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集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此説不可昜。
若從來有冬字而聖人改為春,則聖人不是。
若從來無冬字,聖人假天時立義,其假其立有不可。
“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程子曰“誓以結信,出於人情,先王所不禁也。
後世屢盟而不信,則罪也。
諸侯交相盟誓,亂世之事也”。
此語極其完全,是與不是,皆已著明。
胡氏傳“刑牲歃血,殆不獲已。
即位之初而汲汲以求焉,惡隠公之私也”,此語已是傷巧。
張主一雲“書公之及盟,以譏其狥習俗之私而不出[一本有於字]由衷之信”。
魯邾之好,卒不能以久成,尤巧矣。
聖人春秋寫一句在這裏,則物無遁形,如何有許多工夫譏人。
聖人固有特筆處,卻不在此。
隻消寫一句,是非自見。
私意不公也,見。
屢盟長亂也,見。
好不久成也,見。
《公羊》“及者何?與也”,此説是。
“及,猶汲汲也”,便不是。
《糓梁》“及者,内為志”亦不是。
故劉氏曰“及齊高傒盟、及晉處父盟,豈復“内為志”耶?”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寫此一句便見“賵諸侯之妾”,毀壞綱常,更不必問其他書法。
“天王”,兩字春秋,方是此第一句書王室事之不可不書。
天王,繼天為王,舉動如此,言外自可見。
《春秋》,隻消如此平看。
朝廷禁捕蛙,以其能食蝗也。
《周禮》“蟈氏掌去鼃黽。
焚牡菊以殺之”。
又曰“以其煙被水,則水蟲無聲”,是惡其聲之聒人。
有甚害處?似乎前後數官,皆是後來。
方術,此處不可曉。
林少頴謂,貍歌之愈鼠,雞助之[闕]也。
痿膏之殺鱉,鱉荊之中蝟。
壞漆以蟹,浣錫以魚,散血以藕皮,毀金剛以羊角,皆出于自然之理,所謂知實[一作變]化之道,而知神之所為也。
然聖人不應為蝦蟇聲閙,特為置官,周禮此處甚多。
葉水心闢繫辭,得“崇高莫大乎富貴”一句,以為竒貨,屢屢言之,謂為語言大病。
若據説,似亦惑人,崇髙莫大乎富貴,有甚恠異?辨上下,定民志,天大地大王亦大,富貴極于君,崇高莫大于君,初非異説。
禪家之法,隻是要人“靜定癡守”一句,更不思别路,久而自能通逹。
此,吾儒至誠如神之緒餘。
吾儒公漙,他隻是自私。
他要不落窠臼,誠是不落窠臼,然亦有可摶摸者。
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曰“庭前栢樹子”。
此語最好是吾儒一個仁字也。
“如何是佛”?曰“乾屎撅”,謂“前人往矣。
我自當作工夫,説前人甚麽”,此句與吾儒别有。
問“請師安心”,曰“将心來與汝安”。
百丈謂溈山曰“汝撥爐中有火否”?溈山撥,雲無火。
百丈起,深撥得火,雲“此不是火”?吾儒亦如此敎人,但今聽之者,不把作事看,反不如他能信向服行也。
然既曰悟道,必當首先悟吾父母是如何三綱五常,身體髮膚。
七顛八倒,反借吾儒名分之説,與四海五湖無所係著之人揑合交道而自謂“髙于一世”,而人亦以是髙之然。
若無朝廷見成飯與喫,見成法與維持,亦定坐禪不成也。
曾子問禮于孔子如此,其細宻如檀弓所載,乃件件不如子遊記禮者。
但欲尊崇禮家,借曽子之大名而抑之,又借子遊之名而入于禮家。
且未小歛則裼裘,此是當時之禮,閭巷之人亦能之,何足以譽子遊。
至于主人,既祖特敬曽子之來,反柩而受弔,雖世俗,亦知其不可也。
程子令人類聚《論語》言仁處玩味,此最切于教人仁,實是難訓,看來看去,自曉得可也。
“上蔡識痛癢”之語亦切。
葢出于程子“痿痺不仁”之意,愚嘗講程子“觀雞雛,可以觀人仁”,説得幾句,自謂有功于諸儒。
張主一有《春秋集註集傳》,予未嘗見,忽得本于瑞州守董華翁,葢其刻在瑞州,見惠新本也。
病中未及看,偶華翁歸自朝,盛稱之,方能畧看。
中間義理自善,但《春秋》一書,質實判斷不得,文公論之詳矣。
