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
關燈
小
中
大
不落塵埃,多了看釋、老;伊川終是拘泥,少了看莊、列。
迷迷易悟,明迷難醒。
明迷愚,迷明智。
迷人之迷,一明則跳脫;明人之迷,明知而陷溺。
明人之明,不保其身;迷人之明,默操其柄。
明明可與共太平,明迷可與共患憂。
巢、由披卷佛、老、莊、列,隻是認得我字真,将天地萬物隻是成就我。
堯、舜、禹、湯、文、武、孔、孟,隻是認得人字真,将此身心性命隻是為天下國家。
聞毀不可遽信,要看毀人者與毀于人者之人品。
毀人者賢,則所毀者損;毀人者不肖,則所毀者重。
考察之年,聞一毀言如獲珙璧,不暇計所從來,枉人多矣。
是衆人,即當取其偏長;是賢者,則當望以中道。
士君子高談闊論,語細探玄,皆非實際,緊要在适用濟事。
故今之稱拙鈍者曰不中用,稱昏庸者曰不濟事。
此雖諺語口頭,餘嘗愧之同志者,盍亦是務乎? 秀雅溫文,正容謹節,清廟明堂所宜。
若蹈湯火,衽金革,食牛吞象之氣,填海移山之志,死孝死忠,千捶百折,未可專望之斯人。
不做讨便宜底學問,便是真儒。
千萬人吾往,赫殺老子。
老子是保身學問。
親疏生愛憎,愛憎生毀譽,毀譽生禍福。
此智者之所耽耽注意,而端人正士之所脫略而不顧者也。
此個題目考人品者不可不知。
精神隻顧得一邊,任你聰明智巧,有所密必有所疏。
惟平心率物,無毫發私意者,當疏當密,一準予道而人自相忘。
讀書要看三代以上人物是甚學識,甚氣度,甚作用。
漢之粗淺,便着世俗;宋之局促,使落迂腐,如何見三代以前景象?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觀者不免信迹而誣其心,況門外之人,況千裡之外,百年之後乎?其不虞之譽,求全之毀,皆愛憎也。
其愛僧者,皆恩怨也。
故公史易,信史難。
或問:“某公如何?”曰:“可謂豪傑英雄,不可謂端人正士。
” 問:“某公如何?:曰:”可謂端人正士,不可謂達節通儒。
“達節通儒,乃端人正士中豪傑英雄者也。
名實如形影。
無實之名,造物所忌,而矯僞者貪之,暗修者避之。
“遺葛牛羊,亳衆往耕”,似無此事。
聖人雖委曲教人,未嘗不以誠心直道交鄰國。
桀在則葛非湯之屬國也,奚問其不招,即知其無犧牲矣。
亳之牛羊,豈可以常遺葛伯耶?葛豈真無牛羊耶?有亳之衆,自耕不暇,而又使為葛耕,無乃後世市恩好名、沾沾煦煦者之所為乎?不然,葛雖小,亦先王之建國也,甯至無牛羊粢盛哉?即可以供而不祭,當勸谕之矣。
或告之天子,以明正其罪矣。
何至遺牛羊往為之耕哉?可以不告天子而滅其國,顧可以不教之,自供祭事而代之勞且費乎?不然,是多彼之罪,而我得以借口也。
是伯者,假仁義濟貪欲之所為也。
孟子此言,其亦劉太王好貨好色之類與? 漢以來儒者一件大病痛,隻是是古非今。
今人見識作為不如古人,此其大都。
至于風會所宜,勢極所變,禮義所起,自有今人精于古人處。
二帝者,夏之古也。
夏者,殷之古也。
殷者,周之古也。
其實制度文為三代不相祖述,而達者皆以為是。
宋儒泥古,更不考古昔真僞,今世是非。
隻如祭祀一節,古人席地不便于飲食,故尚簠簋笾豆,其器皆高。
今祭古人用之,從其時也。
子孫祭祖考,隻宜用祖考常用所宜,而簠簋笾豆是設可乎?古者墓而不墳,不可識也,故不墓祭。
後世父母體魄所藏,巍然丘壠,今欲舍人子所睹記者而敬數寸之木可乎?則墓祭似不可已也。
諸如此類甚多,皆古人所笑者也。
使古人生于今,舉動必不如此。
儒者惟有建業立功是難事。
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講學著述,人未嘗盡試所言,恐試後縱不邪氣,其實成個事功不狼狽以敗者定不多人。
而今講學不為明道,隻為角勝,字面詞語間拿住一點半點錯,便要連篇累牍辨個足。
