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
關燈
小
中
大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奈何以我病百姓?夫為君之道無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為民開尋撙節之,因人生固有之性而為民倡率裁制之,足其同欲,去其同惡,凡以安定之使無失所,而後立君之意終矣。
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剝天下以自奉哉?嗚呼!堯舜其知此也夫。
三代之法,井田、學校,萬世不可廢。
世官、封建,廢之已晚矣。
此難與不思者道。
聖王同民心而出治道,此成務者之要言也。
夫民心之難同久矣。
欲多而見鄙,聖王識度豈能同之?噫!治道以治民也,治民而不同之,其何能從?即從,其何能久?禹之戒舜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夫舜之欲豈适己自便哉?以為民也,而曰:“罔咈。
”盤庚之遷殷也,再四曉譬;武王之伐纣也,三令五申。
必如此而後事克有濟。
故曰:“專欲難成,衆怒難犯。
”我之欲未必非,彼之怒未必是,聖王求以濟事,則知專之不勝衆也,而不動聲色以因之,明其是非以悟之,陳其利害以動之,待其心安而意順也,然後行之。
是謂以天下人成天下事,事不勞而底績。
雖然,亦有先發後聞者,亦有不謀而斷者,有拟議已成,料度已審,疾雷迅電而民不得不然者。
此特十一耳、百一耳,不可為典則也。
人君有欲,前後左右之幸也。
君欲一,彼欲百,緻天下亂亡,則一欲者受禍,而百欲者轉事他人矣。
此古今之明,而有天下者之所當悟也。
平之一字極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隻說個天下平。
或言:“水無高下,一經流注無不得平。
”曰:“此是一味平了。
世間千種人,萬般物,百樣事,各有分量,各有差等,隻各安其位而無一毫拂淚不安之意,這便是太平。
如君說則是等尊卑貴賤小大而齊之矣,不平莫大乎是。
國家之取士以言也,固将曰言如是行必如是也。
及他日效用,舉背之矣。
今闾闫小民立片紙,憑一人,終其身執所書而責之不敢二,何也?我之所言,昭然在紙筆間也,人已據之矣。
籲!執卷上數千言,憑滿闱之士大夫,且播之天下,視小民片紙何如?奈之何吾資之以進身,人君資之以進人,而自處于小民之下也哉?噫!無怪也。
彼固以空言求之,而終身不複責券也。
漆器之谏,非為舜憂也,憂天下後世極欲之君自此而開其萌也。
天下之勢,無必有,有必文,文必靡麗,靡麗必亡。
漆器之谏,慎其有也。
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是萬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
是故矩無言而萬物則之無毫發違,直方也。
哀哉!為政之徒言也。
暑之将退也先燠,天之将旦也先晦。
投丸于壁,疾則内射,物極則反,不極則不反也。
故愚者惟樂其極,智者先懼其反。
然則否不害于極,泰極其可懼乎! 餘每食雖無肉味,而蔬食菜嘗足。
因歎曰:“嗟夫!使天下皆如此而後盜可誅也。
”枵腹菜色,盜亦死,不盜亦死。
夫守廉而俟死,此士君子之所難也。
奈何以不能士君子之行而遂誅之乎?此富民為王道之首務也。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貧民不可威也。
無事時埋藏許多小人,多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法者,禦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與。
譬之執圭捧節,奉持惟謹而已。
非我物也,我何敢私?今也不然,人藉之以濟私,請托公行;我藉之以巿恩,聽從如。
而辯言亂政之徒又借曰長厚、曰慈仁、曰報德、曰崇尊。
夫長厚慈仁當施于法之所不犯,報德崇尊當求諸己之所得為,奈何以朝廷公法徇人情、伸己私哉?此大公之賊也。
治世之大臣不避嫌,治世之小臣無橫議。
姑息之禍甚于威嚴,此不可與長厚者道。
卑卑世态,袅袅人情,在下者工不以道之悅,在上者悅不以道之工。
