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
關燈
小
中
大
勢也。
有勢不可為而猶為之者,惟其理而已。
知此則三仁可與五臣比事功,孔子可與堯、舜較政治。
未試于火,皆純金也。
未試于事,皆完人也。
惟聖人無往而不可。
下聖人一等皆有所不足,皆可試而敗。
夫三代而下人物,豈甚相遠哉?生而所短不遇于所試,則全名定論,可以蓋棺,不幸而偶試其所不足,則不免為累。
夫試不試之間,不可以定人品也。
故君子觀人不待試,而人物高下終身事業不爽分毫,彼其神識自在世眼之外耳。
世之頹波,明知其當變,狃于衆皆為之而不敢動;事之義舉,明知其當為,狃于衆皆不為而不敢動,是亦衆人而已。
提抱之兒得一果餅,未敢辄食,母嘗之而後入口,彼不知其可食與否也。
既知之矣,猶以衆人為行止,可愧也夫惟英雄豪傑不徇習以居非,能違俗而任道,夫是之謂獨複。
嗚呼!此庸人智巧之士,所謂生事而好異者也。
土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
士氣者,明于人己之分,守正而不詭随。
傲氣者,昧于上下之等,好高而不素位。
自處者每以傲人為士氣,觀人者每以士氣為傲人。
悲夫!故惟有士氣者能謙己下人。
彼做人者昏夜乞哀,或不可知矣。
體解神昏、志消氣沮,天下事不是這般人幹底。
接臂抵掌,矢志奮心,天下事也不是這般人幹底。
幹天下事者,智深勇沉、神閑氣定,有所不言,言必當,有所不為,為必成。
不自好而露才,不輕試以幸功,此真才也,世鮮識之。
近世惟前二種人,乃互相譏,識者胥笑之。
賢人君子,那一種人裡沒有?鄙夫小人,那一種人裡沒有? 世俗都在那爵位上定人品,把那邪正卻作第二着看。
今有仆隸乞丐之人,特地做忠孝節義之事,為天地間立大綱常,我當北面師事之;環視達官貴人,似俛首居其下矣。
論到此,那富貴利達與這忠孝節義比來,豈直太山鴻毛哉?然則匹夫匹婦未可輕,而下士寒儒其自視亦不可渺然小也。
故論勢分,雖抱關之吏,亦有所下以伸其尊。
論性分,則堯、舜與途人可揖讓于一堂。
論心談道,孰貴孰賤?孰尊孰卑?故天地問惟道貴,天地間人惟得道者貴。
山林處士常養一個傲慢輕人之象,常積一腹痛憤不平之氣,此是大病痛。
好名之人充其心,父母兄弟妻子都顧不得,何者?名無兩成,必相形而後顯。
葉人證父攘羊,陳仲子惡兄受鵝,周澤奏妻破戒,皆好名之心為之也。
世之人常把好事讓與他人做,而甘居已于不肖,又要掠個好名兒在身上,而诋他人為不肖。
悲夫!是益其不肖也。
理聖人之口易,理衆人之口難。
至人之口易為衆人,衆人之口難為聖人,豈直當時之毀譽,即千古英雄豪傑之士,節義正直之人,一入議論之家,彼臧此否,各騁偏執,互為雌黃。
譬之舞文吏出入人罪,惟其所欲,求其有大公至正之見,死者複生。
而響服者幾人?是生者肆口,而死者含冤也。
噫!使臧否人物者,而出于無聞之士,猶昔人之幸也。
彼擅著作之名,号為一世人傑,而立言不慎,則是獄成于廷尉,就死而莫之辯也,不仁莫大焉。
是故君子之論人,與其刻也甯恕。
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
正直人植綱常扶世道,忠厚人養和平培根本。
然而激天下之禍者,正直之人;養天下之禍者,忠厚之過也。
此四字兼而有之,惟時中之聖。
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其甚于飾才。
露者,不藏其所有也。
飾者,虛剽其所無也。
士有三不顧:行道濟時人顧不得愛身,富貴利達人顧不得愛德,全身遠害人顧不得愛天下。
其事難言而于心無愧者,甯滅其可知之迹。
故君子為心受惡,太伯是已。
情有所不忍,而義不得不然者,甯負大不韪之名。
故君子為理受惡,周公是已。
情有可矜,而法不可廢者,甯自居于忍以伸法。
故君子為法受惡,武侯是已。
人皆為之,而我獨不為,則掩其名以分謗。
故君子為衆受惡,宋子罕是已。
不欲為小人,不能為君子。
