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
關燈
小
中
大
,以勇乘怯,以智乘愚,以有馀乘不足,以有意乘不意,以決乘二三,以合德乘離心,以銳乘疲,以慎乘怠,則多寡強弱非所論矣。
故戰之勝負無他,得其所乘與為人所乘,其得失不啻百也。
實精也,而示之以雜;實備也,而示之以疏;實勇也,而示之以怯;實智也,而示之以愚;實有馀也,而示之以不足;實有意也,而示之以不意;實有決也,而示之以二三;實合德也,而示之以離心;實銳也,而示之以疲;實慎也,而示之以怠,則多寡強弱亦非所論矣。
故乘之可否無他,知其所示,知其無所示,其得失亦不啻百也。
故不藏其所示,兇也。
誤中于所示,兇也。
此将家之所務審也。
守令于民,先有知疼知熱,如兒如女一副真心腸,甚麼愛養曲成事業做不出。
隻是生來沒此念頭,便與說綻唇舌,渾如醉夢。
兵士二黨,。
近世之隐憂也。
士黨易散,兵黨難馴,看來亦有法處。
我欲三月而令可殺,殺之可令心服而無怨,何者?罪不在下故也。
或問:“宰相之道?”曰:“無私有識”。
“冢宰之道?”曰:“知人善任使。
” 當事者,須有賢聖心腸,英雄才識。
其謀國憂民也,出于恻怛至誠;其圖事揆策也,必極詳慎精密、躊蹰及于九有,計算至于千年,其所施設,安得不事善功成、宜民利國?今也懷貪功喜事之念,為孟浪苟且之圖,工粉飾彌縫之計,以遂其要榮取貴之奸,為萬姓造殃不計也,為百年開釁不計也,為四海耗蠹不計也,計吾利否耳。
嗚呼!可勝歎哉!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
吏胥輿皂盡能笑人,不可不慎也。
為政者,立科條,發号令,甯寬些兒,隻要真實行,永久行。
若法極精密,而督責不嚴,綜核不至,總歸虛彌,反增煩擾。
此為政者之大戒也。
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使。
不便則壅阏而不通,甚者令之不行,必潰決而不可收拾;甚便則縱肆而不檢,甚者法不能制,必放溢而不敢約束。
故聖人同其好惡,以休其必至之情,納之禮法,以防其不可長之漸。
故能相安相習,而不至于為亂。
居官隻一個快性,自家讨了多少便宜,左右省了多少負累,百姓省了多少勞費。
自委質後,終日做底是朝廷官,執底是朝廷法,幹底是朝廷事。
榮辱在君,愛憎在人,進退在我。
吾輩而今錯處,把官認作自家官,所以萬事顧不得,隻要保全這個在,扶持這個尊,此雖是第二等說話,然見得這個透,還算五分久。
铦矛而秫挺,金矢而稭弓,雖有周官之法度,而無奉行之人,典訓谟訓何益哉? 二帝三王功業,原不難做,隻是人不曾理會。
譬之遙望萬丈高峰,何等巍峨,他地步原自逶迤,上面亦不陡峻,不信隻小試一試便見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膩,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昔人明此意者幾?故以君子去小人,正治之法也。
正治是堂堂之陣,妙手是玄玄之機。
玄玄之機,非聖人不能用也。
吏治不但錯枉去慵懦無用之人,清仕路之最急者。
長厚者誤國蠹民,以相培植,奈何? 餘佐司寇日,有罪人情極可恨,而法無以加者,司官曲拟重條,餘不可。
司官曰:“非私惡也,以懲惡耳。
”餘曰:“謂非私惡誠然,謂非作惡可乎?君以公惡輕重法,安知他日無以私惡輕重法者乎?刑部隻有個法字,刑官隻有個執宇,君其慎之!” 有聖人于此,與十人論争,聖人之論是矣,十人亦各是己論以相持,莫之能下。
旁觀者至有是聖人者,有是十人者,莫之能定。
必有一聖人至,方是聖人之論;而十人者,旁觀者,又未必以後至者為聖人,又未必是聖人之是聖人也,然則是非将安取決哉?昊天詩人,怨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
噫! 彼王也,未必不以邪謀為正謀,為先民之經,為大猶之程。
當時在朝之臣,又安知不謂大夫為邪謀,為迩言也?是故執兩端而用中,必聖人在天子之位,獨斷堅持,必聖人居父師之尊,誠格意孚,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者多指亂視,在上者蓄疑敗謀,孰得而禁之?孰得而定之? 易衰歇而難奮發者,我也。
易懶散而難振作者,衆也。