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務填委;簡書酬酢之文盛,而民事罔聞。
時光隻有此時光,精神隻有此精神,所專在此,則所疏在彼。
朝廷設官本勞己以安民,今也憂民以相奉矣。
天下存亡系人君喜好,鶴乘軒,何損于民?且足以亡國,而況大于此者乎? 動大衆,齊萬民,要主之以慈愛,而行之以威嚴,故曰:“威克厥愛。
”又曰:“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若姑息寬緩,煦煦沾沾,便是婦人之仁,一些事濟不得。
為政以徇私、弭謗、違道、幹譽為第一恥,為人上者自有應行道理,合則行,不合則去。
若委曲遷就,計利慮害,不如奉身而退。
孟子謂枉尺直尋,不可推起來。
雖枉一寸,直千尺,恐亦未可也。
或曰:“處君親之際,恐有當枉處。
”曰:“當枉則不得謂之枉矣,是謂權以行經,畢竟是直道而行。
” “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
”此舜時獄也。
以舜之聖,臯陶之明,聽比屋可封之民,當淳樸未散之世,宜無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經之失哉?則知五聽之法不足以盡民,而疑獄難決自古有之,故聖人甯不明也而不忍不仁。
今之決獄辄恥不明而以臆度之見、偏主之失殺人,大可恨也。
夫天道好生,鬼神有知,奈何為此?故甯錯生了人,休錯殺了人。
錯生則生者尚有悔過之時,錯殺則我亦有殺人之罪。
司刑者慎之。
大纛高牙,鳴金奏管,飛旌卷蓋,清道唱驺,輿中之人志驕意得矣。
蒼生之疾苦幾何?職業之修廢幾何?使無愧于心焉,即匹馬單車,如聽鈞天之樂。
不然是益厚吾過也。
婦人孺子豈不驚炫,恐有道者笑之。
故君子之車服儀從足以辨等威而已,所汲汲者固自有在也。
徇情而不廢法,執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
聖人未嘗不屐正奉公,至其接人處事大段圓融渾厚,是以法紀不失而人亦不怨。
何者?無躁急之心而不狃一切之術也。
寬簡二字,為政之大體。
不寬則威令嚴,不簡則科條密。
以至嚴之法繩至密之事,是謂煩苛暴虐之政也。
困己憂民,明王戒之。
世上沒個好做底官,雖抱關之吏,也須夜行早起,方為稱職。
才說做官好,便不是做官的人。
罪不當笞,一樸便不是;罪不當怒,一叱便不是。
為人上者慎之。
君子之事君也,道則直身而行,禮則鞠躬而盡,誠則開心而,禍福榮辱則順命而受。
弊端最不可開,弊風最不可成。
禁弊端于未開之先易,挽弊風于既成之後難。
識弊端而絕之,非知者不能;疾弊風而挽之,非勇者不能。
聖王在上,誅開弊端者以徇天下,則弊風自革矣。
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大智,大智者不敢常在我。
擊其銳,避其惰歸,此之謂神武,神武者心服常在人。
大智者可以常戰,神武者無俟再戰。
禦衆之道,賞罰其小者,賞罰小,則大者勸懲;甚者,賞罰甚者費省而人不驚;明者,人所共知;公者,不以己私。
如是雖百萬人可為一将用,不然必勞、必費、必不行,徒多賞罰耳。
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其大利害當興革者不過什一,外此隻宜行所無事,不可有意立名建功以求烜赫之譽。
故君子之建白,以無智名勇功為第一。
至于雷厲風行,未嘗不用,譬之天道然,以沖和鎮靜為常,疾風迅雷間用之而已。
罰人不盡數其罪,則有餘懼;賞人不盡數其功,則有餘望。
匹夫有不可奪之志,雖天子亦無可奈何。
天子但能令人死,有視死如饴者,而天子之權窮矣。
然而竟令之死,是天子自取過也。
不若容而遂之,以成盛德。
是以聖人體群情,不敢奪人之志,以傷天下之心,以成己之惡。
臨民要莊謹,即近習門吏起居常侍之間,不可示之以可慢。
聖王之道以簡為先,其繁者,其簡之所不能者也。
故惟簡可以清心,惟簡可以率人,惟簡可以省人己之過,惟簡可以培壽命之原,惟簡可以養天下之财,惟簡可以不耗天地之氣。
聖人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後世乃以天下之命易一身之尊,悲夫!吾不知得天下将以何為也。
聖君賢相在位,不必将在朝小人一網盡去之,隻去元惡大奸,每種芟其甚者一二,示吾意向之所在。