畢竟作甚麼人?曰:衆人。
既衆人,當與衆人伍矣,而列其身名于士大夫之林可乎?故衆人而有士大夫之行者榮,士大夫而為衆人之行者辱。
天之生人,雖下愚亦有一竅之明聽其自為用。
而極緻之,亦有可觀而不可謂之才。
所謂才者,能為人用,可圓可方,能陰能陽,而不以已用者也,以己用皆偏才也。
心平氣和而有強毅不可奪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圓通不可拘之權,可以語人品矣。
從容而不後事,急遽而不失容,脫略而不疏忽,簡靜而不涼薄,真率而不鄙俚,溫潤而不脂韋,光明而不淺浮,沉靜而不陰險,嚴毅而不苛刻,周匝而不煩碎,權變而不谲詐,精明而不猜察,亦可以為成人矣。
厚德之士能掩人過,盛德之士不令人有過。
不令人有過者,體其不得已之心,知其必至之情,而預遂之者也。
烈士死志,守士死職,任士死怨,忿士死鬥,貪士死财,躁士死言。
知其不可為而遂安之者,達人智士之見也;知其不可為而猶極力以圖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無識之士有三恥:恥貧,恥賤,恥老。
或曰:“君子獨無恥與?”曰:“有恥。
親在而貧恥,用賢之世而賤恥,年老而德業無聞恥。
” 初開口便是煞尾語,初下手便是盡頭着,此人大無含蓄,大不濟事,學者戒之。
一個俗念頭,一雙俗眼目,一口俗話說,任教聰明才辯,可惜錯活了一生。
或問:“君子小人辯之最難?”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為君子之态,此誠難辯。
若其大都,則如皂白不可掩也。
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瑣屑。
君子平易,小人跷蹊;君子誠實,小人奸詐;君子多讓,小人多争;君子少文,小人多态。
君子之心正直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暖。
君子之言雅淡質直,惟以達意;小人之言鮮濃柔澤,務于可人。
君子與人親而不昵,宜諒而不養其過;小人與人狎而緻情,谀悅而多濟其非。
君子處事可以盟天質日,雖骨肉而不阿;小人處事低昂世态人情,雖昧理而不顧。
君子臨義慷慨當前,惟視天下國家人物之利病,其禍福毀譽了不關心;小人防義則觀望顧忌,先慮爵祿身家妻子之便否,視社稷蒼生漫不屬己。
君子事上,禮不敢不恭,難使任道;小人事上,身不知為我,側意随人。
君子禦下,防其邪而體其必至之情;小人禦下,遂吾欲而忘彼同然之願。
君子自奉節儉恬雅,小人自奉汰侈彌文。
君子親賢愛士,樂道人之善;小人嫉賢妒能,樂道人之非。
如此類者,色色頓殊。
孔子日:”患不知人“,吾以為終日相與,其類可分,雖善矜持,自有不可掩者在也。
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隻以辭為是,故辭甯矯廉,而避貪愛之嫌。
于取與不論道義,隻以與為是,故與甯傷惠,而避吝啬之嫌。
于怨怒不論道義,隻以忍為是,故禮雖當校,而避無量之嫌。
義當明分,人皆病其谀而以倨傲矜陵為節概;禮當持體,人皆病其倨而以過禮足恭為盛德。
惟儉是取者,不辯禮有當豐;惟默是貴者,不論事有當言。
此皆察理不精,貴賢知而忘其過者也。
噫!與不及者誠有間矣,其賊道均也。
狃淺識狹聞,執偏見曲說,守陋規格套,斯人也若為鄉裡常人,不足輕重,若居高位有令名,其壞世教不細。
以粗疏心看古人親切之語,以煩躁心看古人靜深之語,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細之語,以淺狹心看古人博洽之語,便加品隲,真孟浪人也。
文姜與弒桓公,武後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在?此千古未反一大案也。
或曰:“子無廢母之義。
”噫!是言也,闾閻市井兒女之識也,以禮言,三綱之重等于天地,天下共之。