易壞亂而難整饬者,事也。
易蠱敝而難久當者,物也。
此所以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也。
故為政要鼓舞不倦,綱常張,紀常理。
濫準、株連、差拘、監禁、保押、淹久、解審、照提,此八者,獄情之大忌也,仁人之所隐也。
居官者慎之。
養民之政,孟子雲:“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韓子雲:“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
”教民之道,孟子雲:“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洪範》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予每三複斯言,汗辄浃背;三歎斯語,淚便交頤。
嗟夫!今之民非古之民乎?今之道非古之道乎?抑世變若江河,世道終不可反乎?爵祿事勢視古人有何靳啬?俾六合景象若斯,辱此七尺之軀,腼面萬民之上矣。
智慧長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悅,喜悅生于歡愛。
故責人者,與其怒之也,不若教之;與其教之也,不若化之。
從容寬大,諒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随事講說,随時開谕。
彼樂接引之誠而喜于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無不長進。
故曰:“敬敷五教在寬。
”又曰:“無忿疾于頑。
”又曰:“匪怒伊教。
”又曰:“善誘人。
”今也不令而責之豫,不言而責之意,不明而責之喻,未及令人,先懷怒意,梃诟恣加,既罪矣而不詳其故,是兩相仇、兩相苦也,智者之所笑而有量者之所羞也。
為人上者切宜戒之。
德立行成了,論不得人之貴賤、家之富貧、分之尊卑。
自然上下格心,大小象指,曆山耕夫有甚威靈氣焰?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寬人之惡者,化人之惡者也;激人之過者,甚人之過者也。
五刑不如一恥,百戰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
舉大事,動衆情,必協衆心而後濟。
不能盡協者,須以誠意格之,懇言入之。
如不格不入,須委曲以求濟事。
不然彼其氣力智術足以撼衆而敗吾之謀,而吾又以直道行之,非所以成天下之務也。
古之人神謀鬼謀,以蔔以筮,豈真有惑于不可知哉?定衆志也,此濟事之微權也。
世間萬物皆有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
天下萬世公共之心,每憐萬物有多少不得其欲處,有餘者盈溢于所欲之外而死,不足者奔走于所欲之内而死,二者均,俱生之道也。
常思天地生許多人物,自足以養之,然而不得其欲者,正緣不均之故耳。
此無天地不是處,宇宙内自有任其責者。
是以聖王治天下不說均就說平,其均平之術隻是絜矩,絜矩之方,隻是個同好惡。
做官都是苦事,為官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
聖人胼手胝足,勞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後樂,是樂者,樂其所苦者也。
衆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潤,惟富貴之得而後樂,是樂者,樂其所樂者也。
法有定而持循之不易,則下之耳目心志習而上逸。
無定,則上之指授口頰煩而下亂。
世人作無益事常十九,論有益惟有暖衣、飽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
臣子事君親,婦事夫,弟事兄,老慈幼,上惠下,不出乎此。
《豳風》一章,萬世生人之大法,看他舉動,種種皆有益事。
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後知。
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後見事功之濟否。