除非起孔子出來,如範明友奴再生,説當時之事與所以褒貶,去取之意方得。
今作集註,便是要質實判斷了。
此照《語孟》例不得,《語孟》是説道理,春秋是紀事。
且首先句,便難明了,“惠公仲子”,不知“惠公之仲子”耶?或“惠公同仲子”耶?“尹氏卒”,一邉道是婦人,一邉道天子之世卿。
諸儒譏世卿之説,自是明訓,恐是舉燭尚明之論,理自是而事則非也。
此自是一説。
至于三統之説,予嘗以告華翁。
華翁亦以為未穏,暨再閲。
至“夫人子氏薨”,忽雲“不書“葬”者,婦人從君,故君存則葬禮未備,待君薨而合祔也”。
夲朝,後雖先崩,必俟合葬于山陵,葢古之遺制,與此説可駭此(比?)看。
先儒之言,不分曉而又不曉事也。
榖梁雲“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程子雲“公在,故不書“葬”,于此見夫婦之義矣。
此不過所尊有嫌,遂不書葬耳。
安得待君薨而合祔也。
夲朝。
後先崩,必備葬禮而葬,但未歸太廟,而神主享于别廟,暨帝崩既葬,然後以神主合歸于太廟”,典故甚明,安得如張氏之言也。
魏徵謂“太宗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是太宗後之葬,而陵名且定””,張氏何不知之? 明道先生説“今學者,敬而不見得,又不安者,隻是心生,亦是太以敬來做事。
得重此“恭而無禮,則勞也”。
恭者,私為恭之謂也。
禮者,非體之禮,是自然底道理也。
隻恭而不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
人把“禮者,非體之禮”作句,所以都説不得。
“禮者,非體之”,是一句。
“禮是自然底道理”,是一句。
禮者,不是將我身體得出來,乃是自然底道理。
纔説“體之”則便非自然,便身與禮為二。
平翁先生送乃子溫倅清父生日以香一片,寫四句其上,雲“始于克己,終于捨己。
聖學終始,有立卓爾”,永嘉名公多有跋。
皆不能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顔子克己處也;“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此顔子舍己處也。
二己不同,私者既盡,八荒洞然,不見人我之異,其始終如此。
[跋字下有一予字]。
堯民撃壤,自唐以來,畵為圖,乃是行坐捧腹牽挽快樂之様。
李伯時臨本極佳,不見所謂撃壤者。
藝經謂“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寸濶三寸。
将戲,先側一壤于地,逺二十四歩[一本作三四十歩],以手中壤撃之,中者為上。
此戲甚好,比之投壺,尤見為樸質也”。
然予謂,此說亦未必然。
壤即泥也。
以手拭[一本作式]杖撃壤,以為音節而歌。
其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真是太平之語,真好文章。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更好。
晦翁語錄雲“呉公濟雲“逐日應接事物之中,須得一時辰寧靜以養衛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餘”。
其言雖出于異說,而試之亦畧驗,豈周夫子所謂主靜者耶?”予謂,此恐未必文公之言。
文公雲“寂者,無時而不感,感者,無時而不寂”。
又何健羨于一時之寧靜?一時之寧靜又足以方周子之主靜耶?然而其説自好,以邢和叔之意,初學得此,豈不甚善。
平翁先生雲,有人一子名光,一子名梵,一子名晃,其父逺出不歸,光者子,細探其蹤跡,知其北徃,求之幽燕;梵者子,不細探討,乃求之南閩;晃者,在家嬉遊而已。
一日,光者得其父以歸,梵者索然而歸。
光以責梵,晃亦以責梵。
光可言也,晃不可言也。
梵,雖行路差,尚曾求父也。
晃坐于家不曾求父,乃責梵之不善于求父。