子之身,祖廟承繼之身,非人子所得
有勢不可為而猶為之者,惟其理而已。
知此則三仁可與五臣比事功,孔子可與堯、舜較政治。
未試于火,皆純金也。
未試于事,皆完人也。
惟聖人無往而不可。
下聖人一等皆有所不足,皆可試而敗。
夫三代而下人物,豈甚相遠哉?生而所短不遇于所試,則全名定論,可以蓋棺,不幸而偶試其所不足,則不免為累。
夫試不試之間,不可以定人品也。
故君子觀人不待試,而人物高下終身事業不爽分毫,彼其神識自在世眼之外耳。
世之頹波,明知其當變,狃于衆皆為之而不敢動;事之義舉,明知其當為,狃于衆皆不為而不敢動,是亦衆人而已。
提抱之兒得一果餅,未敢辄食,母嘗之而後入口,彼不知其可食與否也。
既知之矣,猶以衆人為行止,可愧也夫惟英雄豪傑不徇習以居非,能違俗而任道,夫是之謂獨複。
嗚呼!此庸人智巧之士,所謂生事而好異者也。
土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
士氣者,明于人己之分,守正而不詭随。
傲氣者,昧于上下之等,好高而不素位。
自處者每以傲人為士氣,觀人者每以士氣為傲人。
悲夫!故惟有士氣者能謙己下人。
彼做人者昏夜乞哀,或不可知矣。
體解神昏、志消氣沮,天下事不是這般人幹底。
接臂抵掌,矢志奮心,天下事也不是這般人幹底。
幹天下事者,智深勇沉、神閑氣定,有所不言,言必當,有所不為,為必成。
不自好而露才,不輕試以幸功,此真才也,世鮮識之。
近世惟前二種人,乃互相譏,識者胥笑之。
賢人君子,那一種人裡沒有?鄙夫小人,那一種人裡沒有? 世俗都在那爵位上定人品,把那邪正卻作第二着看。
今有仆隸乞丐之人,特地做忠孝節義之事,為天地間立大綱常,我當北面師事之;環視達官貴人,似俛首居其下矣。
論到此,那富貴利達與這忠孝節義比來,豈直太山鴻毛哉?然則匹夫匹婦未可輕,而下士寒儒其自視亦不可渺然小也。
故論勢分,雖抱關之吏,亦有所下以伸其尊。
論性分,則堯、舜與途人可揖讓于一堂。
論心談道,孰貴孰賤?孰尊孰卑?故天地問惟道貴,天地間人惟得道者貴。
山林處士常養一個傲慢輕人之象,常積一腹痛憤不平之氣,此是大病痛。
好名之人充其心,父母兄弟妻子都顧不得,何者?名無兩成,必相形而後顯。
葉人證父攘羊,陳仲子惡兄受鵝,周澤奏妻破戒,皆好名之心為之也。
世之人常把好事讓與他人做,而甘居已于不肖,又要掠個好名兒在身上,而诋他人為不肖。
悲夫!是益其不肖也。
理聖人之口易,理衆人之口難。
至人之口易為衆人,衆人之口難為聖人,豈直當時之毀譽,即千古英雄豪傑之士,節義正直之人,一入議論之家,彼臧此否,各騁偏執,互為雌黃。
譬之舞文吏出入人罪,惟其所欲,求其有大公至正之見,死者複生。
而響服者幾人?是生者肆口,而死者含冤也。
噫!使臧否人物者,而出于無聞之士,猶昔人之幸也。
彼擅著作之名,号為一世人傑,而立言不慎,則是獄成于廷尉,就死而莫之辯也,不仁莫大焉。
是故君子之論人,與其刻也甯恕。
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
正直人植綱常扶世道,忠厚人養和平培根本。
然而激天下之禍者,正直之人;養天下之禍者,忠厚之過也。
此四字兼而有之,惟時中之聖。
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其甚于飾才。
露者,不藏其所有也。
飾者,虛剽其所無也。
士有三不顧:行道濟時人顧不得愛身,富貴利達人顧不得愛德,全身遠害人顧不得愛天下。
其事難言而于心無愧者,甯滅其可知之迹。
故君子為心受惡,太伯是已。
情有所不忍,而義不得不然者,甯負大不韪之名。
故君子為理受惡,周公是已。
情有可矜,而法不可廢者,甯自居于忍以伸法。
故君子為法受惡,武侯是已。
人皆為之,而我獨不為,則掩其名以分謗。
故君子為衆受惡,宋子罕是已。
不欲為小人,不能為君子。
畢竟作甚麼人?曰:衆人。