這是甚麼心腸?講甚學問? 得人不敢不然之情易,得人自然之情難。
秦、漢而後皆得人不敢不然之情者也。
衆人但于義中尋個利字,再沒于利中尋個義字。
性分、名分不是兩項,盡性分底不傲名分。
召之見,不肯見之;召之役,往執役之事。
今之講學者,陵犯名分,自謂高潔。
孔子乘田委吏何嘗不折腰屈膝于大夫之庭乎?噫!道不明久矣。
中高第,做美官,欲得願足,這不是了卻一生事。
隻是作人不端,或無過可稱,而分毫無補于世,則高第美官反以益吾之者也。
而世顧以此自多,予不知其何心。
隐逸之士隻優于貪榮戀勢人,畢竟在行道濟時者之下。
君子重之,所以羞富貴利達之流也。
若高自标榜,塵視朝紳而自謂清流,傲然獨得,則聖世之罪人也。
夫不仕無義,宇宙内皆儒者事,奈之何潔身娛己棄天下理亂于不聞,而又非笑堯舜稷契之俦哉?使天下而皆我也,我且不得有其身,況有此樂乎?予無用世具,行将老桑麻間,故敢雲。
古之論賢不肖者,不曰幽明則曰枉直,則知光明洞達者為賢,隐伏深險者為不肖。
真率爽快者為賢,斡旋轉折者為不肖。
故賢者如白日青天,一見即知其心事。
不肖者如深谷晦夜,窮年莫測其淺深。
賢者如疾矢急弦,更無一些回顧。
枉者如曲盤繩,不知多少機關。
故虞廷曰“黜陟幽明”,孔子曰“舉直錯枉”。
觀人者之用明,舍是無所取矣。
品第大臣率有六等,上焉者寬厚深沉,遠識兼照,造福于無形,消禍于未然,無智名勇功,而天下陰受其賜。
其次剛明任事,慷慨敢言,愛國如家,憂時如病,而不免太露鋒芒,得失相半。
其次恬靜逐時,動循故事,利不能興,害不能除。
其次持祿養望,保身固寵,國家安危,略不介懷。
其次貪功啟,怙寵張威,愎是任情,擾亂國政。
其次奸險兇淫,煽虐肆毒,賊傷善類,蠱惑君心,斷國家命脈,失四海人望。
極寬過厚足恭曲謹之人,亂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
若草昧經綸,倉卒籌劃,荷天下之重,襄四海之難,永百世之休,旋乾轉坤,安民阜物,自有一等英雄豪傑,渠輩當束之高閣。
棄此身操執之常而以圓軟沽俗譽,忘國家遠大之患而以寬厚巿私恩,巧趨人所未見之利,善避人所未識之害,立身于百禍不侵之地,事成而我有功,事敗而我無咎,此智巧士也,國家奚賴焉!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衆人事。
讓美歸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士君子立身難,是不苟;識見難,是不俗。
十分識見人與九分者說,便不能了悟,況愚智相去不翅倍蓗。
而一不當意辄怒而棄之,則臯、夔、稷、契、伊、傅、周、召棄人多矣。
所貴乎有識而居人上者,正以其能就無識之人,因其微長而善用之也。
大凡與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賊也。
聖人之道,人情而已。
以林臯安樂懶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
以在家治生營産心做官,未有不貪鄙者。
守先王之大防,不為苟且人開蹊窦,此儒者之操尚也。
敷先王之道而布之宇宙,此儒者之事功也。
士君子須有三代以前一副見識,然後可以進退今,權衡道法,可以成濟世之業,可以建不世之功。
矯激之人加卑庸一等,其害道均也。
吳季劄、陳仲子、時苗、郭巨之類是已。
君子矯世俗隻到恰好處便止,矯枉隻是求直,若過直則彼左枉而我右枉也。
故聖賢之如衡,處事與事低昂,分毫不得高下,使天下曉然知大中至正之所在,然後為不詭于道。
曲如煉鐵鈎,直似脫弓弦,不覓封侯貴,何為死道邊。
雅士無奇名,幽人絕隐慝。
題湯陰廟末聯:千古形銷骨已朽,丹心猶自血鮮鮮。