可奈庸人俗識,讒夫利口,君子才一施設辄生議論,或附會以誣其心,或造言以甚其過,是以志趣不堅、人言是恤者辄灰心喪氣,竟不卒功。
識見不真、人言是聽者辄罷居子之所為,不使終事。
鳴呼!大可憤心矣。
古之大建立者,或利于千萬世而不利于一時,或利于千萬人而不利于一人,或利于千萬事而不利于一事。
其有所費也似貪,其有所勞也似虐,其不避嫌也易以招摘取議。
及其成功而心事如青天白日矣,奈之何铄金銷骨之口奪未竟之施,誣不白之心哉?嗚呼!英雄豪傑冷眼天下之事,袖手天下之敝,付之長籲冷笑,任其腐潰決裂而不之理,玩日月,屍位素餐而苟且目前以全軀保妻子者豈得已哉?蓋懼此也。
變法者變時勢不變道,變枝葉不變本。
吾怪夫後之議法者偶有意見,妄逞聰明,不知前人立法千思萬慮而後決。
後人之所以新奇自喜,皆前人之所熟思而棄者也,豈前人之見不及此哉! 鳏寡孤獨、疲癃殘疾、颠連無告之失所者,惟冬為甚。
故凡詠紅爐錦帳之歡、忘雪夜呻吟之苦者,皆不仁者也。
天下之财,生者一人,食者九人;興者四人,害者六人。
其涷餒而死者,生之人十九,食之人十一。
其飽暖而樂者,害之人十九,興之人十一。
嗚呼!可為傷心矣。
三代之政行,甯有此哉! 居生殺予奪之柄,而中奸細之術以陷正人君子,是受顧之刺客也。
傷我天道,殃我子孫,而為他人快意,愚亦甚矣。
愚嘗戲謂一友人曰:“能辱能榮,能殺能生,不當為人作荊卿。
”友人謝曰:“此語可為當路藥石。
” 秦家得罪于萬世,在變了井田上。
春秋以後井田已是十分病民了,但當複十一之舊,正九一之界,不當一變而為阡陌。
後世厚取重斂,與秦自不相幹。
至于貧富不均,開天下奢靡之俗,生天下竊劫之盜,廢比闾族黨之法,使後世十人九貧,死于饑寒者多有,則壞井田之禍也。
三代井田之法,能使家給人足、俗儉倫明、盜息訟簡,天下各得其所。
隻一複了井田,萬事俱理。
赦何為者?以為冤邪,當罪不明之有司;以為不冤邪,當報無辜之死恨。
聖王有大慶雖枯骨罔不蒙恩。
今傷者傷矣,死者死矣,含憤郁郁莫不欲仇我者速罹于法以快吾心,而乃赦之,是何仁于有罪而不仁于于無辜也。
将殘賊幸赦而屢逞,善良聞赦而傷心,非聖王之政也。
故聖王眚災宥過不待慶時,其刑故也不論慶時,夫是之謂大公至正之道。
而不以一時之喜濫恩,則法執而小人懼,小人懼則善良得其所。
廟堂之上聚議者,其虛文也。
當路者持不虛之成心,循不可廢之故事,特借群在以示公耳。
是以尊者嚅嗫,卑者唯諾,移日而退。
巧于逢迎者觀其頤指意向而極口稱道,他日驟得殊榮;激于公直者知其無益有害而奮色極言,他日中以奇禍。
近世士風大可哀已。
英雄豪傑本欲為宇宙樹立大綱常、大事業,今也,驅之俗套,繩以虛文,不俯首吞聲以從,惟有引身而退耳。
是以道德之士遠引高蹈,功名之士以屈養伸。
彼在上者倨傲成習,看下面人皆王順長息耳。
今四海九州島之人,郡異風,鄉殊俗,道德不一故也。
故天下皆守先王之禮,事上接下,交際往來,揆事宰物,率遵一個成法,尚安有诋笑者乎?故惟守禮可以笑人。
凡名器服飾,自天子而下庶人而上,各有一定籌差,不可僭逼。
上太殺是謂逼下,下太隆是謂僭上,先王不裁抑以逼下也,而下不敢僭。
禮與刑二者常相資也,禮先刑後,禮行則刑措,刑行則禮衰。
官貴精不貴多,權貴一不貴分。
大都之内,法令不行,則官多權分之故也,故萬事俱馳。
名器于人無分毫之益,而國之存亡、民之死生于是乎系。
是故冕非暖于綸巾,黃瓦非堅于白屋,别等威者非有利于身,受跪拜者非有益于己,然而聖王重之者,亂臣賊子非此無以防其漸而示之殊也。
是故雖有大奸惡,而以區區之名分折之,莫不失辭喪氣。
籲!名器之義大矣哉! 今之用人,隻怕無去處,不知其病根在來處。
今之理财,隻怕無來處,不知其病根在去處。
用人之道,貴當其才;理财之道,貴去其蠹。
人君以識深慮遠者謀社稷,以老成持重者養國脈,以振勵明作者起頹敝,以通時達變者調治化,以秉公持正者寄鈞衡,以燭奸嫉邪者為按察,以厚下愛民者居守牧,以智深勇沉者典兵戎,以平恕明允者治刑獄,以廉靜綜核者掌會計,以惜恥養德者司教化,則用人當其才矣。
宮妾無慢棄之帛,殿廷無金珠之玩,近侍絕賄賂之通,寵幸無不赀之賞,臣工嚴貪墨之誅,迎送懲威福之濫,工商重淫巧之罰,衆庶謹僭奢之戒,遊惰杜幸食之門,缁黃示诳誘之罪,倡優就耕織之業,則理财得其道矣。
古之官人也擇而後用,故其考課也常恕。
何也?不以小過棄所擇也。
今之官人也用而後擇,郄又以姑息行之,是無擇也,是容保奸回也。