彼群小衆邪與中人之可惡者莫不回心向道,以逃吾之所去,舊惡掩覆不暇,新善積累不及,而何敢怙終以自溺邪?故舉臯陶,不仁者遠;去四兇,不仁者亦遠。
有一種人,以姑息匪人巿寬厚名;有一種人,以毛舉細故巿精明名,皆偏也。
聖人之寬厚不使人有所恃,聖人之精明不使人無所容,敦大中自有分曉。
申、韓亦王道之,聖人何嘗廢刑名不綜核?四兇之誅,舜之申、韓也;少正卯之誅,侏儒之斬,三都之堕,孔子之申、韓也。
即雷霆霜雪,天亦何嘗不申、韓哉?故慈父梃诟,愛肉有針石。
三千三百,聖人靡文是尚而勞苦是甘也。
人心無所存屬則惡念潛伏,人身有所便安則惡行滋長。
禮之繁文使人心有所用而不得他适也,使人觀文得情而習于善也,使人勞其筋骨手足而不偷慢以養其淫也,使彼此相親相敬而不傷好以起争也,是範身聯世制欲已亂之大防也。
故曠達者槳于簡便,一決而潰之則大亂起。
後世之所謂禮者則異是矣,先王情文廢無一在而乃習容止,多揖拜,寀顔色,柔聲氣,工頌谀,豔交遊,密附耳蹑足之語,極笾豆筐之費,工書刺候問之文,君子所以深疾之,欲一洗而入于崇真尚簡之歸,是救俗之大要也。
雖然,不講求先王之禮而一入于放達,槳有簡便,欠而不流于西晉者幾希。
在上者無過,在下者多過。
非在上者之無過,有過而人莫敢言。
在下者非多過,誣之而人莫敢辯。
夫惟使人無心言,然後為上者真無過;使人心服,而後為下者真多過也。
為政者貴因時。
事在當因,不為後人開無故之端;事在當革,不為後人長不救之禍。
夫治水者,通之乃所以窮之,塞之乃所以決之也。
民情亦然。
故先王引民情于正,不裁于法。
法與情不俱行,一存則一亡。
三代之得天下,得民情也;其守天下也,調民情也。
順之而使不拂,節之而使不過,是謂之調。
治道之衰,起于文法之盛;弊蠹之滋,始于簿書之繁。
彼所謂文法簿書者,不但經生黔首懵不見聞,即有司專職,亦未嘗檢閱校勘。
何者?千宗百架,鼠蠹雨浥,或一事反複異同,或一時互有可否。
後欲遵守,何所适從?隻為積年老猾媒利巿權之資耳,其實于事體無裨,弊蠹無損也。
嗚呼!百家之言不火而道終不明,後世之文法不省而世終不治。
六合都是情世界,惟朝堂官府為法世界,若也隻徇情,世間更無處覓公道。
進賢舉才而自以為恩,此斯世之大惑也。
退不肖之怨,誰其當之?失賢之罪,誰其當之?奉君之命,盡己之職,而公法廢于私恩,舉世迷焉,亦可悲矣。
進言有四難:“審人、審己、審事、審時。
”一有未審,事必不濟。
法不欲驟變,驟變雖美,駭人耳目,議論之媒也。
法不欲硬變,硬變雖美,拂人心志,矯抗之藉也。
故變法欲詳審,欲有漸,欲不動聲色,欲同民心而與之反複其議論。
欲心如青天白日,欲獨任躬行不令左右惜其名以行胸臆。
欲明且确,不可含糊,使人得持兩可以為重輕。
欲着實舉行,期有成效,無虛文搪塞,反贻實害。
必如是而後法可變也。
不然,甯仍舊貫而損益修舉之。
無喜事,喜事人上者之僇也。
新法非十有益于前,百無慮于後,不可立也。
舊法非于事萬無益,于理大有害,不可更也。
要在文者實之,偏者救之,敝者補之,流者反之,怠廢者申明而振作之。
此治體調停之中策,百世可循者也。
用三代以前見識而不迂,就三代以後家數而不俗,可以當國矣。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然,雖二人同行,亦離此道不得。
夫坐法堂,厲聲色,侍列武卒,錯陳嚴刑,可生可殺,惟吾所欲為而莫之禁,非不泰然得志也。
俄而有狂士直言正色,诋過攻失,不畏尊嚴,則王公貴人為之奪氣。
于斯時也,威非不足使之死也,理屈而威以劫之,則能使之死而不能使之服矣。
大盜昏夜持利刃而加人之頸,人焉得而不畏哉?伸無理之威以服人,盜之類也,在上者之所恥也。
彼以理伸,我以威伸,則彼之所伸者蓋多矣。
故為上者之用威,所以行理也,非以行勢也。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
故君子重禮,非謂其能厚生利用人,而厚生利用者之所必賴也。
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
自古聖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
豈有四夷不可講信修睦作鄰國邪?何至高城深池以為衛,堅甲利兵以崇誅,侈萬乘之師,靡數百萬之财以困民,塗百萬生靈之肝腦以角力,聖人之智術而止于是邪?将至愚極拙者謀之,其計豈出此下哉?若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爾,無為貴聖人矣。
