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六經之文不相師也,而後世不敢軒轾。
後之為文者,吾惑矣。
拟韓臨柳,效馬學班,代相祖述,竊其糟粕,謬矣。
夫文以載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謂吾之文為六經可也。
何也?與六經不相叛也。
否則,發明申、韓之學術,飾以六經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詩、詞、文、賦,都要有個憂君愛國之意,濟人利物之心,春風舞雩之趣,達天見性之精;不為贅言,不襲馀緒,不道鄙迂,不言幽僻,不事刻削,不徇偏執。
一先達為文示予,令改之,予謙讓。
先達曰:“某不護短,即令公笑我,隻是一人笑。
若為我回護,是令天下笑也。
”予極服其誠,又服其智。
嗟夫!惡一人面指,而安受天下之背笑者,豈獨文哉?豈獨一二人哉?觀此可以悟矣。
議論之家,旁引根據,然而,據傳莫如據經,據經莫如據理。
古今載籍之言率有七種:一曰天分語。
身為道鑄,心是理成,自然而然,毫無所為,生知安行之聖人。
二曰性分語。
理所當然,職所當盡,務滿分量,斃而後已,學知利行之聖人。
三曰是非語。
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以勸賢者。
四曰利害語。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策衆人。
五曰權變語。
托詞畫策以應務。
六曰威令語。
五刑以防淫。
七曰無奈語。
五兵以禁亂。
此語之外,皆亂道之談也,學者之所務辨也。
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
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愛,脫粗鄙之态。
沉潛之人多幽興,其詩淡,讀之令人寂靜,動深遠之思。
沖淡之人多雅興,其詩老,讀之令人平易,消童稚之氣。
愁紅怨綠,是兒女語,對白抽黃,是騷墨語,歎老嗟卑,是寒酸語,慕膻附腥,是乞丐語。
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後學之殃而木之災也。
路本平,而山溪之,日月本明,而雲霧之。
無異理,有異言,無深情,有深語。
是人不誡,而是書不焚,有世教之責者之罪也。
若曰其人學博而識深,意奧而語奇,然則孔、盂之言淺鄙甚矣。
聖人不作無用文章,其論道則為有德之言,其論事則為有見之言,其叙述歌詠則為有益世教之言。
真字要如聖人燕居危坐,端莊而和氣自在,草字要如聖人應物,進退存亡,辭受取予,變化不測,因事異施而不失其中。
要之同歸于任其自然,不事造作。
聖人作經,有指時物者,有指時事者,有指方事者,有論心事者,當時精意與身往矣。
話言所遺,不能寫心之十一,而儒者以後世之事物,一己之意見度之,不得則強為訓诂。
嗚呼! 漢宋諸儒不生,則先聖經旨後世誠不得十一,然以牽合附會而失其自然之旨者,亦不少也。
聖人垂世則為持衡之言,救世則有偏重之言。
持衡之言達之天下萬世者也,可以示極,偏重之言因事因人者也,可以矯枉。
而不善讀書者,每以偏重之言垂訓,亂道也夫!誣聖也夫! 言語者,聖人之糟粕也。
聖人不可言之妙,非言語所能形容。
漢宋以來,解經諸儒泥文拘字,破碎牽合,失聖人天然自得之趣,晦天下本然自在之道,不近人情,不合物理,使後世學者無所适從。
且其負一世之高明,系千古之重望,遂成百世不刊之典。
後學者豈無千慮一得,發前聖之心傳,而救先儒之小失?然一下筆開喙,腐儒俗士不辨是非,噬指而驚,掩口而笑,且曰:“茲先哲之明訓也,安得妄議?”噫!此誠信而好古之義也。
泥傳離經,勉從強信,是先儒阿意曲從之子也。
昔朱子将終,尚改誠意注說,使朱子先一年而卒,則誠意章必非精到之語;使天假朱子數年,所改甯止誠意章哉? 聖人之言,簡淡明直中有無窮之味,大羹玄酒也;賢人之言,一見便透,而理趣充溢,讀之使人豁然,脍炙珍羞也。
聖人終日信口開阖,千言萬語,随事問答,無一字不可為訓。
賢者深沉而思,稽留而應,平氣而言,易心而語,始免于過。
出此二者,而恣口放言,皆狂迷醉夢語也,終日言無一字近道,何以多為? 詩低處在覓故事尋對頭,高處在寫胸中自得之趣,說眼前見在之景 自孔子時便說“史不阙文”,又曰“文勝質則史”,把史字就作了一僞字看。
如今讀史隻看他治亂興亡,足為法戒,至于是非真僞,總是除外底。
譬之聽戲文一般,何須問他真假,隻是足為感創,便于風化有關。
但有一樁可恨處,隻緣當真看,把僞底當真,隻緣當僞看,又把真底當僞。
這裡便宜了多少小人,虧枉了多少君子。
詩辭要如哭笑,發乎情之不容已,則真切而有味。
果真矣,不必較工拙。
後世隻要學詩辭,然工而失真,非詩辭之本意矣。