豈不渾厚?哀哉萬姓矣! 世無全才久矣,用人者各因其長可也。
夫目不能聽,耳不能視,鼻不能食,口不能臭,勢也。
今之用人不審其才之所堪,資格所及,雜然授之。
方司會計,辄理刑名;既典文铨,又握兵柄。
養之不得其道,用之不當其才,受之者但悅美秩而不自量。
以此而求濟事,豈不難哉!夫公綽但宜為老而裨谌不可謀邑,今之人才豈能倍蓰古昔?愚以為學校養士,科目進人,便當如溫公條議,分為數科,使各學其才之所近,而質性英發能奮衆長者特設全才一科,及其授官,各任所長。
夫資有所近,習有所通,施之政事,必有可觀。
蓋古者以仕學為一事,今日分體用為兩截。
窮居草澤,止事詞章;一入廟廊,方學政事。
雖有明敏之才,英達之識,豈能觀政數月便得每事盡善?不免鹵莽施設,鹘突支吾。
苟不大敗,辄得遷升。
以此用人,雖堯舜不治。
夫古之明體也養适用之才,緻君澤民之術固已熟于畎畝之中,苟能用我者,執此以往耳。
今之學校,可為流涕矣。
官之所居曰任,此意最可玩。
不惟取責仕負之義,任者,任也。
聽其便宜信任而責成也。
若牽制束縛,非任矣。
之言直之九重,台省以之為藏否,部院以之為進退,世道大可恨也。
或訝之。
愚曰:“天子之用舍托之吏部,吏部之賢不肖托之撫按,撫按之耳目托之兩司,兩司之心腹托之守令,守令之見聞托之皂快,皂快之采訪托之他邑别邵之皂快。
彼其以恩仇為是非,以謬妄為情實,以前令為後宮,以舊愆為新過,以小失為大辜,密報密收,信如金石;愈僞愈詳,獲如至寶。
謂夷、由污,謂蹻、跖廉,往往有之。
而撫按據以上聞,吏部據以黜陟。
一吏之榮辱不足惜,而奪所愛以失民望,培所恨以滋民殃,好惡拂人甚矣。
居官有五要:“休錯問一件事,休屈打一個人,休妄費一分财,休輕勞一夫力,休苟取一文錢。
” 吳越之戰利用智,羌胡之戰利用勇。
智在相機,勇在養氣。
相機者務使鬼神不可知,養氣者務使身家不肯顧,此百姓之道也。
兵以死使人者也。
用衆怒,用義怒,用恩怒。
衆怒仇在萬姓也,湯武之師是已。
義怒以直攻曲也,三軍缟素是已。
恩怒感淚思奮也,李牧犒三軍,吳起同甘苦是已。
此三者,用人之心,可以死人之身,非是皆強驅之也。
猛虎在前,利兵在後,以死毆死,不戰安之?然而取勝者幸也,敗與潰者十九。
寓兵于農,三代聖王行之甚好,家家知耕,人人知戰,無論即戎,亦可弭盜,且經數十百年不用兵。
說用兵,才用農十分之一耳。
何者?有不道之國則天子命曰:“某國不道,某方伯連師讨之。
”天下無與也,天下所以享兵農未分之利。
春秋以後,諸侯日尋幹戈,農胥變而為兵,舍穑不事則吾國貧,因糧于敵則他國貧。
與其農胥變而兵也,不如兵農分。
凡戰之道,貪生者死,忘死者生,狃勝者敗,恥敗者勝。
疏法勝于密心,寬令勝于嚴主。
天下之事倡于作俑而濫于助波鼓焰之徒,至于大壞極敝,非截然毅然者不能救。
于是而猶曰循舊安常,無更張以拂人意,不知其可也。
在上者能使人忘其尊而親之,可謂盛德也已。
因偶然之事,立不變之法;懲一夫之失,苦天下之人。
法莫病于此矣。
近日建白,往往而然。
禮繁則難行,卒成廢閣之書;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
為堯舜之民者逸于堯舜之臣,唐、虞世界全靠四嶽、九官、十二牧,當時君民各享無為之業而已。
臣勞之系于國家也,大哉!是故百官逸則君勞,而天下不得其所。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亂世用憤夫佞人。
憸夫佞人盛,而英雄豪傑之士不伸。
夫惟不伸也,而奮于一伸,遂至于亡天下。
故明主在上必先平天下之情,将英雄豪傑服其心志,就我羁挜,不蓄其奮而使之逞。
天下之民皆朝廷之民,皆天地之民,皆吾民。
愈上則愈聾瞽,其壅蔽者衆也。
愈下則愈聰明,其見聞者真也故論見聞則君之知不如相,相之知不如監司,監司之知不如守令,守令之知不如民。
論壅蔽,則守令蔽監司,監司蔽相,相蔽君。
惜哉!愈下之真情不能使愈上者聞之也。
周公是一部活《周禮》,世隻有周公不必有《周禮》,使周公而生于今,甯一一用《周禮》哉!愚謂有周公雖無《周禮》可也,無周公雖無《周禮》可也。
民鮮恥可以觀上之德,民鮮畏可以觀上之威,更不須求之民。
民情甚不可郁也。
防以郁水,一則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發則碎石破木。
桀、纣郁民情而湯、武通之,此存亡之大機也。