将幹羽曲格、因壘崇降,盡虛語矣乎?夫無德化可恃,無恩信可結,而曰去兵,則外夷交侵,内寇嘯聚,何以應敵?不知所以使之不侵不聚者,亦有道否也?古稱“四夷來王”,八蠻通道,越裳重譯,日月霜露之所照堕者莫不尊親,斷非虛語。
苟于此而歲歲求之,日日講之,必有良法,何至因天下之半而為此無可奈何之策哉! 事無定分則人人各诿其勞而萬事廢,物無定分則人人各滿其欲而萬物争。
分也者,物各付物,息人奸懶貪得之心,而使事得其理、人得其情者也。
分定雖萬人不須交一言。
此修齊治平之要務,二帝三王之所不能外也。
驕慣之極,父不能制子,君不能制臣,夫不能制妻,身不能自制。
視死如饴,何威之能加?視恩為玩,何惠之能益?不禍不止。
故君子情盛不敢廢紀綱,兢兢然使所愛者知恩而不敢肆,所以生之也,所以全之也。
物理人情,自然而已。
聖人得其自然者以觀天下,而天下之人不能逃聖人之洞察;握其自然者以運天下,而天下之人不覺為聖人所斡旋。
即其軌物所繩于矯拂,然拂其人欲自然之私,而順其天理自然之公。
故雖有倔強锢蔽之人,莫不憬悟而馴服,則聖人觸其自然之機而鼓其自然之情也。
監司視小民然,待左右肅然,待寮寀溫然,待屬官侃然,庶幾乎得體矣。
自委質後,此身原不屬我。
朝廷名分,為朝廷守之。
一毫貶損不得,非抗也;一毫高亢不得,非卑也。
朝廷法紀為朝廷執之,一毫徇人不得,非固也;一毫任己不得,非葸也。
未到手時,嫌于出位而不敢學;既到手時,迫于應酬而不及學。
一世業官苟且,隻于虛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見成功。
雖位至三公,點檢真足愧汗。
學者思之。
今天下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苟且做,尋不真正題目。
便認了題目,嘗不真正滋味。
欲望三代之治甚難。
凡居官,為前人者,無幹譽矯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難後人;為後人者,無矜能露迹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苦前人。
此不惟不近人情,政體自不宜爾。
若惡政弊規,不防改圖,隻是渾厚便好。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泰極必有受其否者,否極必有受其泰者。
故水一壅必決,水一決必涸。
世道縱極,必有操切者出,出則不分賢愚,一番人受其敝。
嚴極必有長厚者出,出則不分賢愚,一番人受其福。
此非獨人事,氣數固然也。
故智者乘時因勢,不以否為憂,而以泰為俱。
審勢相時,不決裂于一懲之後,而驟更以一切之法。
昔有獵者入山,見驺虞以為虎也,殺之,尋複悔。
明日見虎以為驺虞也,舍之,又複悔。
主時勢者之過于所懲也,亦若是夫。
法多則遁情愈多,譬之逃者,入千人之群則不可覓,入三人之群則不可藏矣。
兵,陰物也;用兵,陰道也,故貴謀。
不好謀不成。
我之動定敵人不聞,敵之動定盡在我心,此萬全之計也。
取天下,守天下,隻在一種人上加意念,一個字上做工夫。
一種人是那個?曰民。
一個字是甚麼?曰安。
禮重而法輕,禮嚴而法恕,此二者常相權也。
故禮不得不嚴,不嚴則肆而入于法;法不得不恕,不恕則激而法窮。
夫禮也,嚴于婦人之守貞而疏于男子之縱欲,亦聖人之偏也。
今輿隸仆僮皆有婢妾娼女,小童莫不淫狎,以為丈夫之小節而莫之問,陵嫡失所,逼妾殒身者紛紛。
恐非聖王之世所宜也,此不可不嚴為之禁也。
西門疆尹河西,以賞勸民。
道有遺羊,值五百,一人守而待。
失者謝之,不受。
疆曰:“是義民也。
”賞之千。
其人喜,他日謂所知曰:“汝遺金,我拾之以還。
”所知者從之。
以告疆曰:“小人遺金一兩,某拾而還之。
”疆曰:“義民也。
”賞之二金。
其人愈益喜。
曰:“我貪,每得利則失名,今也名利兩得,何憚而不為?” 笃恭之所發,事事皆純王,如何天下不平?或曰:才說所發,不動聲色乎?曰:“日月星辰皆天之文章,風雷雨露皆天之政令,上天依舊笃恭在那裡。
笃恭,君子之無聲無臭也。
無聲無臭,天之笃恭也。
” 君子小人調停,則勢不兩立,畢竟是君子易退,小人難除。
若攻之太慘,處之太激,是謂土障狂瀾,灰埋烈火。
不若君子秉成而擇才以使之,任使不效,而次第裁抑之。