今之人,未嘗求道而空空以議人,何以異此。
釋氏,行路差,尚曽求道也。
董公遮説漢王一事,人以為漢王得此正大之論,而漢業成于此。
按董公言,順德者昌,逆徳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王放弑其主,天下之賊也。
大王宜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于是髙祖為義帝發喪,率諸侯兵五十六萬討羽。
入彭城,一時響應,甚麽氣勢,而高祖入彭城之後,乃收羙人貨賂,置酒高會,此是為義帝發喪耶?髙祖不是三王,骨子夲意不是伐罪救民。
得董公此説,且做一個題目,既得志便掉了,羊質虎皮,事體便敗,項羽大破漢兵,獲太公呂後,高祖之狼狽未有如此役也。
如此則反是董公誤之,其曰“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此是謀利計功之説,諸葛孔明定不如此説。
先主問孔明,謀伸大義于天下,而孔明乃答以“劉璋闇弱,可取”,此是伸大義乎?葢史家闕文,或承襲魏氏私史也。
行不義,殺不辜,以為興國之基,孔明為之哉。
劉璋之父,劉焉,漢之賊也。
初以益州有天子氣,求領益州,此意已可誅。
未幾有董卓之亂,諸鎮皆起兵討賊。
焉亦起兵,不討賊,遂據益州,殺漢中太守,斷蜀道,帝使其子劉璋諭旨,璋不反命,遂留蜀焉。
自作乗輿任政。
賈龍討焉,不克。
當時黃巾既定,董氏又滅,劉虞死節,曹操未動。
漢之亡,劉焉為之首也。
焉死而璋産悖逆相承,曹操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止可徐圖,未易輕舉,孔明欲伸大義,安得舍璋而他務乎?滅劉璋正是為漢討賊,既討賊,遂據以為資,以俟驅馳于中原,孔明之規模如此。
史不足據也。
魏晉之史,皆是魏邉人為之,當時漢家忠臣被他埋沒多少。
孔子門人與孟子門人不同。
孔子門人隻有陳子禽識見卑下,三畨開口,都不成説話。
孟子門人都低如公孫醜、萬章之徒,有甚難疑答問,枉教孟子應他如此。
樂正子克之外尚有充虞。
金國以趙妃亡,葢天意耶。
顔子“問仁”章。
程子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
仲弓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程子亦隻就仲弓自説“如求仁得仁,何怨”之意,不幹别人事。
朱子則曰“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皆與其仁”。
又曰“在家無怨,是一家歸仁。
在邦無怨,是一邦歸仁”。
至顔子,則天下歸仁。
人以呂與叔“八荒洞然,皆入我闥”為非,乃又自載程子事事皆仁之説于集註,畢竟兩存自善。
愚嘗記得《朱子語錄》有一叚雲“克己復禮為仁。
言一日克去己私,復還天理,則胸中薫然慈祥愷悌,視天下之物,無一不在吾所愛之中也”。
嘗題在窗中,今語錄尋不見,從弟子剛雲“此是初年之說”,然似語錄之說,亦不可破,反更安穏,真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有歸仁之理,但就身上推,不務于外,不知文公去取之本意如何。
李邕文章聲名在唐甚盛,所謂幹将鏌鎁誰敢交鋒者。
予家無李邕集,曽見其自書數碑,乃其自作者,理不成理,文不成文,僅足資笑。
其曰“性有習,道有因,止于心,友于照。
習也者,坐乎樹,居乎山,因也者”,他添兩個者字,移擷兩句前後,以為竒也。
豈不可笑。
如此甚多。
其形容麓山寺雲“化城未真,梵天猶俗,僧家隻是廣張天也。
不如他[一本有而字],所以佛坐其上而天居其下,佛非今人所見,可以愚世俗”。
麓山不過是個寺院也。
如此廣張,豈不為識者所鄙。
大凡得譽過當,適足為累。
鄭文寳詩雲“秋隂漠漠秋雲輕,緱氏山頭月正明。
帝子西飛仙馭逺,不知何處夜吹笙”。
夲是好詩,晏元獻公題其後雲“此詩在處,當有神佛護持”。