有天下者之所夙夜孜孜者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
故戰之勝負無他,得其所乘與為人所乘,其得失不啻百也。
實精也,而示之以雜;實備也,而示之以疏;實勇也,而示之以怯;實智也,而示之以愚;實有馀也,而示之以不足;實有意也,而示之以不意;實有決也,而示之以二三;實合德也,而示之以離心;實銳也,而示之以疲;實慎也,而示之以怠,則多寡強弱亦非所論矣。
故乘之可否無他,知其所示,知其無所示,其得失亦不啻百也。
故不藏其所示,兇也。
誤中于所示,兇也。
此将家之所務審也。
守令于民,先有知疼知熱,如兒如女一副真心腸,甚麼愛養曲成事業做不出。
隻是生來沒此念頭,便與說綻唇舌,渾如醉夢。
兵士二黨,。
近世之隐憂也。
士黨易散,兵黨難馴,看來亦有法處。
我欲三月而令可殺,殺之可令心服而無怨,何者?罪不在下故也。
或問:“宰相之道?”曰:“無私有識”。
“冢宰之道?”曰:“知人善任使。
” 當事者,須有賢聖心腸,英雄才識。
其謀國憂民也,出于恻怛至誠;其圖事揆策也,必極詳慎精密、躊蹰及于九有,計算至于千年,其所施設,安得不事善功成、宜民利國?今也懷貪功喜事之念,為孟浪苟且之圖,工粉飾彌縫之計,以遂其要榮取貴之奸,為萬姓造殃不計也,為百年開釁不計也,為四海耗蠹不計也,計吾利否耳。
嗚呼!可勝歎哉!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
吏胥輿皂盡能笑人,不可不慎也。
為政者,立科條,發号令,甯寬些兒,隻要真實行,永久行。
若法極精密,而督責不嚴,綜核不至,總歸虛彌,反增煩擾。
此為政者之大戒也。
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使。
不便則壅阏而不通,甚者令之不行,必潰決而不可收拾;甚便則縱肆而不檢,甚者法不能制,必放溢而不敢約束。
故聖人同其好惡,以休其必至之情,納之禮法,以防其不可長之漸。
故能相安相習,而不至于為亂。
居官隻一個快性,自家讨了多少便宜,左右省了多少負累,百姓省了多少勞費。
自委質後,終日做底是朝廷官,執底是朝廷法,幹底是朝廷事。
榮辱在君,愛憎在人,進退在我。
吾輩而今錯處,把官認作自家官,所以萬事顧不得,隻要保全這個在,扶持這個尊,此雖是第二等說話,然見得這個透,還算五分久。
铦矛而秫挺,金矢而稭弓,雖有周官之法度,而無奉行之人,典訓谟訓何益哉? 二帝三王功業,原不難做,隻是人不曾理會。
譬之遙望萬丈高峰,何等巍峨,他地步原自逶迤,上面亦不陡峻,不信隻小試一試便見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膩,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昔人明此意者幾?故以君子去小人,正治之法也。
正治是堂堂之陣,妙手是玄玄之機。
玄玄之機,非聖人不能用也。
吏治不但錯枉去慵懦無用之人,清仕路之最急者。
長厚者誤國蠹民,以相培植,奈何? 餘佐司寇日,有罪人情極可恨,而法無以加者,司官曲拟重條,餘不可。
司官曰:“非私惡也,以懲惡耳。
”餘曰:“謂非私惡誠然,謂非作惡可乎?君以公惡輕重法,安知他日無以私惡輕重法者乎?刑部隻有個法字,刑官隻有個執宇,君其慎之!” 有聖人于此,與十人論争,聖人之論是矣,十人亦各是己論以相持,莫之能下。
旁觀者至有是聖人者,有是十人者,莫之能定。
必有一聖人至,方是聖人之論;而十人者,旁觀者,又未必以後至者為聖人,又未必是聖人之是聖人也,然則是非将安取決哉?昊天詩人,怨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
噫! 彼王也,未必不以邪謀為正謀,為先民之經,為大猶之程。
當時在朝之臣,又安知不謂大夫為邪謀,為迩言也?是故執兩端而用中,必聖人在天子之位,獨斷堅持,必聖人居父師之尊,誠格意孚,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者多指亂視,在上者蓄疑敗謀,孰得而禁之?孰得而定之? 易衰歇而難奮發者,我也。
易懶散而難振作者,衆也。
易壞亂而難整饬者,事也。
易蠱敝而難久當者,物也。
此所以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也。
