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
關燈
小
中
大
走塵中,衆轍不知黎庶死生,即品格有清濁,均于宇宙無補也。
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質。
定天下之大難者,此人也。
辯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
剛明果斷次之。
其它浮薄好任,翹能自喜,皆行不逮者也。
即見諸行事而施為無術,反以偾事,此等隻可居談論之科耳。
任有七難:繁任要提綱摯領,宜綜核之才。
重任要審謀獨斷,宜鎮靜之才。
急任要觀變會通,宜明敏之才。
密任要藏機相可,宜周慎之才。
獨任要擔當執持,宜剛毅之才。
兼任要任賢取善,宜博大之才。
疑任要内明外朗,宜駕馭之才。
天之生人,各有偏長。
國家之用人,備用群長。
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濟事者,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也。
操進退用舍之權者,要知大體。
若專以小知觀人,則卓荦奇偉之士都在所遺。
何者?敦大節者不為細謹,有遠略者或無小才,肩巨任者或無捷識;而聰明材辯、敏給圓通之士,節文習熟、聞見廣洽之人,類不能裨緩急之用。
嗟夫!難言之矣。
士之遇不遇,顧上之所愛憎也。
居官念頭有三用:念念用之君民,則為吉士。
念念用之套數,則為俗吏。
念念用之身家,則為賊臣。
小廉曲謹之土,循塗守轍之人,當太平時,使治一方、理一事,盡能本職。
若定難決疑,應卒蹈險,甯用破綻人,不用尋常人。
雖豪悍之魁,任俠之雄,駕禦有方,更足以建奇功,成大務。
噫!難與曲局者道。
聖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疾俗,衆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
嗚呼!小人壞之,衆人從之,雖憫雖疾,、競無益矣。
故明王在上,則移風易俗。
觀人隻諒其心,心苟無他迹,皆可原。
如下官之供應未備,禮節偶疏,此豈有意簡傲乎?簡傲上官以取罪,甚愚者不為也,何怒之有?供應豐溢,禮節卑屈,此豈敬戎乎?将以說我為進取之地也,何感之有? 今之國語鄉評,皆繩人以細行,細行一虧,若不可容于清議,至于大節都脫略廢墜,渾不說起。
道之不明,亦至此乎? 可歎也已! 凡見識,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氣質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為下。
道理見識,可建天地,可質鬼神,可推四海,可達萬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簡,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相與授受者是也。
氣質見識,仁者謂之仁,智者謂之智。
剛氣多者為賢智,為高明;柔氣多者為沉潛,為謙忍。
夷、惠、伊尹、老、莊、申、韓各發明其質之所近是已。
世俗見識,狃于傳習之舊,不辯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為依據。
教之則藐不相入,攻之則牢不可破;淺庸卑陋而不可談王道。
自秦、漢、唐、宋以彩,創業中興,往往多坐此病。
故禮樂文章,因陋就簡,紀綱法度,緣勢因時。
二帝三王旨趣〔楞去木加氵〕不曾試嘗,邈不入夢寐,可為流涕者,此輩也已。
私見識,利害榮辱橫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據亦足成一家之說,附會擴充盡可眩衆人之聽。
秦皇本遊觀也,而托言巡狩四嶽;漢武本窮兵也,而托言張皇六師。
道自多歧,事有兩端,善辯者不能使服,不知者皆為所惑。
是人也設使旁觀,未嘗不明,惟是當局,便不除己,其流之弊,至于禍國家亂世道而不顧,豈不大可憂大可懼哉?故聖賢蹈險履危,把自家搭在中間;定議決謀,把自家除在外面,即見識短長不敢自必,不害其大公無我之心也。
