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喻

關燈
劍長三尺,用在一絲之铦刃;筆長三寸,用在一端之銳毫,其馀皆無用之羨物也。

    雖然,使劍與筆但有其铦者銳者焉,則其用不可施。

    則知無用者,有用之資;有用者,無用之施。

    易牙不能無爨子,歐冶不能無砧手,工輸不能無鑽厮。

    苟不能無,則與有用者等也,若之何而可以相病也? 坐井者不可與言一度之天,出而四顧,則始覺其大矣。

    雖然,雲木礙眼,所見猶拘也,登泰山之巅,則視天莫知其際矣。

     雖然,不如身遊八極之表,心通九垓之外。

    天在胸中如太倉一粒,然後可以語通達之識。

     着味非至味也,故玄酒為五味先;着色非至色也,故太素為五色主;着象非至象也,故無象為萬象母;着力非至力也,故大塊載萬物而不負;着情非至情也,故太清生萬物而不親;着心非至心也,故聖人應萬事而不有。

     凡病人面紅如赭、發潤如油者不治,蓋萃一身之元氣血脈盡于面目之上也。

    嗚呼!人君富四海,貧可以懼矣。

     有國家者,厚下恤民,非獨為民也。

    譬之于墉,廣其下,削其上,乃可固也;譬之于木,溉其本,剔其末,乃可茂也。

     夫墉未有上豐下狹而不傾,木未有露本繁末而不斃者。

    可畏也夫! 天下之勢,積漸成之也。

    無忽一毫輿羽拆軸者,積也。

    無忽寒露尋至堅冰者,漸也。

    自古天下國家、身之敗亡,不出積漸二字。

    積之微漸之始,可為寒心哉! 火之大灼者無煙,水之順流者無聲,人之情平者無語。

     風之初發于谷也,拔木走石,漸遠而減,又遠而弱,又遠而微,又遠而盡。

    其勢然也。

    使風出谷也,僅能振葉拂毛,即咫尺不能推行矣。

    京師号令之首也,紀法不可以不振也。

     背上有物,反顧千萬轉而不可見也,遂謂人言不可信,若必待自見,則無見時矣。

     人有畏更衣之寒而忍一歲之凍,懼一針之痛而甘必死之瘍者。

    一勞永逸,可與有識者道。

    齒之密比,不嫌于相逼,固有故也。

    落而補之,則覺有物矣。

    夫惟固有者多不得,少不得。

     嬰珠佩玉,服錦曳羅,而餓死于室中,不如丐人持一升之粟。

    是以明王貴用物,而誅尚無用者。

     元氣已虛,而血肉未潰,飲食起居不甚覺也,一旦外邪襲之,溘然死矣。

    不怕千日怕一旦,一旦者,千日之積也。

    千日可為,一旦不可為矣。

    故慎于千日,正以防其一旦也。

    有天下國家者,可惕然懼矣。

     以果下車駕骐骥,以盆池水養蛟龍,以小廉細謹繩英雄豪傑,善官人者笑之。

     水千流萬派,始于一源,木千枝萬葉,出于一本;人千酬萬應,發于一心;身千病萬症,根于一髒。

    眩于千萬,舉世之大迷也;直指原頭,智者之獨見也。

    故病治一,而千萬皆除;政理一,而千萬皆舉矣。

     水簽、燈燭、日、月、眼,世間惟此五照,宜謂五明。

     毫厘之輕,斤鈞之所藉以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鬥之所賴以為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以為長者也。

     人中黃之穢,天靈蓋之兇,人人畏惡之矣。

    卧病于牀,命在須臾,片腦蘇合,玉屑金泊,固有視為無用之物,而唯彼之亟亟者,時有所需也。

    膠柱用人于緩急之際,良可悲矣! 長戟利于錐,而戟不可以為錐;猛虎勇于狸,而虎不可以為狸。

    用小者無取于大,猶用大者無取于小,二者不可以相诮也。

     夭喬之物利于水澤,土燥烈,天暵幹,固枯稿矣。

    然沃以鹵水則黃,沃以油漿則病,沃以沸湯則死,惟井水則生,又不如河水之王。

    雖然,倘浸漬汪洋,泥淖經月,惟水物則生,其它未有不死者。

    用思顧不難哉! 鑒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權不能自稱,圍于物也。

    聖人則自照、自度、自稱,成其為鑒、為尺、為權,而後能妍媸長短,輕重天下。

     冰淩燒不熟,石砂蒸不黏。

     火性空,故以蘭麝投之則香,以毛骨投之則臭;水性空,故烹茶清苦,煮肉則腥膻,無我故也。

    無我故能物物,若自家有一種氣味雜于其間,則物矣。

    物與物交,兩無賓主,同歸于雜。

    如煮肉于茶,投毛骨于蘭麝,是謂渾淆駁雜。

    物且不物,況語道乎? 大車滿載,蚊蚋千萬集焉,其去其來,無加于重輕也。

     蒼松古柏與夭桃秾李争妍,重較鸾镳與沖車獵馬争步,豈宜不能?辦可醜矣。

     射之不中也,弓無罪,矢無罪,鹄無罪;書之弗工也,筆無罪,墨無罪,紙無罪。

     鎖鑰各有合,合則開,不合則不開。

    亦有合而不開者,必有所以合而不開之故也。

    亦有終日開,偶然抵死不開,必有所以偶然不開之故也。

    萬事必有故,應萬事必求其故。

     窗間一紙,能障拔木之風;胸前一瓠,不溺拍天之浪。

    其所托者然也。

     人有饋一木者,家僮曰:“留以為梁。

    ”餘曰:“木小不堪也。

    ” 僮曰:“留以為棟。

    ”餘曰:“木大不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