故為政要鼓舞不倦,綱常張,紀常理。
濫準、株連、差拘、監禁、保押、淹久、解審、照提,此八者,獄情之大忌也,仁人之所隐也。
居官者慎之。
養民之政,孟子雲:“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韓子雲:“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
”教民之道,孟子雲:“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洪範》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予每三複斯言,汗辄浃背;三歎斯語,淚便交頤。
嗟夫!今之民非古之民乎?今之道非古之道乎?抑世變若江河,世道終不可反乎?爵祿事勢視古人有何靳啬?俾六合景象若斯,辱此七尺之軀,腼面萬民之上矣。
智慧長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悅,喜悅生于歡愛。
故責人者,與其怒之也,不若教之;與其教之也,不若化之。
從容寬大,諒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随事講說,随時開谕。
彼樂接引之誠而喜于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無不長進。
故曰:“敬敷五教在寬。
”又曰:“無忿疾于頑。
”又曰:“匪怒伊教。
”又曰:“善誘人。
”今也不令而責之豫,不言而責之意,不明而責之喻,未及令人,先懷怒意,梃诟恣加,既罪矣而不詳其故,是兩相仇、兩相苦也,智者之所笑而有量者之所羞也。
為人上者切宜戒之。
德立行成了,論不得人之貴賤、家之富貧、分之尊卑。
自然上下格心,大小象指,曆山耕夫有甚威靈氣焰?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寬人之惡者,化人之惡者也;激人之過者,甚人之過者也。
五刑不如一恥,百戰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
舉大事,動衆情,必協衆心而後濟。
不能盡協者,須以誠意格之,懇言入之。
如不格不入,須委曲以求濟事。
不然彼其氣力智術足以撼衆而敗吾之謀,而吾又以直道行之,非所以成天下之務也。
古之人神謀鬼謀,以蔔以筮,豈真有惑于不可知哉?定衆志也,此濟事之微權也。
世間萬物皆有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
天下萬世公共之心,每憐萬物有多少不得其欲處,有餘者盈溢于所欲之外而死,不足者奔走于所欲之内而死,二者均,俱生之道也。
常思天地生許多人物,自足以養之,然而不得其欲者,正緣不均之故耳。
此無天地不是處,宇宙内自有任其責者。
是以聖王治天下不說均就說平,其均平之術隻是絜矩,絜矩之方,隻是個同好惡。
做官都是苦事,為官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
聖人胼手胝足,勞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後樂,是樂者,樂其所苦者也。
衆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潤,惟富貴之得而後樂,是樂者,樂其所樂者也。
法有定而持循之不易,則下之耳目心志習而上逸。
無定,則上之指授口頰煩而下亂。
世人作無益事常十九,論有益惟有暖衣、飽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
臣子事君親,婦事夫,弟事兄,老慈幼,上惠下,不出乎此。
《豳風》一章,萬世生人之大法,看他舉動,種種皆有益事。
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後知。
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後見事功之濟否。
可奈庸人俗識,讒夫利口,君子才一施設辄生議論,或附會以誣其心,或造言以甚其過,是以志趣不堅、人言是恤者辄灰心喪氣,竟不卒功。