我懸富貴之權而示之的曰:“如此則富貴,不如此則貧賤。
”彼小人者,不過得富貴耳,其才可以偾天下之事,亦可以成天下之功;可激之釀天下之禍,亦可養之興天下之利。
大都中人十居八九,其大奸兇極頑悍者亦自
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剝天下以自奉哉?嗚呼!堯舜其知此也夫。
三代之法,井田、學校,萬世不可廢。
世官、封建,廢之已晚矣。
此難與不思者道。
聖王同民心而出治道,此成務者之要言也。
夫民心之難同久矣。
欲多而見鄙,聖王識度豈能同之?噫!治道以治民也,治民而不同之,其何能從?即從,其何能久?禹之戒舜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夫舜之欲豈适己自便哉?以為民也,而曰:“罔咈。
”盤庚之遷殷也,再四曉譬;武王之伐纣也,三令五申。
必如此而後事克有濟。
故曰:“專欲難成,衆怒難犯。
”我之欲未必非,彼之怒未必是,聖王求以濟事,則知專之不勝衆也,而不動聲色以因之,明其是非以悟之,陳其利害以動之,待其心安而意順也,然後行之。
是謂以天下人成天下事,事不勞而底績。
雖然,亦有先發後聞者,亦有不謀而斷者,有拟議已成,料度已審,疾雷迅電而民不得不然者。
此特十一耳、百一耳,不可為典則也。
人君有欲,前後左右之幸也。
君欲一,彼欲百,緻天下亂亡,則一欲者受禍,而百欲者轉事他人矣。
此古今之明,而有天下者之所當悟也。
平之一字極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隻說個天下平。
或言:“水無高下,一經流注無不得平。
”曰:“此是一味平了。
世間千種人,萬般物,百樣事,各有分量,各有差等,隻各安其位而無一毫拂淚不安之意,這便是太平。
如君說則是等尊卑貴賤小大而齊之矣,不平莫大乎是。
國家之取士以言也,固将曰言如是行必如是也。
及他日效用,舉背之矣。
今闾闫小民立片紙,憑一人,終其身執所書而責之不敢二,何也?我之所言,昭然在紙筆間也,人已據之矣。
籲!執卷上數千言,憑滿闱之士大夫,且播之天下,視小民片紙何如?奈之何吾資之以進身,人君資之以進人,而自處于小民之下也哉?噫!無怪也。
彼固以空言求之,而終身不複責券也。
漆器之谏,非為舜憂也,憂天下後世極欲之君自此而開其萌也。
天下之勢,無必有,有必文,文必靡麗,靡麗必亡。
漆器之谏,慎其有也。
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是萬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
是故矩無言而萬物則之無毫發違,直方也。
哀哉!為政之徒言也。
暑之将退也先燠,天之将旦也先晦。
投丸于壁,疾則内射,物極則反,不極則不反也。
故愚者惟樂其極,智者先懼其反。
然則否不害于極,泰極其可懼乎! 餘每食雖無肉味,而蔬食菜嘗足。
因歎曰:“嗟夫!使天下皆如此而後盜可誅也。
”枵腹菜色,盜亦死,不盜亦死。
夫守廉而俟死,此士君子之所難也。
奈何以不能士君子之行而遂誅之乎?此富民為王道之首務也。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貧民不可威也。
無事時埋藏許多小人,多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法者,禦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與。
譬之執圭捧節,奉持惟謹而已。
非我物也,我何敢私?今也不然,人藉之以濟私,請托公行;我藉之以巿恩,聽從如。
而辯言亂政之徒又借曰長厚、曰慈仁、曰報德、曰崇尊。
夫長厚慈仁當施于法之所不犯,報德崇尊當求諸己之所得為,奈何以朝廷公法徇人情、伸己私哉?此大公之賊也。
治世之大臣不避嫌,治世之小臣無橫議。
姑息之禍甚于威嚴,此不可與長厚者道。
卑卑世态,袅袅人情,在下者工不以道之悅,在上者悅不以道之工。
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務填委;簡書酬酢之文盛,而民事罔聞。
時光隻有此時光,精神隻有此精神,所專在此,則所疏在彼。
朝廷設官本勞己以安民,今也憂民以相奉矣。
天下存亡系人君喜好,鶴乘軒,何損于民?且足以亡國,而況大于此者乎? 動大衆,齊萬民,要主之以慈愛,而行之以威嚴,故曰:“威克厥愛。