凡為外所勝者,皆内不足也;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二者如持衡然,這邊低一分,那邊即昂一分,未有毫發相下者也。
善為名者,借口以掩真心;不善為名者,無心而受惡名。
心迹之間,不可以不辯也。
此觀人者之所忽也。
自中庸之道不明,而人之相病無終已。
狷介之人病和易者為熟軟,和易之人病狷介者為乖戾;率真之人病慎密者為深險,慎密之人病率真者為粗疏;精明之人病渾厚者為含糊,渾厚之人病精明者為苛刻。
使質于孔子,吾知其必有公案矣;孔子者,合千聖于一身,萃萬善于一心,随事而時出之,因人而通變之,圓神不滞,化裁無端。
其所自為,不可以教人者也。
何也?難以言傳也。
見人之為,不以備責也。
伺也?難以速化也。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人言之不實者十九,聽言而易信者十九,聽言而易傳者十九。
以易信之心,聽不實之言,播喜傳之口,何由何跖?而流傳海内,紀載史冊,冤者冤,幸者幸。
嗚呼!難言之矣。
孔門心傳,惟有顔子一人,曾子便屬第二等。
名望甚隆,非大臣之福也;如素行無愆,人言不足仇也。
盡聰明底是盡昏愚,盡木讷底是盡智慧。
透悟天地萬物之情,然後可與言性。
僧道、宦官、乞丐,未有不許其為聖賢者。
我儒衣儒冠且不類儒,彼顧得以嗤之,奈何以為異類也,而鄙夷之乎? 盈山寶玉,滿海珠玑,任人恣意采取,并無禁厲榷奪,而束手畏足,甘守艱難,愚亦爾此乎? 告子許大力量,無論可否,隻一個不動心,豈無骨氣人所能?可惜隻是沒學問,所謂其至爾力也。
千古一條大路,堯、舜、禹、湯、文、武、孔、孟由之。
此是官路古路,乞人盜跖都有分,都許由,人自不由耳。
或曰:“須是跟着數聖人走。
”曰:“各人走各人路。
數聖人者,走底是誰底路?肯實在走,腳蹤兒自是暗合。
” 功士後名,名士後功。
三代而下,其功名之士絕少。
聖人以道德為功名者也,賢人以功名為功名者也,衆人以富貴為功名者也。
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
眼界大則識見自别。
談治道,數千年來隻有個唐虞禹湯文武,作用自是不侔。
衰周而後,直到于今,高之者為小康,卑之者為庸陋。
唐虞時光景,百姓夢也夢不着。
創業垂統之君臣,必有二帝五臣之學術而後可。
若将後世眼界立一代規模,如何是好? 一切人為惡,猶可言也,惟讀書人不可為惡。
讀書人為惡,更無教化之人矣。
一切人犯法猶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
做官人犯法,更無禁治之人矣。
自有書契以來,穿鑿附會,作聰明以亂真者,不可勝紀。
無知者借信而好古之名,以誤天下後世蒼生。
不有洞見天地萬物之性情者出而正之,迷誤何有極哉?虛心君子,甯阙疑可也。
君子當事,則小人皆為君子,至此不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當事,則中人皆為小人,至此不為小人,真君子也。
小人亦有好事,惡其人則并疵共事;君子亦有過差,好其人則并飾其非,皆偏也。
無欲底有,無私底難。
二氏能無情欲,而不能無私。
無私無欲,正三教之所分也。
此中最要留心理會,非狃于聞見、章句之所能悟也。
道理中作人,天下古今都是一樣;氣質中作人,便自千狀萬态。
論造道之等級,士不能越賢而聖,越聖而天。
論為學之志向,不分士、聖、賢,便要希天。
額淵透徹,曾子敦樸,子思缜細,孟子豪爽。
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
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教子張多聞阙疑,多見阙殆。
教人博學于文。
教顔子博之以文。
但不到一貫地位,終不成究竟。
故頓漸兩門,各緣資性。
今人以一貫為入門上等天資,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誤後學不細。
無理之言,不能惑世誣人。
隻是他聰明才辯,附會成一段話說,甚有滋味,無知之人欣然從之,亂道之罪不細。
世間此種話十居其六七,既博且久,非知道之君子,孰能辯之? 間中都不容發,此智者之所乘,而思者之所昧也。