寄所知雲:道高毀自來,名重身難隐。
迷迷易悟,明迷難醒。
明迷愚,迷明智。
迷人之迷,一明則跳脫;明人之迷,明知而陷溺。
明人之明,不保其身;迷人之明,默操其柄。
明明可與共太平,明迷可與共患憂。
巢、由披卷佛、老、莊、列,隻是認得我字真,将天地萬物隻是成就我。
堯、舜、禹、湯、文、武、孔、孟,隻是認得人字真,将此身心性命隻是為天下國家。
聞毀不可遽信,要看毀人者與毀于人者之人品。
毀人者賢,則所毀者損;毀人者不肖,則所毀者重。
考察之年,聞一毀言如獲珙璧,不暇計所從來,枉人多矣。
是衆人,即當取其偏長;是賢者,則當望以中道。
士君子高談闊論,語細探玄,皆非實際,緊要在适用濟事。
故今之稱拙鈍者曰不中用,稱昏庸者曰不濟事。
此雖諺語口頭,餘嘗愧之同志者,盍亦是務乎? 秀雅溫文,正容謹節,清廟明堂所宜。
若蹈湯火,衽金革,食牛吞象之氣,填海移山之志,死孝死忠,千捶百折,未可專望之斯人。
不做讨便宜底學問,便是真儒。
千萬人吾往,赫殺老子。
老子是保身學問。
親疏生愛憎,愛憎生毀譽,毀譽生禍福。
此智者之所耽耽注意,而端人正士之所脫略而不顧者也。
此個題目考人品者不可不知。
精神隻顧得一邊,任你聰明智巧,有所密必有所疏。
惟平心率物,無毫發私意者,當疏當密,一準予道而人自相忘。
讀書要看三代以上人物是甚學識,甚氣度,甚作用。
漢之粗淺,便着世俗;宋之局促,使落迂腐,如何見三代以前景象?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觀者不免信迹而誣其心,況門外之人,況千裡之外,百年之後乎?其不虞之譽,求全之毀,皆愛憎也。
其愛僧者,皆恩怨也。
故公史易,信史難。
或問:“某公如何?”曰:“可謂豪傑英雄,不可謂端人正士。
” 問:“某公如何?:曰:”可謂端人正士,不可謂達節通儒。
“達節通儒,乃端人正士中豪傑英雄者也。
名實如形影。
無實之名,造物所忌,而矯僞者貪之,暗修者避之。
“遺葛牛羊,亳衆往耕”,似無此事。
聖人雖委曲教人,未嘗不以誠心直道交鄰國。
桀在則葛非湯之屬國也,奚問其不招,即知其無犧牲矣。
亳之牛羊,豈可以常遺葛伯耶?葛豈真無牛羊耶?有亳之衆,自耕不暇,而又使為葛耕,無乃後世市恩好名、沾沾煦煦者之所為乎?不然,葛雖小,亦先王之建國也,甯至無牛羊粢盛哉?即可以供而不祭,當勸谕之矣。
或告之天子,以明正其罪矣。
何至遺牛羊往為之耕哉?可以不告天子而滅其國,顧可以不教之,自供祭事而代之勞且費乎?不然,是多彼之罪,而我得以借口也。
是伯者,假仁義濟貪欲之所為也。
孟子此言,其亦劉太王好貨好色之類與? 漢以來儒者一件大病痛,隻是是古非今。
今人見識作為不如古人,此其大都。
至于風會所宜,勢極所變,禮義所起,自有今人精于古人處。
二帝者,夏之古也。
夏者,殷之古也。
殷者,周之古也。
其實制度文為三代不相祖述,而達者皆以為是。
宋儒泥古,更不考古昔真僞,今世是非。
隻如祭祀一節,古人席地不便于飲食,故尚簠簋笾豆,其器皆高。
今祭古人用之,從其時也。
子孫祭祖考,隻宜用祖考常用所宜,而簠簋笾豆是設可乎?古者墓而不墳,不可識也,故不墓祭。
後世父母體魄所藏,巍然丘壠,今欲舍人子所睹記者而敬數寸之木可乎?則墓祭似不可已也。
諸如此類甚多,皆古人所笑者也。
使古人生于今,舉動必不如此。
儒者惟有建業立功是難事。
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講學著述,人未嘗盡試所言,恐試後縱不邪氣,其實成個事功不狼狽以敗者定不多人。
而今講學不為明道,隻為角勝,字面詞語間拿住一點半點錯,便要連篇累牍辨個足。
這是甚麼心腸?講甚學問? 得人不敢不然之情易,得人自然之情難。
秦、漢而後皆得人不敢不然之情者也。