識見不真、人言是聽者辄罷居子之所為,不使終事。
鳴呼!大可憤心矣。
古之大建立者,或利于千萬世而不利于一時,或利于千萬人而不利于一人,或利于千萬事而不利于一事。
其有所費也似貪,其有所勞也似虐,其不避嫌也易以招摘取議。
及其成功而心事如青天白日矣,奈之何铄金銷骨之口奪未竟之施,誣不白之心哉?嗚呼!英雄豪傑冷眼天下之事,袖手天下之敝,付之長籲冷笑,任其腐潰決裂而不之理,玩日月,屍位素餐而苟且目前以全軀保妻子者豈得已哉?蓋懼此也。
變法者變時勢不變道,變枝葉不變本。
吾怪夫後之議法者偶有意見,妄逞聰明,不知前人立法千思萬慮而後決。
後人之所以新奇自喜,皆前人之所熟思而棄者也,豈前人之見不及此哉! 鳏寡孤獨、疲癃殘疾、颠連無告之失所者,惟冬為甚。
故凡詠紅爐錦帳之歡、忘雪夜呻吟之苦者,皆不仁者也。
天下之财,生者一人,食者九人;興者四人,害者六人。
其涷餒而死者,生之人十九,食之人十一。
其飽暖而樂者,害之人十九,興之人十一。
嗚呼!可為傷心矣。
三代之政行,甯有此哉! 居生殺予奪之柄,而中奸細之術以陷正人君子,是受顧之刺客也。
傷我天道,殃我子孫,而為他人快意,愚亦甚矣。
愚嘗戲謂一友人曰:“能辱能榮,能殺能生,不當為人作荊卿。
”友人謝曰:“此語可為當路藥石。
” 秦家得罪于萬世,在變了井田上。
春秋以後井田已是十分病民了,但當複十一之舊,正九一之界,不當一變而為阡陌。
後世厚取重斂,與秦自不相幹。
至于貧富不均,開天下奢靡之俗,生天下竊劫之盜,廢比闾族黨之法,使後世十人九貧,死于饑寒者多有,則壞井田之禍也。
三代井田之法,能使家給人足、俗儉倫明、盜息訟簡,天下各得其所。
隻一複了井田,萬事俱理。
赦何為者?以為冤邪,當罪不明之有司;以為不冤邪,當報無辜之死恨。
聖王有大慶雖枯骨罔不蒙恩。
今傷者傷矣,死者死矣,含憤郁郁莫不欲仇我者速罹于法以快吾心,而乃赦之,是何仁于有罪而不仁于于無辜也。
将殘賊幸赦而屢逞,善良聞赦而傷心,非聖王之政也。
故聖王眚災宥過不待慶時,其刑故也不論慶時,夫是之謂大公至正之道。
而不以一時之喜濫恩,則法執而小人懼,小人懼則善良得其所。
廟堂之上聚議者,其虛文也。
當路者持不虛之成心,循不可廢之故事,特借群在以示公耳。
是以尊者嚅嗫,卑者唯諾,移日而退。
巧于逢迎者觀其頤指意向而極口稱道,他日驟得殊榮;激于公直者知其無益有害而奮色極言,他日中以奇禍。
近世士風大可哀已。
英雄豪傑本欲為宇宙樹立大綱常、大事業,今也,驅之俗套,繩以虛文,不俯首吞聲以從,惟有引身而退耳。
是以道德之士遠引高蹈,功名之士以屈養伸。
彼在上者倨傲成習,看下面人皆王順長息耳。
今四海九州島之人,郡異風,鄉殊俗,道德不一故也。
故天下皆守先王之禮,事上接下,交際往來,揆事宰物,率遵一個成法,尚安有诋笑者乎?故惟守禮可以笑人。
凡名器服飾,自天子而下庶人而上,各有一定籌差,不可僭逼。
上太殺是謂逼下,下太隆是謂僭上,先王不裁抑以逼下也,而下不敢僭。
禮與刑二者常相資也,禮先刑後,禮行則刑措,刑行則禮衰。
官貴精不貴多,權貴一不貴分。
大都之内,法令不行,則官多權分之故也,故萬事俱馳。
名器于人無分毫之益,而國之存亡、民之死生于是乎系。
是故冕非暖于綸巾,黃瓦非堅于白屋,别等威者非有利于身,受跪拜者非有益于己,然而聖王重之者,亂臣賊子非此無以防其漸而示之殊也。
是故雖有大奸惡,而以區區之名分折之,莫不失辭喪氣。
籲!名器之義大矣哉! 今之用人,隻怕無去處,不知其病根在來處。
今之理财,隻怕無來處,不知其病根在去處。
用人之道,貴當其才;理财之道,貴去其蠹。
人君以識深慮遠者謀社稷,以老成持重者養國脈,以振勵明作者起頹敝,以通時達變者調治化,以秉公持正者寄鈞衡,以燭奸嫉邪者為按察,以厚下愛民者居守牧,以智深勇沉者典兵戎,以平恕明允者治刑獄,以廉靜綜核者掌會計,以惜恥養德者司教化,則用人當其才矣。
宮妾無慢棄之帛,殿廷無金珠之玩,近侍絕賄賂之通,寵幸無不赀之賞,臣工嚴貪墨之誅,迎送懲威福之濫,工商重淫巧之罰,衆庶謹僭奢之戒,遊惰杜幸食之門,缁黃示诳誘之罪,倡優就耕織之業,則理财得其道矣。
古之官人也擇而後用,故其考課也常恕。
何也?不以小過棄所擇也。
今之官人也用而後擇,郄又以姑息行之,是無擇也,是容保奸回也。
豈不渾厚?哀哉萬姓矣! 世無全才久矣,用人者各因其長可也。
夫目不能聽,耳不能視,鼻不能食,口不能臭,勢也。