一譽之過,再看此詩,便索然矣。
有甚
若從來有冬字而聖人改為春,則聖人不是。
若從來無冬字,聖人假天時立義,其假其立有不可。
“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程子曰“誓以結信,出於人情,先王所不禁也。
後世屢盟而不信,則罪也。
諸侯交相盟誓,亂世之事也”。
此語極其完全,是與不是,皆已著明。
胡氏傳“刑牲歃血,殆不獲已。
即位之初而汲汲以求焉,惡隠公之私也”,此語已是傷巧。
張主一雲“書公之及盟,以譏其狥習俗之私而不出[一本有於字]由衷之信”。
魯邾之好,卒不能以久成,尤巧矣。
聖人春秋寫一句在這裏,則物無遁形,如何有許多工夫譏人。
聖人固有特筆處,卻不在此。
隻消寫一句,是非自見。
私意不公也,見。
屢盟長亂也,見。
好不久成也,見。
《公羊》“及者何?與也”,此説是。
“及,猶汲汲也”,便不是。
《糓梁》“及者,内為志”亦不是。
故劉氏曰“及齊高傒盟、及晉處父盟,豈復“内為志”耶?”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寫此一句便見“賵諸侯之妾”,毀壞綱常,更不必問其他書法。
“天王”,兩字春秋,方是此第一句書王室事之不可不書。
天王,繼天為王,舉動如此,言外自可見。
《春秋》,隻消如此平看。
朝廷禁捕蛙,以其能食蝗也。
《周禮》“蟈氏掌去鼃黽。
焚牡菊以殺之”。
又曰“以其煙被水,則水蟲無聲”,是惡其聲之聒人。
有甚害處?似乎前後數官,皆是後來。
方術,此處不可曉。
林少頴謂,貍歌之愈鼠,雞助之[闕]也。
痿膏之殺鱉,鱉荊之中蝟。
壞漆以蟹,浣錫以魚,散血以藕皮,毀金剛以羊角,皆出于自然之理,所謂知實[一作變]化之道,而知神之所為也。
然聖人不應為蝦蟇聲閙,特為置官,周禮此處甚多。
葉水心闢繫辭,得“崇高莫大乎富貴”一句,以為竒貨,屢屢言之,謂為語言大病。
若據説,似亦惑人,崇髙莫大乎富貴,有甚恠異?辨上下,定民志,天大地大王亦大,富貴極于君,崇高莫大于君,初非異説。
禪家之法,隻是要人“靜定癡守”一句,更不思别路,久而自能通逹。
此,吾儒至誠如神之緒餘。
吾儒公漙,他隻是自私。
他要不落窠臼,誠是不落窠臼,然亦有可摶摸者。
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曰“庭前栢樹子”。
此語最好是吾儒一個仁字也。
“如何是佛”?曰“乾屎撅”,謂“前人往矣。
我自當作工夫,説前人甚麽”,此句與吾儒别有。
問“請師安心”,曰“将心來與汝安”。
百丈謂溈山曰“汝撥爐中有火否”?溈山撥,雲無火。
百丈起,深撥得火,雲“此不是火”?吾儒亦如此敎人,但今聽之者,不把作事看,反不如他能信向服行也。
然既曰悟道,必當首先悟吾父母是如何三綱五常,身體髮膚。
七顛八倒,反借吾儒名分之説,與四海五湖無所係著之人揑合交道而自謂“髙于一世”,而人亦以是髙之然。
若無朝廷見成飯與喫,見成法與維持,亦定坐禪不成也。
曾子問禮于孔子如此,其細宻如檀弓所載,乃件件不如子遊記禮者。
但欲尊崇禮家,借曽子之大名而抑之,又借子遊之名而入于禮家。
且未小歛則裼裘,此是當時之禮,閭巷之人亦能之,何足以譽子遊。
至于主人,既祖特敬曽子之來,反柩而受弔,雖世俗,亦知其不可也。
程子令人類聚《論語》言仁處玩味,此最切于教人仁,實是難訓,看來看去,自曉得可也。
“上蔡識痛癢”之語亦切。
葢出于程子“痿痺不仁”之意,愚嘗講程子“觀雞雛,可以觀人仁”,説得幾句,自謂有功于諸儒。
張主一有《春秋集註集傳》,予未嘗見,忽得本于瑞州守董華翁,葢其刻在瑞州,見惠新本也。
病中未及看,偶華翁歸自朝,盛稱之,方能畧看。
中間義理自善,但《春秋》一書,質實判斷不得,文公論之詳矣。
除非起孔子出來,如範明友奴再生,説當時之事與所以褒貶,去取之意方得。
今作集註,便是要質實判斷了。
此照《語孟》例不得,《語孟》是説道理,春秋是紀事。
