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章
關燈
小
中
大
切、語自然者為第-。
古人無無益之文章,其明道也不得不形而為言,其發言也不得不成而為文。
所謂因文見道者也,其文之古今工拙無論。
唐宋以來,漸尚文章,然猶以道飾文,意雖非古,而文猶可傳,後世則專為文章矣。
工其辭語,渙其波瀾,煉其字句,怪其機軸,深其意指,而道則破碎支離,晦盲否塞矣,是道之賊也。
而無識者猶以文章崇尚之,哀哉! 文章有八要,簡、切、明、盡、正、大、溫、雅。
不簡則失之繁冗,不切則失之浮泛,不明則失之含糊,不盡則失之疏遺,不正則理不足以服人,不大則失冠冕之體,不溫則暴厲刻削,不雅則鄙陋淺俗。
廟堂文要有天覆地載,山林文要有仙風道骨,征伐文要有吞象食牛,奏對文要有忠肝義膽。
諸如此類,可以例求。
學者讀書隻替前人解說,全不向自家身上照一照。
譬之小郎替人負貨,努盡筋力,覓得幾文錢,更不知此中是何細軟珍重。
《太玄》雖終身不看亦可。
自鄉舉裡選之法廢,而後世率尚詞章。
唐以詩賦求真才,更為可歎。
宋以經義取士,而我朝因之。
夫取士以文,已為言舉人矣。
然猶曰:言,心聲也。
因文可得其心,因心可知其人。
其文爽亮者,其心必光明,而察其粗淺之病;其文勁直者,其人必剛方,而察其豪悍之病;其文藻麗者,其人必文采,而察其靡曼之病;其文莊重者,其人必端嚴,而察其寥落之病;其文飄逸者,其人必流動,而察其浮薄之病;其文典雅者,其人必質實,而察其樸鈍之病;其文雄暢者,其人必揮霍,而察其弛跅之病;其文溫潤者,其人必和順,而察其巽軟之病;其文簡潔者,其人必修謹,而察其拘攣之病;其文深沉者,其人必精細,而察其陰險之病;其文沖淡者,其人必恬雅,而察其懶散之病;其文變化者,其人必圓通,而察其機械之病;其文奇巧者,其人必聰明,而察其怪誕之病;其文蒼老者,其人必不俗,而察其迂腐之病。
有文之長,而無文之病,則其人可知矣,文即未純,必不可棄。
今也但取其文而已。
見欲深邃,調欲新脫,意欲奇特,句欲饤饾,鍛煉欲工,态度欲俏,粉黛欲濃,面皮欲厚。
是以業舉之家,棄理而工辭,忘我而徇世,剽竊湊泊,全無自己神情,口語筆端,迎合主司好尚。
沿習之調既成,本然之天不露,而校文者亦迷于世調,取其文而忘其人,何異暗摸而辨蒼黃,隔壁而察妍媸?欲得真才,豈不難哉? 隆慶戊辰,永城胡君格誠登第,三場文字皆塗抹過半,西安鄭給谏大經所取士也,人皆笑之。
後餘閱其卷,乃歎曰:“塗抹即盡,棄擲不能,何者?其荒疏狂誕,繩之以舉業,自當落地,而一段雄偉器度、爽朗精神,英英然一世豪傑如對其面,其人之可收,自在文章之外耳。
胡君不羁之才,難挫之氣,吞牛食象,倒海沖山,自非尋常庸衆人。
惜也!以不合世調,竟使沉淪。
”餘因拈出以為取士者不專在數篇工拙,當得之牝牡骊黃之外也。
萬曆丙戌而後,舉業文字如晦夜濃陰封地穴,閉目蒙被滅燈光;又如墓中人說鬼話,颠狂人說風話,伏章人說天話,又如楞嚴孔雀,咒語真言,世道之大妖也。
其名家雲:“文到人不省得處才中,到自家不省得處才高中。
”不重其法,人心日趨于魑魅魍魉矣。
或曰:“文章關甚麼人心世道?”嗟嗟!此醉生夢死語也。
國家以文取士,非取其文,因文而知其心,因心而知其人,故取之耳。
言若此矣,謂其人曰光明正大之君子,吾不信也。
且錄其人曰中式,進呈其文曰中式之文,試問其式安在乃? 高皇帝所謂文理平通,明順典實者也,今以編造晦澀妄誕放恣之辭為式,悖典甚矣。
今之選試官者,必以高科,其高科所中,便非明順典實之文。
其典試也,安得不黜明順典實之士乎?人心巧僞,皆此文為之祟耳。
噫!是言也,向誰人道?不過仰屋長太息而已。
使禮曹禮科得正大光明、執持風力之士,無所畏徇,重一懲創,一兩科後,無劉幾矣。
《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之時文也,未嘗見春秋時人學三代。
《史記》、《漢書》,西漢之時文也,未嘗見班、馬學《國》、《左》。
今之時文,安知非後世之古文?而不拟《國》、《左》,則拟《史》、《漢》,陋矣,人之棄己而襲人也!六經四書,三代以上之古文也,而不拟者何?習見也。
甚矣人之厭常而喜異也!餘以為文貴理勝,得理,何古何今?苟理不如人而摹仿于句字之間,以希博洽之譽,有識者恥之。
詩家無拘鄙之氣,然令人放曠;詞家無暴戾之氣,然令人淫靡。
道學自有泰而不驕、樂而不淫氣象,雖寄意于詩詞,而綴景言情皆自義理中流出,所謂吟風弄月,有“吾與點也”之意。