故詩辭以情真
後之為文者,吾惑矣。
拟韓臨柳,效馬學班,代相祖述,竊其糟粕,謬矣。
夫文以載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謂吾之文為六經可也。
何也?與六經不相叛也。
否則,發明申、韓之學術,飾以六經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詩、詞、文、賦,都要有個憂君愛國之意,濟人利物之心,春風舞雩之趣,達天見性之精;不為贅言,不襲馀緒,不道鄙迂,不言幽僻,不事刻削,不徇偏執。
一先達為文示予,令改之,予謙讓。
先達曰:“某不護短,即令公笑我,隻是一人笑。
若為我回護,是令天下笑也。
”予極服其誠,又服其智。
嗟夫!惡一人面指,而安受天下之背笑者,豈獨文哉?豈獨一二人哉?觀此可以悟矣。
議論之家,旁引根據,然而,據傳莫如據經,據經莫如據理。
古今載籍之言率有七種:一曰天分語。
身為道鑄,心是理成,自然而然,毫無所為,生知安行之聖人。
二曰性分語。
理所當然,職所當盡,務滿分量,斃而後已,學知利行之聖人。
三曰是非語。
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以勸賢者。
四曰利害語。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策衆人。
五曰權變語。
托詞畫策以應務。
六曰威令語。
五刑以防淫。
七曰無奈語。
五兵以禁亂。
此語之外,皆亂道之談也,學者之所務辨也。
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
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愛,脫粗鄙之态。
沉潛之人多幽興,其詩淡,讀之令人寂靜,動深遠之思。
沖淡之人多雅興,其詩老,讀之令人平易,消童稚之氣。
愁紅怨綠,是兒女語,對白抽黃,是騷墨語,歎老嗟卑,是寒酸語,慕膻附腥,是乞丐語。
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後學之殃而木之災也。
路本平,而山溪之,日月本明,而雲霧之。
無異理,有異言,無深情,有深語。
是人不誡,而是書不焚,有世教之責者之罪也。
若曰其人學博而識深,意奧而語奇,然則孔、盂之言淺鄙甚矣。
聖人不作無用文章,其論道則為有德之言,其論事則為有見之言,其叙述歌詠則為有益世教之言。
真字要如聖人燕居危坐,端莊而和氣自在,草字要如聖人應物,進退存亡,辭受取予,變化不測,因事異施而不失其中。
要之同歸于任其自然,不事造作。
聖人作經,有指時物者,有指時事者,有指方事者,有論心事者,當時精意與身往矣。
話言所遺,不能寫心之十一,而儒者以後世之事物,一己之意見度之,不得則強為訓诂。
嗚呼! 漢宋諸儒不生,則先聖經旨後世誠不得十一,然以牽合附會而失其自然之旨者,亦不少也。
聖人垂世則為持衡之言,救世則有偏重之言。
持衡之言達之天下萬世者也,可以示極,偏重之言因事因人者也,可以矯枉。
而不善讀書者,每以偏重之言垂訓,亂道也夫!誣聖也夫! 言語者,聖人之糟粕也。
聖人不可言之妙,非言語所能形容。
漢宋以來,解經諸儒泥文拘字,破碎牽合,失聖人天然自得之趣,晦天下本然自在之道,不近人情,不合物理,使後世學者無所适從。
且其負一世之高明,系千古之重望,遂成百世不刊之典。
後學者豈無千慮一得,發前聖之心傳,而救先儒之小失?然一下筆開喙,腐儒俗士不辨是非,噬指而驚,掩口而笑,且曰:“茲先哲之明訓也,安得妄議?”噫!此誠信而好古之義也。
泥傳離經,勉從強信,是先儒阿意曲從之子也。
昔朱子将終,尚改誠意注說,使朱子先一年而卒,則誠意章必非精到之語;使天假朱子數年,所改甯止誠意章哉? 聖人之言,簡淡明直中有無窮之味,大羹玄酒也;賢人之言,一見便透,而理趣充溢,讀之使人豁然,脍炙珍羞也。
聖人終日信口開阖,千言萬語,随事問答,無一字不可為訓。
賢者深沉而思,稽留而應,平氣而言,易心而語,始免于過。
出此二者,而恣口放言,皆狂迷醉夢語也,終日言無一字近道,何以多為? 詩低處在覓故事尋對頭,高處在寫胸中自得之趣,說眼前見在之景 自孔子時便說“史不阙文”,又曰“文勝質則史”,把史字就作了一僞字看。
如今讀史隻看他治亂興亡,足為法戒,至于是非真僞,總是除外底。
譬之聽戲文一般,何須問他真假,隻是足為感創,便于風化有關。
但有一樁可恨處,隻緣當真看,把僞底當真,隻緣當僞看,又把真底當僞。
這裡便宜了多少小人,虧枉了多少君子。
詩辭要如哭笑,發乎情之不容已,則真切而有味。
果真矣,不必較工拙。
後世隻要學詩辭,然工而失真,非詩辭之本意矣。
故詩辭以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