今之用人不審其才之所堪,資格所及,雜然授之。
方司會計,辄理刑名;既典文铨,又握兵柄。
養之不得其道,用之不當其才,受之者但悅美秩而不自量。
以此而求濟事,豈不難哉!夫公綽但宜為老而裨谌不可謀邑,今之人才豈能倍蓰古昔?愚以為學校養士,科目進人,便當如溫公條議,分為數科,使各學其才之所近,而質性英發能奮衆長者特設全才一科,及其授官,各任所長。
夫資有所近,習有所通,施之政事,必有可觀。
蓋古者以仕學為一事,今日分體用為兩截。
窮居草澤,止事詞章;一入廟廊,方學政事。
雖有明敏之才,英達之識,豈能觀政數月便得每事盡善?不免鹵莽施設,鹘突支吾。
苟不大敗,辄得遷升。
以此用人,雖堯舜不治。
夫古之明體也養适用之才,緻君澤民之術固已熟于畎畝之中,苟能用我者,執此以往耳。
今之學校,可為流涕矣。
官之所居曰任,此意最可玩。
不惟取責仕負之義,任者,任也。
聽其便宜信任而責成也。
若牽制束縛,非任矣。
之言直之九重,台省以之為藏否,部院以之為進退,世道大可恨也。
或訝之。
愚曰:“天子之用舍托之吏部,吏部之賢不肖托之撫按,撫按之耳目托之兩司,兩司之心腹托之守令,守令之見聞托之皂快,皂快之采訪托之他邑别邵之皂快。
彼其以恩仇為是非,以謬妄為情實,以前令為後宮,以舊愆為新過,以小失為大辜,密報密收,信如金石;愈僞愈詳,獲如至寶。
謂夷、由污,謂蹻、跖廉,往往有之。
而撫按據以上聞,吏部據以黜陟。
一吏之榮辱不足惜,而奪所愛以失民望,培所恨以滋民殃,好惡拂人甚矣。
居官有五要:“休錯問一件事,休屈打一個人,休妄費一分财,休輕勞一夫力,休苟取一文錢。
” 吳越之戰利用智,羌胡之戰利用勇。
智在相機,勇在養氣。
相機者務使鬼神不可知,養氣者務使身家不肯顧,此百姓之道也。
兵以死使人者也。
用衆怒,用義怒,用恩怒。
衆怒仇在萬姓也,湯武之師是已。
義怒以直攻曲也,三軍缟素是已。
恩怒感淚思奮也,李牧犒三軍,吳起同甘苦是已。
此三者,用人之心,可以死人之身,非是皆強驅之也。
猛虎在前,利兵在後,以死毆死,不戰安之?然而取勝者幸也,敗與潰者十九。
寓兵于農,三代聖王行之甚好,家家知耕,人人知戰,無論即戎,亦可弭盜,且經數十百年不用兵。
說用兵,才用農十分之一耳。
何者?有不道之國則天子命曰:“某國不道,某方伯連師讨之。
”天下無與也,天下所以享兵農未分之利。
春秋以後,諸侯日尋幹戈,農胥變而為兵,舍穑不事則吾國貧,因糧于敵則他國貧。
與其農胥變而兵也,不如兵農分。
凡戰之道,貪生者死,忘死者生,狃勝者敗,恥敗者勝。
疏法勝于密心,寬令勝于嚴主。
天下之事倡于作俑而濫于助波鼓焰之徒,至于大壞極敝,非截然毅然者不能救。
于是而猶曰循舊安常,無更張以拂人意,不知其可也。
在上者能使人忘其尊而親之,可謂盛德也已。
因偶然之事,立不變之法;懲一夫之失,苦天下之人。
法莫病于此矣。
近日建白,往往而然。
禮繁則難行,卒成廢閣之書;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
為堯舜之民者逸于堯舜之臣,唐、虞世界全靠四嶽、九官、十二牧,當時君民各享無為之業而已。
臣勞之系于國家也,大哉!是故百官逸則君勞,而天下不得其所。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亂世用憤夫佞人。
憸夫佞人盛,而英雄豪傑之士不伸。
夫惟不伸也,而奮于一伸,遂至于亡天下。
故明主在上必先平天下之情,将英雄豪傑服其心志,就我羁挜,不蓄其奮而使之逞。
天下之民皆朝廷之民,皆天地之民,皆吾民。
愈上則愈聾瞽,其壅蔽者衆也。
愈下則愈聰明,其見聞者真也故論見聞則君之知不如相,相之知不如監司,監司之知不如守令,守令之知不如民。
論壅蔽,則守令蔽監司,監司蔽相,相蔽君。
惜哉!愈下之真情不能使愈上者聞之也。
周公是一部活《周禮》,世隻有周公不必有《周禮》,使周公而生于今,甯一一用《周禮》哉!愚謂有周公雖無《周禮》可也,無周公雖無《周禮》可也。
民鮮恥可以觀上之德,民鮮畏可以觀上之威,更不須求之民。
民情甚不可郁也。
防以郁水,一則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發則碎石破木。
桀、纣郁民情而湯、武通之,此存亡之大機也。
有天下者之所夙夜孜孜者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