且首先句,便難明了,“惠公仲子”,不知“惠公之仲子”耶?或“惠公同仲子”耶?“尹氏卒”,一邉道是婦人,一邉道天子之世卿。
諸儒譏世卿之説,自是明訓,恐是舉燭尚明之論,理自是而事則非也。
此自是一説。
至于三統之説,予嘗以告華翁。
華翁亦以為未穏,暨再閲。
至“夫人子氏薨”,忽雲“不書“葬”者,婦人從君,故君存則葬禮未備,待君薨而合祔也”。
夲朝,後雖先崩,必俟合葬于山陵,葢古之遺制,與此説可駭此(比?)看。
先儒之言,不分曉而又不曉事也。
榖梁雲“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程子雲“公在,故不書“葬”,于此見夫婦之義矣。
此不過所尊有嫌,遂不書葬耳。
安得待君薨而合祔也。
夲朝。
後先崩,必備葬禮而葬,但未歸太廟,而神主享于别廟,暨帝崩既葬,然後以神主合歸于太廟”,典故甚明,安得如張氏之言也。
魏徵謂“太宗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是太宗後之葬,而陵名且定””,張氏何不知之? 明道先生説“今學者,敬而不見得,又不安者,隻是心生,亦是太以敬來做事。
得重此“恭而無禮,則勞也”。
恭者,私為恭之謂也。
禮者,非體之禮,是自然底道理也。
隻恭而不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
人把“禮者,非體之禮”作句,所以都説不得。
“禮者,非體之”,是一句。
“禮是自然底道理”,是一句。
禮者,不是將我身體得出來,乃是自然底道理。
纔説“體之”則便非自然,便身與禮為二。
平翁先生送乃子溫倅清父生日以香一片,寫四句其上,雲“始于克己,終于捨己。
聖學終始,有立卓爾”,永嘉名公多有跋。
皆不能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顔子克己處也;“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此顔子舍己處也。
二己不同,私者既盡,八荒洞然,不見人我之異,其始終如此。
[跋字下有一予字]。
堯民撃壤,自唐以來,畵為圖,乃是行坐捧腹牽挽快樂之様。
李伯時臨本極佳,不見所謂撃壤者。
藝經謂“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寸濶三寸。
将戲,先側一壤于地,逺二十四歩[一本作三四十歩],以手中壤撃之,中者為上。
此戲甚好,比之投壺,尤見為樸質也”。
然予謂,此說亦未必然。
壤即泥也。
以手拭[一本作式]杖撃壤,以為音節而歌。
其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真是太平之語,真好文章。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更好。
晦翁語錄雲“呉公濟雲“逐日應接事物之中,須得一時辰寧靜以養衛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餘”。
其言雖出于異說,而試之亦畧驗,豈周夫子所謂主靜者耶?”予謂,此恐未必文公之言。
文公雲“寂者,無時而不感,感者,無時而不寂”。
又何健羨于一時之寧靜?一時之寧靜又足以方周子之主靜耶?然而其説自好,以邢和叔之意,初學得此,豈不甚善。
平翁先生雲,有人一子名光,一子名梵,一子名晃,其父逺出不歸,光者子,細探其蹤跡,知其北徃,求之幽燕;梵者子,不細探討,乃求之南閩;晃者,在家嬉遊而已。
一日,光者得其父以歸,梵者索然而歸。
光以責梵,晃亦以責梵。
光可言也,晃不可言也。
梵,雖行路差,尚曾求父也。
晃坐于家不曾求父,乃責梵之不善于求父。
今之人,未嘗求道而空空以議人,何以異此。
釋氏,行路差,尚曽求道也。
董公遮説漢王一事,人以為漢王得此正大之論,而漢業成于此。