明道在朱、陸之間。
明道
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質。
定天下之大難者,此人也。
辯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
剛明果斷次之。
其它浮薄好任,翹能自喜,皆行不逮者也。
即見諸行事而施為無術,反以偾事,此等隻可居談論之科耳。
任有七難:繁任要提綱摯領,宜綜核之才。
重任要審謀獨斷,宜鎮靜之才。
急任要觀變會通,宜明敏之才。
密任要藏機相可,宜周慎之才。
獨任要擔當執持,宜剛毅之才。
兼任要任賢取善,宜博大之才。
疑任要内明外朗,宜駕馭之才。
天之生人,各有偏長。
國家之用人,備用群長。
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濟事者,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也。
操進退用舍之權者,要知大體。
若專以小知觀人,則卓荦奇偉之士都在所遺。
何者?敦大節者不為細謹,有遠略者或無小才,肩巨任者或無捷識;而聰明材辯、敏給圓通之士,節文習熟、聞見廣洽之人,類不能裨緩急之用。
嗟夫!難言之矣。
士之遇不遇,顧上之所愛憎也。
居官念頭有三用:念念用之君民,則為吉士。
念念用之套數,則為俗吏。
念念用之身家,則為賊臣。
小廉曲謹之土,循塗守轍之人,當太平時,使治一方、理一事,盡能本職。
若定難決疑,應卒蹈險,甯用破綻人,不用尋常人。
雖豪悍之魁,任俠之雄,駕禦有方,更足以建奇功,成大務。
噫!難與曲局者道。
聖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疾俗,衆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
嗚呼!小人壞之,衆人從之,雖憫雖疾,、競無益矣。
故明王在上,則移風易俗。
觀人隻諒其心,心苟無他迹,皆可原。
如下官之供應未備,禮節偶疏,此豈有意簡傲乎?簡傲上官以取罪,甚愚者不為也,何怒之有?供應豐溢,禮節卑屈,此豈敬戎乎?将以說我為進取之地也,何感之有? 今之國語鄉評,皆繩人以細行,細行一虧,若不可容于清議,至于大節都脫略廢墜,渾不說起。
道之不明,亦至此乎? 可歎也已! 凡見識,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氣質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為下。
道理見識,可建天地,可質鬼神,可推四海,可達萬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簡,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相與授受者是也。
氣質見識,仁者謂之仁,智者謂之智。
剛氣多者為賢智,為高明;柔氣多者為沉潛,為謙忍。
夷、惠、伊尹、老、莊、申、韓各發明其質之所近是已。
世俗見識,狃于傳習之舊,不辯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為依據。
教之則藐不相入,攻之則牢不可破;淺庸卑陋而不可談王道。
自秦、漢、唐、宋以彩,創業中興,往往多坐此病。
故禮樂文章,因陋就簡,紀綱法度,緣勢因時。
二帝三王旨趣〔楞去木加氵〕不曾試嘗,邈不入夢寐,可為流涕者,此輩也已。
私見識,利害榮辱橫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據亦足成一家之說,附會擴充盡可眩衆人之聽。
秦皇本遊觀也,而托言巡狩四嶽;漢武本窮兵也,而托言張皇六師。
道自多歧,事有兩端,善辯者不能使服,不知者皆為所惑。
是人也設使旁觀,未嘗不明,惟是當局,便不除己,其流之弊,至于禍國家亂世道而不顧,豈不大可憂大可懼哉?故聖賢蹈險履危,把自家搭在中間;定議決謀,把自家除在外面,即見識短長不敢自必,不害其大公無我之心也。
凡為外所勝者,皆内不足也;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二者如持衡然,這邊低一分,那邊即昂一分,未有毫發相下者也。
