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喻

關燈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餘曰:“小子聽之,物各有宜用也,言各有攸當也,豈惟木哉?”他日為餘生炭滿爐烘人。

    餘曰:“太多矣。

    ”乃盡溫之,留星星三二點,欲明欲滅。

    餘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餘曰:“小子聽之,情各有所适也,事各有所量也,豈惟火哉?” 海投以污穢,投以瓦礫,無所不容;取其寶藏,取其生育,無所不與。

    廣博之量足以納,觸忤而不驚;富有之積足以供,采取而不竭。

    聖人者,萬物之海也。

     鏡空而無我相,故照物不爽分毫。

    若有一絲痕,照人面上便有一絲;若有一點瘢,照人面上便有一點,差不在人面也。

     心體不虛,而應物亦然。

    故禅家嘗教人空諸有,而吾儒惟有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故有發而中節之和。

     人未有洗面而不閉目,撮紅而不慮手者,此猶愛小體也。

     人未有過檐滴而不疾走,踐泥塗而不揭足者,此直愛衣履耳。

     七尺之軀顧不如一履哉?乃沉之滔天情欲之海,拼于焚林暴怒之場,粉身碎體甘心焉而不顧,悲夫! 惡言如鸱枭之噭,閑言如燕雀之喧,正言如狻猊之吼,仁言如鸾鳳之鳴。

    以此思之,言可弗慎欤? 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是可能也。

    鼻左受香,右受惡;耳左聽絲,右聽竹;目左視東,右視西,是不可能也。

    二體且難分,況一念而可雜乎? 擲發于地,雖烏獲不能使有聲;投核于石,雖童子不能使無聲。

    人豈能使我輕重哉?自輕重耳。

     澤潞之役,餘與僚友并肩輿。

    日莫矣,僚友問輿夫:“去路幾何?”曰:“五十裡。

    ”僚友怃然。

    少間又問:“尚有幾何?”曰:“四十五裡。

    ”如此者數問,而聲愈厲,意迫切不可言,甚者怒罵。

     餘少憩車中,既下車,戲之曰:“君費力如許,到來與我一般。

    ” 僚友笑曰:“餘口津且竭矣,而咽若火,始信兄讨得便宜多也。

    ” 問蔔築者亦然。

    天下豈有兒不下迫而強自催生之理乎?大抵皆揠苗之見也。

     進香叫佛某不禁,同僚非之。

    餘怃然曰:“王道荊榛而後蹊徑多。

    彼所為誠非善事,而心且福利之,為何可弗禁?所賴者緣是以自戒,而不敢為惡也。

    故歲饑不禁草木之實,待年豐彼自不食矣。

    善乎孟子之言曰:”君子反經而已矣。

    ‘’而已矣‘三字,旨哉妙哉!涵蓄多少趣味!“ 日食脍炙者,日見其美,若不可一日無。

    素食三月,聞肉味隻覺其腥矣。

    今與脍炙人言腥,豈不訝哉? 鈎吻、砒霜也,都治病,看是甚麼醫手。

     家家有路到長安,莫辨東西與南北。

     一薪無焰,而百枝之束燎原;一泉無渠,而萬泉之會溢海。

     鐘一鳴,而萬戶千門有耳者莫不入其聲,而聲非不足。

    使鐘鳴于百裡無人之野,無一人聞之,而聲非有馀。

    鐘非人人分送其聲而使之入,人人非取足于鐘之聲以盈吾耳,此一貫之說也。

     未有有其心而無其政,如漬種之必苗,爇蘭之必香;未有無其心而有其政者,如塑人之無語,畫鳥之不飛。

     某嘗與友人論一事,友人曰:“我胸中自有權量。

    ”某曰:“雖婦人孺子未嘗不權量,隻怕他大鬥小秤。

    ” 齁鼾驚鄰而睡者不聞,垢污滿背而負者不見。

     愛虺蝮而撫摩之,鮮不受其毒矣;惡虎豹而搏之,鮮不受其噬矣。

    處小人在不遠不近之間。

     玄奇之疾,醫以平易。

    英發之疾,醫以深沉;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不遠之複,不若未行之審也。

     千金之子非一日而貧也。

    日朘月削,損于平日而貧于一旦,不咎其積,而咎其一旦,愚也。

    是故君子重小損,矜細行,防微敝。

     上等手段用賊,其次拿賊,其次躲着賊走。

     曳新屦者,行必擇地。

    苟擇地而行,則屦可以常新矣。

     被桐以絲,其聲兩相借也。

    道不孤成,功不獨立。

     坐對明燈,不可以見暗,而暗中人見對燈者甚真。

    是故君子貴處幽。

     無涵養之功,一開口動身便露出本象,說不得你有灼見真知;無保養之實,遇外感内傷依舊是病人,說不得你有真傳口授。

     磨墨得省身克已之法,膏筆得用人處事之法,寫字得經世宰物之法。

     不知天地觀四時,不知四時觀萬物。

    四時分成是四截,總是一氣呼吸,譬如釜水寒溫熱涼,随火之有無而變,不可謂之四水。

    萬物分來是萬種,總來一氣熏陶,譬如一樹花,大小後先,随氣之完欠而成,不可謂之殊花。

     陽主動,動生燥,有得于陽,則袒裼可以卧冰雪,陰主靜,靜生寒,有得于靜,則盛暑可以衣裘褐。

    君子有得于道焉,往如不裕如哉?外若可撓,必内無所得者也。

     或問:“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何如?”曰:“體味之不免有病。

    士賢聖皆志于天,而分量有大小,造詣有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