古人無無益之文章,其明道也不得不形而為言,其發言也不得不成而為文。
所謂因文見道者也,其文之古今工拙無論。
唐宋以來,漸尚文章,然猶以道飾文,意雖非古,而文猶可傳,後世則專為文章矣。
工其辭語,渙其波瀾,煉其字句,怪其機軸,深其意指,而道則破碎支離,晦盲否塞矣,是道之賊也。
而無識者猶以文章崇尚之,哀哉! 文章有八要,簡、切、明、盡、正、大、溫、雅。
不簡則失之繁冗,不切則失之浮泛,不明則失之含糊,不盡則失之疏遺,不正則理不足以服人,不大則失冠冕之體,不溫則暴厲刻削,不雅則鄙陋淺俗。
廟堂文要有天覆地載,山林文要有仙風道骨,征伐文要有吞象食牛,奏對文要有忠肝義膽。
諸如此類,可以例求。
學者讀書隻替前人解說,全不向自家身上照一照。
譬之小郎替人負貨,努盡筋力,覓得幾文錢,更不知此中是何細軟珍重。
《太玄》雖終身不看亦可。
自鄉舉裡選之法廢,而後世率尚詞章。
唐以詩賦求真才,更為可歎。
宋以經義取士,而我朝因之。
夫取士以文,已為言舉人矣。
然猶曰:言,心聲也。
因文可得其心,因心可知其人。
其文爽亮者,其心必光明,而察其粗淺之病;其文勁直者,其人必剛方,而察其豪悍之病;其文藻麗者,其人必文采,而察其靡曼之病;其文莊重者,其人必端嚴,而察其寥落之病;其文飄逸者,其人必流動,而察其浮薄之病;其文典雅者,其人必質實,而察其樸鈍之病;其文雄暢者,其人必揮霍,而察其弛跅之病;其文溫潤者,其人必和順,而察其巽軟之病;其文簡潔者,其人必修謹,而察其拘攣之病;其文深沉者,其人必精細,而察其陰險之病;其文沖淡者,其人必恬雅,而察其懶散之病;其文變化者,其人必圓通,而察其機械之病;其文奇巧者,其人必聰明,而察其怪誕之病;其文蒼老者,其人必不俗,而察其迂腐之病。
有文之長,而無文之病,則其人可知矣,文即未純,必不可棄。
今也但取其文而已。
見欲深邃,調欲新脫,意欲奇特,句欲饤饾,鍛煉欲工,态度欲俏,粉黛欲濃,面皮欲厚。
是以業舉之家,棄理而工辭,忘我而徇世,剽竊湊泊,全無自己神情,口語筆端,迎合主司好尚。
沿習之調既成,本然之天不露,而校文者亦迷于世調,取其文而忘其人,何異暗摸而辨蒼黃,隔壁而察妍媸?欲得真才,豈不難哉? 隆慶戊辰,永城胡君格誠登第,三場文字皆塗抹過半,西安鄭給谏大經所取士也,人皆笑之。
後餘閱其卷,乃歎曰:“塗抹即盡,棄擲不能,何者?其荒疏狂誕,繩之以舉業,自當落地,而一段雄偉器度、爽朗精神,英英然一世豪傑如對其面,其人之可收,自在文章之外耳。
胡君不羁之才,難挫之氣,吞牛食象,倒海沖山,自非尋常庸衆人。
惜也!以不合世調,竟使沉淪。
”餘因拈出以為取士者不專在數篇工拙,當得之牝牡骊黃之外也。
萬曆丙戌而後,舉業文字如晦夜濃陰封地穴,閉目蒙被滅燈光;又如墓中人說鬼話,颠狂人說風話,伏章人說天話,又如楞嚴孔雀,咒語真言,世道之大妖也。
其名家雲:“文到人不省得處才中,到自家不省得處才高中。
”不重其法,人心日趨于魑魅魍魉矣。
或曰:“文章關甚麼人心世道?”嗟嗟!此醉生夢死語也。
國家以文取士,非取其文,因文而知其心,因心而知其人,故取之耳。
言若此矣,謂其人曰光明正大之君子,吾不信也。
且錄其人曰中式,進呈其文曰中式之文,試問其式安在乃? 高皇帝所謂文理平通,明順典實者也,今以編造晦澀妄誕放恣之辭為式,悖典甚矣。
今之選試官者,必以高科,其高科所中,便非明順典實之文。
其典試也,安得不黜明順典實之士乎?人心巧僞,皆此文為之祟耳。
噫!是言也,向誰人道?不過仰屋長太息而已。
使禮曹禮科得正大光明、執持風力之士,無所畏徇,重一懲創,一兩科後,無劉幾矣。
《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之時文也,未嘗見春秋時人學三代。
《史記》、《漢書》,西漢之時文也,未嘗見班、馬學《國》、《左》。
今之時文,安知非後世之古文?而不拟《國》、《左》,則拟《史》、《漢》,陋矣,人之棄己而襲人也!六經四書,三代以上之古文也,而不拟者何?習見也。
甚矣人之厭常而喜異也!餘以為文貴理勝,得理,何古何今?苟理不如人而摹仿于句字之間,以希博洽之譽,有識者恥之。
詩家無拘鄙之氣,然令人放曠;詞家無暴戾之氣,然令人淫靡。
道學自有泰而不驕、樂而不淫氣象,雖寄意于詩詞,而綴景言情皆自義理中流出,所謂吟風弄月,有“吾與點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