善為名者,借口以掩真心;不善為名者,無心而受惡名。
心迹之間,不可以不辯也。
此觀人者之所忽也。
自中庸之道不明,而人之相病無終已。
狷介之人病和易者為熟軟,和易之人病狷介者為乖戾;率真之人病慎密者為深險,慎密之人病率真者為粗疏;精明之人病渾厚者為含糊,渾厚之人病精明者為苛刻。
使質于孔子,吾知其必有公案矣;孔子者,合千聖于一身,萃萬善于一心,随事而時出之,因人而通變之,圓神不滞,化裁無端。
其所自為,不可以教人者也。
何也?難以言傳也。
見人之為,不以備責也。
伺也?難以速化也。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人言之不實者十九,聽言而易信者十九,聽言而易傳者十九。
以易信之心,聽不實之言,播喜傳之口,何由何跖?而流傳海内,紀載史冊,冤者冤,幸者幸。
嗚呼!難言之矣。
孔門心傳,惟有顔子一人,曾子便屬第二等。
名望甚隆,非大臣之福也;如素行無愆,人言不足仇也。
盡聰明底是盡昏愚,盡木讷底是盡智慧。
透悟天地萬物之情,然後可與言性。
僧道、宦官、乞丐,未有不許其為聖賢者。
我儒衣儒冠且不類儒,彼顧得以嗤之,奈何以為異類也,而鄙夷之乎? 盈山寶玉,滿海珠玑,任人恣意采取,并無禁厲榷奪,而束手畏足,甘守艱難,愚亦爾此乎? 告子許大力量,無論可否,隻一個不動心,豈無骨氣人所能?可惜隻是沒學問,所謂其至爾力也。
千古一條大路,堯、舜、禹、湯、文、武、孔、孟由之。
此是官路古路,乞人盜跖都有分,都許由,人自不由耳。
或曰:“須是跟着數聖人走。
”曰:“各人走各人路。
數聖人者,走底是誰底路?肯實在走,腳蹤兒自是暗合。
” 功士後名,名士後功。
三代而下,其功名之士絕少。
聖人以道德為功名者也,賢人以功名為功名者也,衆人以富貴為功名者也。
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
眼界大則識見自别。
談治道,數千年來隻有個唐虞禹湯文武,作用自是不侔。
衰周而後,直到于今,高之者為小康,卑之者為庸陋。
唐虞時光景,百姓夢也夢不着。
創業垂統之君臣,必有二帝五臣之學術而後可。
若将後世眼界立一代規模,如何是好? 一切人為惡,猶可言也,惟讀書人不可為惡。
讀書人為惡,更無教化之人矣。
一切人犯法猶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
做官人犯法,更無禁治之人矣。
自有書契以來,穿鑿附會,作聰明以亂真者,不可勝紀。
無知者借信而好古之名,以誤天下後世蒼生。
不有洞見天地萬物之性情者出而正之,迷誤何有極哉?虛心君子,甯阙疑可也。
君子當事,則小人皆為君子,至此不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當事,則中人皆為小人,至此不為小人,真君子也。
小人亦有好事,惡其人則并疵共事;君子亦有過差,好其人則并飾其非,皆偏也。
無欲底有,無私底難。
二氏能無情欲,而不能無私。
無私無欲,正三教之所分也。
此中最要留心理會,非狃于聞見、章句之所能悟也。
道理中作人,天下古今都是一樣;氣質中作人,便自千狀萬态。
論造道之等級,士不能越賢而聖,越聖而天。
論為學之志向,不分士、聖、賢,便要希天。
額淵透徹,曾子敦樸,子思缜細,孟子豪爽。
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
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教子張多聞阙疑,多見阙殆。
教人博學于文。
教顔子博之以文。
但不到一貫地位,終不成究竟。
故頓漸兩門,各緣資性。
今人以一貫為入門上等天資,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誤後學不細。
無理之言,不能惑世誣人。
隻是他聰明才辯,附會成一段話說,甚有滋味,無知之人欣然從之,亂道之罪不細。
世間此種話十居其六七,既博且久,非知道之君子,孰能辯之? 間中都不容發,此智者之所乘,而思者之所昧也。
明道在朱、陸之間。
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