”又曰:“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若姑息寬緩,煦煦沾沾,便是婦人之仁,一些事濟不得。
為政以徇私、弭謗、違道、幹譽為第一恥,為人上者自有應行道理,合則行,不合則去。
若委曲遷就,計利慮害,不如奉身而退。
孟子謂枉尺直尋,不可推起來。
雖枉一寸,直千尺,恐亦未可也。
或曰:“處君親之際,恐有當枉處。
”曰:“當枉則不得謂之枉矣,是謂權以行經,畢竟是直道而行。
” “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
”此舜時獄也。
以舜之聖,臯陶之明,聽比屋可封之民,當淳樸未散之世,宜無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經之失哉?則知五聽之法不足以盡民,而疑獄難決自古有之,故聖人甯不明也而不忍不仁。
今之決獄辄恥不明而以臆度之見、偏主之失殺人,大可恨也。
夫天道好生,鬼神有知,奈何為此?故甯錯生了人,休錯殺了人。
錯生則生者尚有悔過之時,錯殺則我亦有殺人之罪。
司刑者慎之。
大纛高牙,鳴金奏管,飛旌卷蓋,清道唱驺,輿中之人志驕意得矣。
蒼生之疾苦幾何?職業之修廢幾何?使無愧于心焉,即匹馬單車,如聽鈞天之樂。
不然是益厚吾過也。
婦人孺子豈不驚炫,恐有道者笑之。
故君子之車服儀從足以辨等威而已,所汲汲者固自有在也。
徇情而不廢法,執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
聖人未嘗不屐正奉公,至其接人處事大段圓融渾厚,是以法紀不失而人亦不怨。
何者?無躁急之心而不狃一切之術也。
寬簡二字,為政之大體。
不寬則威令嚴,不簡則科條密。
以至嚴之法繩至密之事,是謂煩苛暴虐之政也。
困己憂民,明王戒之。
世上沒個好做底官,雖抱關之吏,也須夜行早起,方為稱職。
才說做官好,便不是做官的人。
罪不當笞,一樸便不是;罪不當怒,一叱便不是。
為人上者慎之。
君子之事君也,道則直身而行,禮則鞠躬而盡,誠則開心而,禍福榮辱則順命而受。
弊端最不可開,弊風最不可成。
禁弊端于未開之先易,挽弊風于既成之後難。
識弊端而絕之,非知者不能;疾弊風而挽之,非勇者不能。
聖王在上,誅開弊端者以徇天下,則弊風自革矣。
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大智,大智者不敢常在我。
擊其銳,避其惰歸,此之謂神武,神武者心服常在人。
大智者可以常戰,神武者無俟再戰。
禦衆之道,賞罰其小者,賞罰小,則大者勸懲;甚者,賞罰甚者費省而人不驚;明者,人所共知;公者,不以己私。
如是雖百萬人可為一将用,不然必勞、必費、必不行,徒多賞罰耳。
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其大利害當興革者不過什一,外此隻宜行所無事,不可有意立名建功以求烜赫之譽。
故君子之建白,以無智名勇功為第一。
至于雷厲風行,未嘗不用,譬之天道然,以沖和鎮靜為常,疾風迅雷間用之而已。
罰人不盡數其罪,則有餘懼;賞人不盡數其功,則有餘望。
匹夫有不可奪之志,雖天子亦無可奈何。
天子但能令人死,有視死如饴者,而天子之權窮矣。
然而竟令之死,是天子自取過也。
不若容而遂之,以成盛德。
是以聖人體群情,不敢奪人之志,以傷天下之心,以成己之惡。
臨民要莊謹,即近習門吏起居常侍之間,不可示之以可慢。
聖王之道以簡為先,其繁者,其簡之所不能者也。
故惟簡可以清心,惟簡可以率人,惟簡可以省人己之過,惟簡可以培壽命之原,惟簡可以養天下之财,惟簡可以不耗天地之氣。
聖人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後世乃以天下之命易一身之尊,悲夫!吾不知得天下将以何為也。
聖君賢相在位,不必将在朝小人一網盡去之,隻去元惡大奸,每種芟其甚者一二,示吾意向之所在。
彼群小衆邪與中人之可惡者莫不回心向道,以逃吾之所去,舊惡掩覆不暇,新善積累不及,而何敢怙終以自溺邪?故舉臯陶,不仁者遠;去四兇,不仁者亦遠。
有一種人,以姑息匪人巿寬厚名;有一種人,以毛舉細故巿精明名,皆偏也。
聖人之寬厚不使人有所恃,聖人之精明不使人無所容,敦大中自有分曉。
