲。
後世虐用其下者,乃以為口實。
可歎也。
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出納之吝比上似輕,何以亦謂之惡?朱子謂“當賞不賞,當罰不罰,亦甚計利害”,看來上三件是陽惡,下一件是柔惡,其害一也。
集註引項羽刓印事。
項羽婦人之仁,高祖在掌握内不能殺,雖麤暴,隻是柔惡,謂之有司堂。
堂主人隻做得一司一軄之事也。
章雪崖,平江隠君子也。
不曽見晦翁而時時有書問道。
晦翁答書見存。
有時常高聲雲“世紛如何汨沒得,自家可以見其胸中之所存也”。
顧齋、胡文淳嘗從之。
此顧齋說予。
每書此句于扇上,人知敬聖賢之言,方可讀書。
檀弓曰“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
左注謂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
此,今祀後土之禮也。
儀禮不説。
易,六經之祖。
河圖,易之祖。
魏文侯自請于周為諸侯。
田和遷齊,康公又為之請為諸侯。
吾以為蔔子夏、叚幹木恥矣。
古者,人鬼不相襲而相得也。
後世人求鬼,鬼求人,鬼亦非其鬼矣。
白樂天長恨歌叙事詳贍,後人得知當時實事,有功紀錄,然以敗亡為戲,更無惻怛憂愛之意,身為唐臣,亦當知春秋所以存魯之法,便是草木,亦将不忍,葢祖父與身皆朝廷長養,不可謂草茅不知朝廷,吾之此説不是不容臣下做此語,但有惻怛憂愛之心,語言自重。
頴考叔取蝥弧以先登,純孝者如此乎?莊公受許之後,其愧辭如此,許又非其不共戴之讐。
張良,弟死不葬。
雖以良之功名不可掩也,史之有功類此也。
“天生烝民,其命靡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其初秉於天者,無不具此良心,而全歸者鮮矣,故曰“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使天命之常者,其功乃在人。
“無適也,無莫也,無可無不可也。
義之與比,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也”。
不獨論“仕”、“止”。
谷永雲“楚王絶丹姫以成覇功”。
應劭注漢書,便撰個丹姫出來。
谷永集中乃夏姫也。
解注難看如此。
崔浩謂老子非老聃所著。
此說可信。
蘧伯玉,信君子矣,不若史魚之直諫君之言也。
聖人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而荀子曰“盜名不如盜貨。
田仲、史鰌不如盜也”。
然則聖人亦被史魚瞞了,荀卿無忌憚。
田單宣言令燕軍劓齊卒、掘齊人墓,燒死人以激齊軍之怒。
此當時策士形容田單謀策過當之言。
若果如此足以亡齊,決不足以復齊也[一作決不能復齊也]。
章雪崖有詩雲“掩關作夏計,長日獨清坐。
戎葵競自花,安榴粲成朶。
時芳詎容歇,幽賞無不可。
微風忽吹來,諒亦深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