按董公言,順德者昌,逆徳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王放弑其主,天下之賊也。
大王宜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于是髙祖為義帝發喪,率諸侯兵五十六萬討羽。
入彭城,一時響應,甚麽氣勢,而高祖入彭城之後,乃收羙人貨賂,置酒高會,此是為義帝發喪耶?髙祖不是三王,骨子夲意不是伐罪救民。
得董公此説,且做一個題目,既得志便掉了,羊質虎皮,事體便敗,項羽大破漢兵,獲太公呂後,高祖之狼狽未有如此役也。
如此則反是董公誤之,其曰“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此是謀利計功之説,諸葛孔明定不如此説。
先主問孔明,謀伸大義于天下,而孔明乃答以“劉璋闇弱,可取”,此是伸大義乎?葢史家闕文,或承襲魏氏私史也。
行不義,殺不辜,以為興國之基,孔明為之哉。
劉璋之父,劉焉,漢之賊也。
初以益州有天子氣,求領益州,此意已可誅。
未幾有董卓之亂,諸鎮皆起兵討賊。
焉亦起兵,不討賊,遂據益州,殺漢中太守,斷蜀道,帝使其子劉璋諭旨,璋不反命,遂留蜀焉。
自作乗輿任政。
賈龍討焉,不克。
當時黃巾既定,董氏又滅,劉虞死節,曹操未動。
漢之亡,劉焉為之首也。
焉死而璋産悖逆相承,曹操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止可徐圖,未易輕舉,孔明欲伸大義,安得舍璋而他務乎?滅劉璋正是為漢討賊,既討賊,遂據以為資,以俟驅馳于中原,孔明之規模如此。
史不足據也。
魏晉之史,皆是魏邉人為之,當時漢家忠臣被他埋沒多少。
孔子門人與孟子門人不同。
孔子門人隻有陳子禽識見卑下,三畨開口,都不成説話。
孟子門人都低如公孫醜、萬章之徒,有甚難疑答問,枉教孟子應他如此。
樂正子克之外尚有充虞。
金國以趙妃亡,葢天意耶。
顔子“問仁”章。
程子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
仲弓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程子亦隻就仲弓自説“如求仁得仁,何怨”之意,不幹别人事。
朱子則曰“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皆與其仁”。
又曰“在家無怨,是一家歸仁。
在邦無怨,是一邦歸仁”。
至顔子,則天下歸仁。
人以呂與叔“八荒洞然,皆入我闥”為非,乃又自載程子事事皆仁之説于集註,畢竟兩存自善。
愚嘗記得《朱子語錄》有一叚雲“克己復禮為仁。
言一日克去己私,復還天理,則胸中薫然慈祥愷悌,視天下之物,無一不在吾所愛之中也”。
嘗題在窗中,今語錄尋不見,從弟子剛雲“此是初年之說”,然似語錄之說,亦不可破,反更安穏,真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有歸仁之理,但就身上推,不務于外,不知文公去取之本意如何。
李邕文章聲名在唐甚盛,所謂幹将鏌鎁誰敢交鋒者。
予家無李邕集,曽見其自書數碑,乃其自作者,理不成理,文不成文,僅足資笑。
其曰“性有習,道有因,止于心,友于照。
習也者,坐乎樹,居乎山,因也者”,他添兩個者字,移擷兩句前後,以為竒也。
豈不可笑。
如此甚多。
其形容麓山寺雲“化城未真,梵天猶俗,僧家隻是廣張天也。
不如他[一本有而字],所以佛坐其上而天居其下,佛非今人所見,可以愚世俗”。
麓山不過是個寺院也。
如此廣張,豈不為識者所鄙。
大凡得譽過當,適足為累。
鄭文寳詩雲“秋隂漠漠秋雲輕,緱氏山頭月正明。
帝子西飛仙馭逺,不知何處夜吹笙”。
夲是好詩,晏元獻公題其後雲“此詩在處,當有神佛護持”。
一譽之過,再看此詩,便索然矣。
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