申、韓亦王道之,聖人何嘗廢刑名不綜核?四兇之誅,舜之申、韓也;少正卯之誅,侏儒之斬,三都之堕,孔子之申、韓也。
即雷霆霜雪,天亦何嘗不申、韓哉?故慈父梃诟,愛肉有針石。
三千三百,聖人靡文是尚而勞苦是甘也。
人心無所存屬則惡念潛伏,人身有所便安則惡行滋長。
禮之繁文使人心有所用而不得他适也,使人觀文得情而習于善也,使人勞其筋骨手足而不偷慢以養其淫也,使彼此相親相敬而不傷好以起争也,是範身聯世制欲已亂之大防也。
故曠達者槳于簡便,一決而潰之則大亂起。
後世之所謂禮者則異是矣,先王情文廢無一在而乃習容止,多揖拜,寀顔色,柔聲氣,工頌谀,豔交遊,密附耳蹑足之語,極笾豆筐之費,工書刺候問之文,君子所以深疾之,欲一洗而入于崇真尚簡之歸,是救俗之大要也。
雖然,不講求先王之禮而一入于放達,槳有簡便,欠而不流于西晉者幾希。
在上者無過,在下者多過。
非在上者之無過,有過而人莫敢言。
在下者非多過,誣之而人莫敢辯。
夫惟使人無心言,然後為上者真無過;使人心服,而後為下者真多過也。
為政者貴因時。
事在當因,不為後人開無故之端;事在當革,不為後人長不救之禍。
夫治水者,通之乃所以窮之,塞之乃所以決之也。
民情亦然。
故先王引民情于正,不裁于法。
法與情不俱行,一存則一亡。
三代之得天下,得民情也;其守天下也,調民情也。
順之而使不拂,節之而使不過,是謂之調。
治道之衰,起于文法之盛;弊蠹之滋,始于簿書之繁。
彼所謂文法簿書者,不但經生黔首懵不見聞,即有司專職,亦未嘗檢閱校勘。
何者?千宗百架,鼠蠹雨浥,或一事反複異同,或一時互有可否。
後欲遵守,何所适從?隻為積年老猾媒利巿權之資耳,其實于事體無裨,弊蠹無損也。
嗚呼!百家之言不火而道終不明,後世之文法不省而世終不治。
六合都是情世界,惟朝堂官府為法世界,若也隻徇情,世間更無處覓公道。
進賢舉才而自以為恩,此斯世之大惑也。
退不肖之怨,誰其當之?失賢之罪,誰其當之?奉君之命,盡己之職,而公法廢于私恩,舉世迷焉,亦可悲矣。
進言有四難:“審人、審己、審事、審時。
”一有未審,事必不濟。
法不欲驟變,驟變雖美,駭人耳目,議論之媒也。
法不欲硬變,硬變雖美,拂人心志,矯抗之藉也。
故變法欲詳審,欲有漸,欲不動聲色,欲同民心而與之反複其議論。
欲心如青天白日,欲獨任躬行不令左右惜其名以行胸臆。
欲明且确,不可含糊,使人得持兩可以為重輕。
欲着實舉行,期有成效,無虛文搪塞,反贻實害。
必如是而後法可變也。
不然,甯仍舊貫而損益修舉之。
無喜事,喜事人上者之僇也。
新法非十有益于前,百無慮于後,不可立也。
舊法非于事萬無益,于理大有害,不可更也。
要在文者實之,偏者救之,敝者補之,流者反之,怠廢者申明而振作之。
此治體調停之中策,百世可循者也。
用三代以前見識而不迂,就三代以後家數而不俗,可以當國矣。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然,雖二人同行,亦離此道不得。
夫坐法堂,厲聲色,侍列武卒,錯陳嚴刑,可生可殺,惟吾所欲為而莫之禁,非不泰然得志也。
俄而有狂士直言正色,诋過攻失,不畏尊嚴,則王公貴人為之奪氣。
于斯時也,威非不足使之死也,理屈而威以劫之,則能使之死而不能使之服矣。
大盜昏夜持利刃而加人之頸,人焉得而不畏哉?伸無理之威以服人,盜之類也,在上者之所恥也。
彼以理伸,我以威伸,則彼之所伸者蓋多矣。
故為上者之用威,所以行理也,非以行勢也。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
故君子重禮,非謂其能厚生利用人,而厚生利用者之所必賴也。
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
自古聖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
豈有四夷不可講信修睦作鄰國邪?何至高城深池以為衛,堅甲利兵以崇誅,侈萬乘之師,靡數百萬之财以困民,塗百萬生靈之肝腦以角力,聖人之智術而止于是邪?将至愚極拙者謀之,其計豈出此下哉?若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爾,無為貴聖人矣。
将幹羽曲格、因壘崇降,盡虛語矣乎?夫無德化可恃,無恩信可結,而曰去兵,則外夷交侵,内寇嘯聚,何以應敵?不知所以使之不侵不聚者,亦有道否也?古稱“四夷來王”,八蠻通道,越裳重譯,日月霜露之所照堕者莫不尊親,斷非虛語。