衆人但于義中尋個利字,再沒于利中尋個義字。
性分、名分不是兩項,盡性分底不傲名分。
召之見,不肯見之;召之役,往執役之事。
今之講學者,陵犯名分,自謂高潔。
孔子乘田委吏何嘗不折腰屈膝于大夫之庭乎?噫!道不明久矣。
中高第,做美官,欲得願足,這不是了卻一生事。
隻是作人不端,或無過可稱,而分毫無補于世,則高第美官反以益吾之者也。
而世顧以此自多,予不知其何心。
隐逸之士隻優于貪榮戀勢人,畢竟在行道濟時者之下。
君子重之,所以羞富貴利達之流也。
若高自标榜,塵視朝紳而自謂清流,傲然獨得,則聖世之罪人也。
夫不仕無義,宇宙内皆儒者事,奈之何潔身娛己棄天下理亂于不聞,而又非笑堯舜稷契之俦哉?使天下而皆我也,我且不得有其身,況有此樂乎?予無用世具,行将老桑麻間,故敢雲。
古之論賢不肖者,不曰幽明則曰枉直,則知光明洞達者為賢,隐伏深險者為不肖。
真率爽快者為賢,斡旋轉折者為不肖。
故賢者如白日青天,一見即知其心事。
不肖者如深谷晦夜,窮年莫測其淺深。
賢者如疾矢急弦,更無一些回顧。
枉者如曲盤繩,不知多少機關。
故虞廷曰“黜陟幽明”,孔子曰“舉直錯枉”。
觀人者之用明,舍是無所取矣。
品第大臣率有六等,上焉者寬厚深沉,遠識兼照,造福于無形,消禍于未然,無智名勇功,而天下陰受其賜。
其次剛明任事,慷慨敢言,愛國如家,憂時如病,而不免太露鋒芒,得失相半。
其次恬靜逐時,動循故事,利不能興,害不能除。
其次持祿養望,保身固寵,國家安危,略不介懷。
其次貪功啟,怙寵張威,愎是任情,擾亂國政。
其次奸險兇淫,煽虐肆毒,賊傷善類,蠱惑君心,斷國家命脈,失四海人望。
極寬過厚足恭曲謹之人,亂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
若草昧經綸,倉卒籌劃,荷天下之重,襄四海之難,永百世之休,旋乾轉坤,安民阜物,自有一等英雄豪傑,渠輩當束之高閣。
棄此身操執之常而以圓軟沽俗譽,忘國家遠大之患而以寬厚巿私恩,巧趨人所未見之利,善避人所未識之害,立身于百禍不侵之地,事成而我有功,事敗而我無咎,此智巧士也,國家奚賴焉!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衆人事。
讓美歸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士君子立身難,是不苟;識見難,是不俗。
十分識見人與九分者說,便不能了悟,況愚智相去不翅倍蓗。
而一不當意辄怒而棄之,則臯、夔、稷、契、伊、傅、周、召棄人多矣。
所貴乎有識而居人上者,正以其能就無識之人,因其微長而善用之也。
大凡與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賊也。
聖人之道,人情而已。
以林臯安樂懶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
以在家治生營産心做官,未有不貪鄙者。
守先王之大防,不為苟且人開蹊窦,此儒者之操尚也。
敷先王之道而布之宇宙,此儒者之事功也。
士君子須有三代以前一副見識,然後可以進退今,權衡道法,可以成濟世之業,可以建不世之功。
矯激之人加卑庸一等,其害道均也。
吳季劄、陳仲子、時苗、郭巨之類是已。
君子矯世俗隻到恰好處便止,矯枉隻是求直,若過直則彼左枉而我右枉也。
故聖賢之如衡,處事與事低昂,分毫不得高下,使天下曉然知大中至正之所在,然後為不詭于道。
曲如煉鐵鈎,直似脫弓弦,不覓封侯貴,何為死道邊。
雅士無奇名,幽人絕隐慝。
題湯陰廟末聯:千古形銷骨已朽,丹心猶自血鮮鮮。
寄所知雲:道高毀自來,名重身難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