既衆人,當與衆人伍矣,而列其身名于士大夫之林可乎?故衆人而有士大夫之行者榮,士大夫而為衆人之行者辱。
天之生人,雖下愚亦有一竅之明聽其自為用。
而極緻之,亦有可觀而不可謂之才。
所謂才者,能為人用,可圓可方,能陰能陽,而不以已用者也,以己用皆偏才也。
心平氣和而有強毅不可奪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圓通不可拘之權,可以語人品矣。
從容而不後事,急遽而不失容,脫略而不疏忽,簡靜而不涼薄,真率而不鄙俚,溫潤而不脂韋,光明而不淺浮,沉靜而不陰險,嚴毅而不苛刻,周匝而不煩碎,權變而不谲詐,精明而不猜察,亦可以為成人矣。
厚德之士能掩人過,盛德之士不令人有過。
不令人有過者,體其不得已之心,知其必至之情,而預遂之者也。
烈士死志,守士死職,任士死怨,忿士死鬥,貪士死财,躁士死言。
知其不可為而遂安之者,達人智士之見也;知其不可為而猶極力以圖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無識之士有三恥:恥貧,恥賤,恥老。
或曰:“君子獨無恥與?”曰:“有恥。
親在而貧恥,用賢之世而賤恥,年老而德業無聞恥。
” 初開口便是煞尾語,初下手便是盡頭着,此人大無含蓄,大不濟事,學者戒之。
一個俗念頭,一雙俗眼目,一口俗話說,任教聰明才辯,可惜錯活了一生。
或問:“君子小人辯之最難?”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為君子之态,此誠難辯。
若其大都,則如皂白不可掩也。
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瑣屑。
君子平易,小人跷蹊;君子誠實,小人奸詐;君子多讓,小人多争;君子少文,小人多态。
君子之心正直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暖。
君子之言雅淡質直,惟以達意;小人之言鮮濃柔澤,務于可人。
君子與人親而不昵,宜諒而不養其過;小人與人狎而緻情,谀悅而多濟其非。
君子處事可以盟天質日,雖骨肉而不阿;小人處事低昂世态人情,雖昧理而不顧。
君子臨義慷慨當前,惟視天下國家人物之利病,其禍福毀譽了不關心;小人防義則觀望顧忌,先慮爵祿身家妻子之便否,視社稷蒼生漫不屬己。
君子事上,禮不敢不恭,難使任道;小人事上,身不知為我,側意随人。
君子禦下,防其邪而體其必至之情;小人禦下,遂吾欲而忘彼同然之願。
君子自奉節儉恬雅,小人自奉汰侈彌文。
君子親賢愛士,樂道人之善;小人嫉賢妒能,樂道人之非。
如此類者,色色頓殊。
孔子日:”患不知人“,吾以為終日相與,其類可分,雖善矜持,自有不可掩者在也。
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隻以辭為是,故辭甯矯廉,而避貪愛之嫌。
于取與不論道義,隻以與為是,故與甯傷惠,而避吝啬之嫌。
于怨怒不論道義,隻以忍為是,故禮雖當校,而避無量之嫌。
義當明分,人皆病其谀而以倨傲矜陵為節概;禮當持體,人皆病其倨而以過禮足恭為盛德。
惟儉是取者,不辯禮有當豐;惟默是貴者,不論事有當言。
此皆察理不精,貴賢知而忘其過者也。
噫!與不及者誠有間矣,其賊道均也。
狃淺識狹聞,執偏見曲說,守陋規格套,斯人也若為鄉裡常人,不足輕重,若居高位有令名,其壞世教不細。
以粗疏心看古人親切之語,以煩躁心看古人靜深之語,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細之語,以淺狹心看古人博洽之語,便加品隲,真孟浪人也。
文姜與弒桓公,武後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在?此千古未反一大案也。
或曰:“子無廢母之義。
”噫!是言也,闾閻市井兒女之識也,以禮言,三綱之重等于天地,天下共之。
子之身,祖廟承繼之身,非人子所得