苟于此而歲歲求之,日日講之,必有良法,何至因天下之半而為此無可奈何之策哉! 事無定分則人人各诿其勞而萬事廢,物無定分則人人各滿其欲而萬物争。
分也者,物各付物,息人奸懶貪得之心,而使事得其理、人得其情者也。
分定雖萬人不須交一言。
此修齊治平之要務,二帝三王之所不能外也。
驕慣之極,父不能制子,君不能制臣,夫不能制妻,身不能自制。
視死如饴,何威之能加?視恩為玩,何惠之能益?不禍不止。
故君子情盛不敢廢紀綱,兢兢然使所愛者知恩而不敢肆,所以生之也,所以全之也。
物理人情,自然而已。
聖人得其自然者以觀天下,而天下之人不能逃聖人之洞察;握其自然者以運天下,而天下之人不覺為聖人所斡旋。
即其軌物所繩于矯拂,然拂其人欲自然之私,而順其天理自然之公。
故雖有倔強锢蔽之人,莫不憬悟而馴服,則聖人觸其自然之機而鼓其自然之情也。
監司視小民然,待左右肅然,待寮寀溫然,待屬官侃然,庶幾乎得體矣。
自委質後,此身原不屬我。
朝廷名分,為朝廷守之。
一毫貶損不得,非抗也;一毫高亢不得,非卑也。
朝廷法紀為朝廷執之,一毫徇人不得,非固也;一毫任己不得,非葸也。
未到手時,嫌于出位而不敢學;既到手時,迫于應酬而不及學。
一世業官苟且,隻于虛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見成功。
雖位至三公,點檢真足愧汗。
學者思之。
今天下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苟且做,尋不真正題目。
便認了題目,嘗不真正滋味。
欲望三代之治甚難。
凡居官,為前人者,無幹譽矯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難後人;為後人者,無矜能露迹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苦前人。
此不惟不近人情,政體自不宜爾。
若惡政弊規,不防改圖,隻是渾厚便好。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泰極必有受其否者,否極必有受其泰者。
故水一壅必決,水一決必涸。
世道縱極,必有操切者出,出則不分賢愚,一番人受其敝。
嚴極必有長厚者出,出則不分賢愚,一番人受其福。
此非獨人事,氣數固然也。
故智者乘時因勢,不以否為憂,而以泰為俱。
審勢相時,不決裂于一懲之後,而驟更以一切之法。
昔有獵者入山,見驺虞以為虎也,殺之,尋複悔。
明日見虎以為驺虞也,舍之,又複悔。
主時勢者之過于所懲也,亦若是夫。
法多則遁情愈多,譬之逃者,入千人之群則不可覓,入三人之群則不可藏矣。
兵,陰物也;用兵,陰道也,故貴謀。
不好謀不成。
我之動定敵人不聞,敵之動定盡在我心,此萬全之計也。
取天下,守天下,隻在一種人上加意念,一個字上做工夫。
一種人是那個?曰民。
一個字是甚麼?曰安。
禮重而法輕,禮嚴而法恕,此二者常相權也。
故禮不得不嚴,不嚴則肆而入于法;法不得不恕,不恕則激而法窮。
夫禮也,嚴于婦人之守貞而疏于男子之縱欲,亦聖人之偏也。
今輿隸仆僮皆有婢妾娼女,小童莫不淫狎,以為丈夫之小節而莫之問,陵嫡失所,逼妾殒身者紛紛。
恐非聖王之世所宜也,此不可不嚴為之禁也。
西門疆尹河西,以賞勸民。
道有遺羊,值五百,一人守而待。
失者謝之,不受。
疆曰:“是義民也。
”賞之千。
其人喜,他日謂所知曰:“汝遺金,我拾之以還。
”所知者從之。
以告疆曰:“小人遺金一兩,某拾而還之。
”疆曰:“義民也。
”賞之二金。
其人愈益喜。
曰:“我貪,每得利則失名,今也名利兩得,何憚而不為?” 笃恭之所發,事事皆純王,如何天下不平?或曰:才說所發,不動聲色乎?曰:“日月星辰皆天之文章,風雷雨露皆天之政令,上天依舊笃恭在那裡。
笃恭,君子之無聲無臭也。
無聲無臭,天之笃恭也。
” 君子小人調停,則勢不兩立,畢竟是君子易退,小人難除。
若攻之太慘,處之太激,是謂土障狂瀾,灰埋烈火。
不若君子秉成而擇才以使之,任使不效,而次第裁抑之。
我懸富貴之權而示之的曰:“如此則富貴,不如此則貧賤。
”彼小人者,不過得富貴耳,其才可以偾天下之事,亦可以成天下之功;可激之釀天下之禍,亦可養之興天下之利。
大都中人十居八九,其大奸兇極頑悍者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